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
-
中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因超級膜蛋白複合體中的葉綠素吸收大部分的紅光和紫光,不吸收綠光,該實驗室內的燈光全部為綠色光源以保護葉綠素樣品。 據介紹,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將為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
-
安光所「藻類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測量儀」和
7月17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研製的「藻類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測量儀」和「水體重金屬檢測裝置」,通過了安徽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專家組一致認為,這兩項成果的綜合技術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科學家們通過改變藻類微生物的光合作用過程,製造了氫氣
正常情況下,藻類細胞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這項研究改變了活藻細胞的含糖結構。通過光合作用,這些藻類產生了氫氣,而不是氧氣。氫是一種中性燃料,它是未來的能源,氫擁有許多可能的用途。現在,科學家們製造氫氣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大家都在尋找一個足夠清潔的過程,而利用藻類細胞的特殊光合作用反應將幫助人類以無汙染的過程產生清潔能源。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科學家們對光合作用的超複合物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PSI-IsiA超複合物的整體結構剛剛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通過確定非常大的光合超複合物的結構,向解開光合作用的秘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超複合物是天線蛋白和光合化學反應中心之間的關聯,存在於所有光合生物中,」分子科學學院和生物設計研究所應用結構發現中心的助理教授Yuval Mazor解釋說。「這一特殊的一種來自藍細菌,細菌的一類(門),其中含氧光合作用最初出現(幾十億年前),後來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知的所有類型的含氧光合作用。」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科學家創新制氫方法:截取光合作用高能電子,激發化學反應!
科學家重新進行光合作用以推動我們的未來。2020年5月7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家指出,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商品,每年在全球生產超過6000萬噸。但是,其中95%以上是通過化石燃料的蒸汽重整生產的,該過程耗能高並產生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能量轉化終極「閥門」長這樣
LPOR-NADPH晶體結構 程奇供圖「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轉化而來。10月24日,《自然》在線發表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解析論文,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程奇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共同完成。
-
硬核,南科大和清華中科大北大,共同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發現月球背面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中科院天文臺進展二 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晶片,清華大學進展三 提出基於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軍事醫學研究院進展四 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
Plant Cell:中科院科學家在光合作用狀態轉換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柳振峰等人在文章中報導了他們關於植物光合作用狀態轉換磷酸酶(TAP38/PPH1)底物識別機制的研究成果。藻類和陸生植物存在一種名為狀態轉換(state transition)的巧妙適應調控機制,這種機制使得藻類和陸生植物在弱光條件下能夠響應外界光照質量(light quality)變化,從而使植物能夠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優化光合作用效率。
-
海蝸牛為何能進行光合作用 詳解PNAS論文
90年後,這種顆粒被確認與藻類細胞內葉綠體具有完全相同的結構(Kawaguti & Yamasu, 1965),接著,在上世紀60-70年代,科學家們對這種小東西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證明它獲取了葉綠體後便獲得了光合自養的能力。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顏寧教授過去9年一直針對膽固醇代謝調控通路進行系統的結構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研究,並在近兩年開始報導研究成果;高福院士一直從事包括伊波拉病毒在內的重大傳染疾病相關病毒入侵機制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他們合作的研究論文《NPC1蛋白介導膽固醇轉運和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發表在5月26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
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把太陽看成光明和熱力的象徵。動物肌肉收縮的機械能,螢火蟲發光的光能,最終都來自太陽的光能。當然,太陽能不會直接變為肌肉收縮的機械能和發光生物發出的光能,在中間起聯繫作用的,便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
中國科學家完成「奇葩」光合物種硅藻首個光合膜蛋白結構解析研究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被戲稱為「奇葩」光合物種——硅藻的第一個光合膜蛋白結構解析研究工作,已由該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完成。北京時間2月8日,中國科學家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硅藻捕光天線蛋白(FCP)捕獲藍綠光和淬滅過剩激發能的結構基礎」,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以長文形式發表。
-
人體血管中放入葉綠素後,能否利用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真的可行?
動物和植物有很大區別,植物通過體內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這是它們攝取能量的關鍵途徑。這時候有位科學家提到一個大膽猜測,為何人類沒有光合作用的功能呢?如果能在人類的血管中放入葉綠素,未來人類是否再不用擔心缺少能量。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在生命誕生之初,大部分微生物都可以在黑暗中存活,引導它們合成物質和能量的,是一種名為DPOR(非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蛋白酶。隨著生物的進化,葉綠體逐漸形成,進化出來的高等生物產生了光合作用,這是一個可以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而光合作用中重要的光激發酶LPOR(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起到了光合反應途徑閥門的作用,誘導物質和能量的合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圖1)。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