你還在用語音回復領導的消息麼?聰明人可不這麼幹
很多時候職場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領導用微信發了一條消息,而下屬用語音回復了很長一條,半天領導沒有任何回應。很多人會納悶,領導為什麼不理我了?
其實,不光是領導,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除了關係非常親密的人,溝通時還是儘量不要用語音的好。除非事情十萬火急,但往往語音的效率還是不如文字那樣顯而易見。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用語言不如用文字:
1.缺乏邏輯是在浪費時間
很多人在發語音的時候,都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語言缺乏組織,更別談邏輯了。我有一次聽我媽媽的語音,是介紹怎麼做一道菜的,語音30秒,我愣是聽了不下10遍,地記下來每一步都做什麼。方言也不能轉換成文字,重複的話說幾遍,中間想聽某個步驟,還得從頭到尾聽一遍。實在是痛苦至極。
試想一下領導,那麼忙的情況下,還需要把耳朵貼近你的語音,還需要為了其中某個信息的確認,再聽一遍。我要是領導,一定很煩躁!
2.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聽語音
你發的語音,領導可能正在和重要客戶商談,不方便點開,畢竟你發的有可能不適合公放。如果領導在開會,能播放你的語音麼?發語音的人,怕是沒認真考慮這些吧?
要聽清楚你的語音,得有個安靜的環境,而領導的屋裡通常都是不斷有人來拜訪和請示的。
你保證你的普通話能被完整地轉換成文字麼?你確定機器的水平這麼高?萬一轉換錯了,詞不達意,造成的損失算誰的呢?
還真有下屬說得沒錯,但領導轉換成文字後,詞語不對,造成失誤的呢!領導會認為是自己的錯麼?錯就在,你讓這種錯誤有發生的可能性!為什麼不能文字發過去?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吧?
3.文字表達更能幫助你思考
其實,語音更容易暴露你的思維局限和缺點,急性子可能不喜歡打字,但是把想法付諸字面,確實有一個緩衝作用。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當你準備發火的時候,你把生氣的事情寫下來,發給你的朋友,你會寫了好幾遍,刪掉重新措辭,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比起最初你的用詞,語氣會緩和很多。
當你將準備發出去的文字打出來時,一般會在發送前再看一遍,或者發送之後再確認一遍,這樣就會更有邏輯和條理,也能避免一些不夠專業的處理方式。領導一看就知道是用心整理過的信息,節約雙方的溝通成本,不正是職業化的表現麼?
你喜歡用微信語音匯報工作麼?一起討論一下這樣做的利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