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最近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科研人員日前捕捉到一種極不尋常的生物——一種以海藻為食並將海藻色素吸收到自身細胞中的海蝸牛。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見更多閱讀) 我剛開始也是被這句話吸引,但讀完這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論文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之後,才發覺它的重點並不在此。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太陽能」海蝸牛(sea slug)並非首次被發現,而且科學家對它早有研究。
早在1876年,人們就觀察到海蝸牛體內有綠色的顆粒(Brandt, 1883)。90年後,這種顆粒被確認與藻類細胞內葉綠體具有完全相同的結構(Kawaguti & Yamasu, 1965),接著,在上世紀60-70年代,科學家們對這種小東西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證明它獲取了葉綠體後便獲得了光合自養的能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蝸牛(軟體動物腹足綱後腮目)種類不少,在其兩個亞目sacoglossans(囊舌亞目,素食)和nudibranchs(裸腮亞目,雜食)裡都有例子存在。本文研究的海蝸牛屬於前者,可以在沒有進食任何藻類食物的情況下,靠光合作用維持9個月之久。而有一種更牛的Elysia cf. furvacauda,一生中甚至可以改變自己的食譜至少三次,吞食不同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不過,海蝸牛攝入體內的葉綠體,並不能遺傳給後代。
這裡讀者不禁要問,既然不是新的發現,那麼這篇研究論文究竟說的是什麼?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總有它的動機和出發點。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識,那麼可能很難讀懂這篇論文。其實,這篇論文的背景知識比其本身更有意思。
上面提到了,對於海蝸牛的研究,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但可惜的是,它接下來失去了經費支持,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陷入停頓。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手段的發展,以及共生現象(symbiosis)在真核生物進化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古老的學科重新煥發出了青春」。
共生是很寬泛的說法,大致是指不同種群(存在生殖隔離)的生物個體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現象;如果其中一位在另一位的體內,則稱為「內共生」。內共生理論是上過生物課的人比較熟悉的名詞,最早由俄國人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提出(1905),但當時很快被人扔到一邊忘掉。直到80年代,在得到廣泛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尤其是比較rRNA序列之後)才得以普及。根據完善後的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個消化不良的厭氧細胞甲,吞掉了好氧細菌乙,但卻消化不了對方(例如,乙有著很有韌性的質膜,或者更可能的是,甲自己的生命力實在太弱,因為大氣裡的氧氣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這大概要怪那個叫做藍藻的傢伙吧)。僵持過程中,甲體內大量的半消化的食物泡被乙得到;乙如魚得水——或者,好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一樣——迅速利用自己體內的氧氣,把它們消化得又快又好,製造出了大量的ATP(類似能量塊的東西)。因為能量太多了,所以洩露了一點出來,跑到甲的細胞質裡。結果,甲發現這樣其實很不錯:因為乙的存在,甲在有氧的環境下居然也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活得越發滋潤了。日久天長,甲再也離不開乙,而乙就變成了甲體內的細胞器:線粒體。同樣地,質體(例如,葉綠體)的誕生歷程與此相似,是與藍藻(亦稱藍細菌、藍綠細菌,是已知唯一可以進行有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共生的結果。
在真核生物域的下面,植物界的上面,有一個「泛植物」的概念(Archaeplastida),包含了所有陸上植物、綠藻、紅藻和灰藻。這些生物的葉綠體,統統都是雙膜結構,因此被認為是與藍藻初級共生的結果。這個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了。近些年來(2000年以後)的新發現是,這些質粒的很多基因可以進一步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組當中。這類現象被稱為「共生基因傳遞」(EGT)。葉綠體不僅存在於「泛植物」當中,還存在於其他一些真核生物當中,如裸藻、囊泡藻類等。但後者的葉綠體具有三層甚至四層膜,被認為是次級共生(例如,吞掉綠藻或紅藻,得到其雙層的葉綠體後,再加一層)演變而成,這時候,發生的不僅僅有葉綠體與宿主之間的EGT,還有被吞食的綠/紅藻類核基因組與宿主之間的HGT(水平基因轉移)。這些基因轉移的後果,便是造成質體內的遺傳物質相比於藍細菌少得多,僅含不到10%的代謝基因,大多都被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組裡。整合的好處,不僅僅使得宿主可以控制葉綠體的代謝,還增加了其基因組的複雜度,甚至進而賦予這些外源基因以新的功能。例如,關於擬南介(Arabidopsis)基因組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陸生植物高達18%的核基因來源於藍細菌,而其中有一半已經在行使全新的功能(在陸生植物的親兄弟——灰藻當中,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0.8%、1/6)。因此,可以想像,這種共生關係對於真核生物的進化有著相當的促進作用。
那麼,這跟海蝸牛有什麼關係麼?或者說,海蝸牛與葉綠體的共生關係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這種共生關係很罕見?倒不是因為這個,共生關係很常見,但一般的細胞內共生,都是宿體自己有一層膜,然後宿主再加一層膜,層層包好,互相之間的遺傳物質不隨便摻合。假如海蝸牛也是這樣子:把吞食的囊泡藻(前面說了,這是一種次生藻類)包好,形成一種與囊泡藻的共生關係,利用葉綠體產能(注意這個時候是:葉綠體基因+囊泡藻基因→光合作用),那就沒什麼奇特之處。關鍵是,事實與此相反:海蝸牛會「吐皮兒」。即它會把吞食的囊泡藻的膜消化掉,只留下囊泡藻的葉綠體。注意,這個時候葉綠體內只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部分基因,而本來由囊泡藻提供的另外一部分基因,已經被消化掉了。按理說,光合作用就不應該能夠進行了,可是這種海蝸牛居然可以,而且能夠維持一生。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海蝸牛作為一種動物,居然可以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基因呢?而這個基因是不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從囊泡藻中得來的呢(例如,長期食用囊泡藻的結果)?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非常有趣,因為已知的大多HGT都是存在於原核生物之間,原核與單細胞真核生物之間,對於兩個多細胞真核生物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迄今人們還知之甚少。找到這樣的例子,搞清楚它的機理,不僅僅對於進化研究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將成為臨床中運用基因療法的理論基礎。也因為這樣,多細胞生物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才被《科學》雜誌(2005)列為未來25年內須被解答的125個重大科學課題之一。
這篇PNAS文章的意義也在於此,即,揭示了一種對於光合作用至關重要的基因psbO在兩種多細胞生物——囊泡藻與海蝸牛之間的水平轉移。不過,這其實也不是首例發現。在此之前,有研究已經揭示有另外三種基因:fcp, Lhcv1, Lhcv2,在這兩種生物之間也發生了類似轉移,但因為發表在影響力比較小的雜誌《共生》(Symbiosis)上(2007),不太為人所知。這兩篇文章在學術上的價值大小,我是門外漢,無從評價。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下本篇PNAS論文的研究方法,以饗各位讀者的好奇心。
首先,科學家們把囊泡藻的葉綠體進行測序,同預計的一樣,它缺少很多光合作用必須的基因,其中就包括psbO。眾所周知,光合作用的重要一步是把水分解為氧氣與氫,而psbO所編碼的MSP蛋白被認為起到了穩定這一反應的作用,並且存在於所有已知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當中。同時,MSP蛋白還是用量極大的耗材,隨著光合作用的進行,需要被不斷地重新合成。有鑑於此,科學家預測,海蝸牛不但擁有該psbO基因,而且還表達相應的mRNA。
為了驗證這兩點,科學家們把抓來的海蝸牛在人工海水中先餓了三個月,期間不給任何藻類食物,然後,收集它們的卵進行基因組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儘量去除海蝸牛胃裡殘餘的藻類DNA的幹擾。然後,科學家們利用藻類的psbO基因片段設計引物,去藻類、成年海蝸牛、以及海蝸牛卵裡「釣」具有類似序列的DNA。不出所料,在三個地方都釣上來了類似psbO的DNA片段。而利用藻類psbO基因附近的另外一個基因設計引物,則只能在藻類裡有所收穫,無論是成年海蝸牛還是海蝸牛卵,都沒有類似的DNA片段被釣上來。這樣,就驗證了海蝸牛基因組中psbO的存在。利用Northern Blotting方法,他們還進一步驗證了海蝸牛內也有psbO的mRNA,而且比藻類psbO的mRNA還要長一些。
把海蝸牛內釣得的DNA片段翻譯成胺基酸序列後(注意:這也許與真正的MSP蛋白序列有出入),科學家們發現,它有一段三聯定向序列。在藻類的MSP蛋白中也有這段序列,其作用是為了幫助該蛋白跨越包裹在葉綠體外的內質網。而在海蝸牛當中的葉綠體,外表早就沒有了這層內質網膜,因此,這個在海蝸牛內並沒有明顯作用的三聯定向序列,進一步暗示了海蝸牛的psbO可能來自於藻類的HGT。
既然找到了海蝸牛體內可能存在這樣一個「植物基因」psbO的證據,那麼決定性的最後一步,自然是確定它在海蝸牛基因組內的確切位置。關於這點,很可惜,受當前技術和財力所限,科學家們沒有給出完美的解答。根據以往的經驗,HGT轉移而來的基因,只有兩個去向:線粒體基因組或者核基因組。科學家們僅僅對海蝸牛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因為它比較小,只有不到15k bp,僅含37個基因),沒有發現任何不存在於其他動物線粒體內的基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內含子,沒有任何異常的GC含量(以500 nt為一個區間,步長200 nt)。哪怕是與其他基因組一起構建進化樹,這段海蝸牛的線粒體也顯得相當的「正常」,即老老實實地呆在它所屬的海蝸牛當中。所以,這個基因大概會是在海蝸牛的核基因組內吧。
文章最後一句話蠻有意思的:
「根據這些發現,我們應該考慮到具有遠親關係的生物體之間(特別是具有任何體接觸的)發生天然HGT的可能性。這在轉基因生物中尤其如此。」
的確,在我們身邊遍及轉基因食物的今天,這的確有它嚴肅的現實意義。話說回來,惶恐也好,不以為然也好,都不如認認真真地對待它,用科學的態度和手段搞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