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蝸牛為何能進行光合作用 詳解PNAS論文

2021-01-10 科學網

 

科學網最近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科研人員日前捕捉到一種極不尋常的生物——一種以海藻為食並將海藻色素吸收到自身細胞中的海蝸牛。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見更多閱讀) 我剛開始也是被這句話吸引,但讀完這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論文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之後,才發覺它的重點並不在此。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太陽能」海蝸牛(sea slug)並非首次被發現,而且科學家對它早有研究。

 

早在1876年,人們就觀察到海蝸牛體內有綠色的顆粒(Brandt, 1883)。90年後,這種顆粒被確認與藻類細胞內葉綠體具有完全相同的結構(Kawaguti & Yamasu, 1965),接著,在上世紀60-70年代,科學家們對這種小東西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證明它獲取了葉綠體後便獲得了光合自養的能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蝸牛(軟體動物腹足綱後腮目)種類不少,在其兩個亞目sacoglossans(囊舌亞目,素食)和nudibranchs(裸腮亞目,雜食)裡都有例子存在。本文研究的海蝸牛屬於前者,可以在沒有進食任何藻類食物的情況下,靠光合作用維持9個月之久。而有一種更牛的Elysia cf. furvacauda,一生中甚至可以改變自己的食譜至少三次,吞食不同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不過,海蝸牛攝入體內的葉綠體,並不能遺傳給後代。

 

這裡讀者不禁要問,既然不是新的發現,那麼這篇研究論文究竟說的是什麼?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總有它的動機和出發點。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識,那麼可能很難讀懂這篇論文。其實,這篇論文的背景知識比其本身更有意思。

 

上面提到了,對於海蝸牛的研究,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但可惜的是,它接下來失去了經費支持,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陷入停頓。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手段的發展,以及共生現象(symbiosis)在真核生物進化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古老的學科重新煥發出了青春」。

 

共生是很寬泛的說法,大致是指不同種群(存在生殖隔離)的生物個體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現象;如果其中一位在另一位的體內,則稱為「內共生」。內共生理論是上過生物課的人比較熟悉的名詞,最早由俄國人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提出(1905),但當時很快被人扔到一邊忘掉。直到80年代,在得到廣泛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尤其是比較rRNA序列之後)才得以普及。根據完善後的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個消化不良的厭氧細胞甲,吞掉了好氧細菌乙,但卻消化不了對方(例如,乙有著很有韌性的質膜,或者更可能的是,甲自己的生命力實在太弱,因為大氣裡的氧氣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這大概要怪那個叫做藍藻的傢伙吧)。僵持過程中,甲體內大量的半消化的食物泡被乙得到;乙如魚得水——或者,好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一樣——迅速利用自己體內的氧氣,把它們消化得又快又好,製造出了大量的ATP(類似能量塊的東西)。因為能量太多了,所以洩露了一點出來,跑到甲的細胞質裡。結果,甲發現這樣其實很不錯:因為乙的存在,甲在有氧的環境下居然也可以獲得足夠的能量,活得越發滋潤了。日久天長,甲再也離不開乙,而乙就變成了甲體內的細胞器:線粒體。同樣地,質體(例如,葉綠體)的誕生歷程與此相似,是與藍藻(亦稱藍細菌、藍綠細菌,是已知唯一可以進行有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共生的結果。

 

在真核生物域的下面,植物界的上面,有一個「泛植物」的概念(Archaeplastida),包含了所有陸上植物、綠藻、紅藻和灰藻。這些生物的葉綠體,統統都是雙膜結構,因此被認為是與藍藻初級共生的結果。這個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了。近些年來(2000年以後)的新發現是,這些質粒的很多基因可以進一步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組當中。這類現象被稱為「共生基因傳遞」(EGT)。葉綠體不僅存在於「泛植物」當中,還存在於其他一些真核生物當中,如裸藻、囊泡藻類等。但後者的葉綠體具有三層甚至四層膜,被認為是次級共生(例如,吞掉綠藻或紅藻,得到其雙層的葉綠體後,再加一層)演變而成,這時候,發生的不僅僅有葉綠體與宿主之間的EGT,還有被吞食的綠/紅藻類核基因組與宿主之間的HGT(水平基因轉移)。這些基因轉移的後果,便是造成質體內的遺傳物質相比於藍細菌少得多,僅含不到10%的代謝基因,大多都被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組裡。整合的好處,不僅僅使得宿主可以控制葉綠體的代謝,還增加了其基因組的複雜度,甚至進而賦予這些外源基因以新的功能。例如,關於擬南介(Arabidopsis)基因組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陸生植物高達18%的核基因來源於藍細菌,而其中有一半已經在行使全新的功能(在陸生植物的親兄弟——灰藻當中,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0.8%、1/6)。因此,可以想像,這種共生關係對於真核生物的進化有著相當的促進作用。

 

那麼,這跟海蝸牛有什麼關係麼?或者說,海蝸牛與葉綠體的共生關係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這種共生關係很罕見?倒不是因為這個,共生關係很常見,但一般的細胞內共生,都是宿體自己有一層膜,然後宿主再加一層膜,層層包好,互相之間的遺傳物質不隨便摻合。假如海蝸牛也是這樣子:把吞食的囊泡藻(前面說了,這是一種次生藻類)包好,形成一種與囊泡藻的共生關係,利用葉綠體產能(注意這個時候是:葉綠體基因+囊泡藻基因→光合作用),那就沒什麼奇特之處。關鍵是,事實與此相反:海蝸牛會「吐皮兒」。即它會把吞食的囊泡藻的膜消化掉,只留下囊泡藻的葉綠體。注意,這個時候葉綠體內只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部分基因,而本來由囊泡藻提供的另外一部分基因,已經被消化掉了。按理說,光合作用就不應該能夠進行了,可是這種海蝸牛居然可以,而且能夠維持一生。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海蝸牛作為一種動物,居然可以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基因呢?而這個基因是不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從囊泡藻中得來的呢(例如,長期食用囊泡藻的結果)?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非常有趣,因為已知的大多HGT都是存在於原核生物之間,原核與單細胞真核生物之間,對於兩個多細胞真核生物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迄今人們還知之甚少。找到這樣的例子,搞清楚它的機理,不僅僅對於進化研究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將成為臨床中運用基因療法的理論基礎。也因為這樣,多細胞生物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才被《科學》雜誌(2005)列為未來25年內須被解答的125個重大科學課題之一。

 

這篇PNAS文章的意義也在於此,即,揭示了一種對於光合作用至關重要的基因psbO在兩種多細胞生物——囊泡藻與海蝸牛之間的水平轉移。不過,這其實也不是首例發現。在此之前,有研究已經揭示有另外三種基因:fcp, Lhcv1, Lhcv2,在這兩種生物之間也發生了類似轉移,但因為發表在影響力比較小的雜誌《共生》(Symbiosis)上(2007),不太為人所知。這兩篇文章在學術上的價值大小,我是門外漢,無從評價。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下本篇PNAS論文的研究方法,以饗各位讀者的好奇心。

 

首先,科學家們把囊泡藻的葉綠體進行測序,同預計的一樣,它缺少很多光合作用必須的基因,其中就包括psbO。眾所周知,光合作用的重要一步是把水分解為氧氣與氫,而psbO所編碼的MSP蛋白被認為起到了穩定這一反應的作用,並且存在於所有已知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當中。同時,MSP蛋白還是用量極大的耗材,隨著光合作用的進行,需要被不斷地重新合成。有鑑於此,科學家預測,海蝸牛不但擁有該psbO基因,而且還表達相應的mRNA。

 

為了驗證這兩點,科學家們把抓來的海蝸牛在人工海水中先餓了三個月,期間不給任何藻類食物,然後,收集它們的卵進行基因組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儘量去除海蝸牛胃裡殘餘的藻類DNA的幹擾。然後,科學家們利用藻類的psbO基因片段設計引物,去藻類、成年海蝸牛、以及海蝸牛卵裡「釣」具有類似序列的DNA。不出所料,在三個地方都釣上來了類似psbO的DNA片段。而利用藻類psbO基因附近的另外一個基因設計引物,則只能在藻類裡有所收穫,無論是成年海蝸牛還是海蝸牛卵,都沒有類似的DNA片段被釣上來。這樣,就驗證了海蝸牛基因組中psbO的存在。利用Northern Blotting方法,他們還進一步驗證了海蝸牛內也有psbO的mRNA,而且比藻類psbO的mRNA還要長一些。

 

把海蝸牛內釣得的DNA片段翻譯成胺基酸序列後(注意:這也許與真正的MSP蛋白序列有出入),科學家們發現,它有一段三聯定向序列。在藻類的MSP蛋白中也有這段序列,其作用是為了幫助該蛋白跨越包裹在葉綠體外的內質網。而在海蝸牛當中的葉綠體,外表早就沒有了這層內質網膜,因此,這個在海蝸牛內並沒有明顯作用的三聯定向序列,進一步暗示了海蝸牛的psbO可能來自於藻類的HGT。

 

既然找到了海蝸牛體內可能存在這樣一個「植物基因」psbO的證據,那麼決定性的最後一步,自然是確定它在海蝸牛基因組內的確切位置。關於這點,很可惜,受當前技術和財力所限,科學家們沒有給出完美的解答。根據以往的經驗,HGT轉移而來的基因,只有兩個去向:線粒體基因組或者核基因組。科學家們僅僅對海蝸牛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因為它比較小,只有不到15k bp,僅含37個基因),沒有發現任何不存在於其他動物線粒體內的基因。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內含子,沒有任何異常的GC含量(以500 nt為一個區間,步長200 nt)。哪怕是與其他基因組一起構建進化樹,這段海蝸牛的線粒體也顯得相當的「正常」,即老老實實地呆在它所屬的海蝸牛當中。所以,這個基因大概會是在海蝸牛的核基因組內吧。

 

文章最後一句話蠻有意思的:

 

「根據這些發現,我們應該考慮到具有遠親關係的生物體之間(特別是具有任何體接觸的)發生天然HGT的可能性。這在轉基因生物中尤其如此。」

 

的確,在我們身邊遍及轉基因食物的今天,這的確有它嚴肅的現實意義。話說回來,惶恐也好,不以為然也好,都不如認認真真地對待它,用科學的態度和手段搞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x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生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形似綠葉,能進行光合作用,這個蝸牛跟植物有什麼關係
    一說到光合作用,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綠色植物,因為植物有葉綠素嘛。但是海底有種蝸牛卻可以從藻類植物中「偷」葉綠素。01形似綠葉綠葉海蝸牛體型十分嬌小,成年體也才1-3釐米左右,雖然叫蝸牛但是卻沒有身上卻沒有貝殼,乍一看就跟一片翠綠的葉子一樣,這種形態能夠讓它們順利的混在海藻中不被發現。不過,綠葉海蝸牛的綠色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 人體血管中放入葉綠素後,能否利用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真的可行?
    動物和植物有很大區別,植物通過體內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這是它們攝取能量的關鍵途徑。這時候有位科學家提到一個大膽猜測,為何人類沒有光合作用的功能呢?如果能在人類的血管中放入葉綠素,未來人類是否再不用擔心缺少能量。
  • PNAS:下一個抗癌藥是在蝸牛身上?
    2015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種昆士蘭錐形蝸牛的毒液中深藏成千上萬種肽類毒素,被證明含有珍貴藥物先導價值,或可以提供治療疼痛和癌症藥物的新線索。Paul Alewood是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分子生物學的教授,他表示說這項研究是第一次給出了存在於一個單一的錐形蝸牛毒液中的毒素。研究的這種錐形蝸牛名叫conus episcopatus,生活在澳大利亞東海岸,是700種不同錐形蝸牛之一。錐形蝸牛毒液混合有許多複雜化學物質,而大部分的這些毒素在過去都被忽略了。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
  • 紅外線也能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日本京都大學三室守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儘管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高低有所不同,但其效率相同。這一發現使低電力糧食生產成為可能。
  • 吃點藻類就能光合的動物奇葩——綠葉海蝸牛
    綠葉海蝸牛不光是綠,居然還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這簡直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與之前我們講到的不能光合作用的植物菟絲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連動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可見菟絲子是一個多麼不要強的存在。綠葉海蝸牛是一種囊舌類海洋軟體動物。分布於大西洋西岸從加拿大到佛羅裡達的沿海海域。
  • 光合作用是植物本能,可這種動物也會,學會其方法能引發醫學革命
    這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原始生命進化的初期,有些簡單的生物發現通過吸收別的生物的能量也可以生存發展,而且比通過吸收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獲取能量更加簡單方便,因此開始傾向於吸食別的生物,甚至包括它的同類,這類生物後來就向著不同的演化方向進化,漸漸形成了動物種類。
  • 為了生存,這種動物會偷取植物基因進行光合作用
    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知道動物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 然而,有一種動物偏不認命,它就為了生存把自己綠了。 註:海蛞蝓只是一種俗稱,泛指「無殼蝸牛」*,是一些保有少量外殼或是已經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
  • 海蛞蝓,海女神?沒殼蝸牛?
    其實海蛞蝓只是一種泛稱,泛指那些包有少量外殼或者是已經進化的沒有外殼的軟體生物,即無殼蝸牛,是螺類的一種,海兔科海洋腹足綱後鰓亞綱,頭上有觸角,海蛞蝓跟鼻涕蟲是近親,畫面應該也可以想像得到。不過海蛞蝓是生活在水底的一種軟體動物,海蛞蝓裡面算得上有名的就是大西洋海蛞蝓了,這種海蛞蝓俗稱藍燕子或藍龍,是一種藍色的,小型的遠洋翼蓑海牛腹足綱海神鰓科軟體動物 。
  • 巨型海蝸牛,日本人一刀撬開直接生吃,網友:確定能吃?
    巨型海蝸牛,日本人一刀撬開直接生吃,網友:確定能吃?生活如此多嬌,只因你最閃耀,歡迎收看本期內容,不知道大家是否吃過海蝸牛呢?在我國我們平常知道的海蝸牛個頭都非常小,但如果是來到日本韓國這兩個海鮮比較富裕的地方,當地的海蝸牛個頭甚至比拳頭還要大,廚師處理起來也是非常的簡單粗暴,一個巨型海蝸牛,日本大廚一刀切開後直接生吃,網友表示:這確定能吃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這種神奇的動物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美國東部海岸線水深較淺的地方以及一些鹽沼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身影。如果說要拿一種類型的人來描述這種動物的外貌,那就是文藝少女。
  • 《最強蝸牛》死海古卷怎麼樣 死海古卷屬性詳解
    導 讀 最強蝸牛是一款動物題材放置類模擬遊戲,這不僅僅只是一款遊戲,還是一個微型小電影,遊戲裡任何一個功能
  • 人類能否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在大自然中,很多生物並不需如此,例如植物、海藻以及很多種細菌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維持生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像植物一樣,從太陽能中獲取食物呢?通常說來,動物是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但是一切規則總有例外。豌豆蚜是一個新發現的變異物種,它是農民的敵人但卻是基因學家的朋友。
  • 為什麼紅色葉子的植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我們知道,葉綠素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備物質,但是有些植物的葉子是紅色的,這類植物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呢?植物的綠葉,被人們稱為「綠色的工廠」。誰都知道植物要製造有機物質,要進行光合作用,一定要有葉綠素存在。
  • 人類為什麼不在DNA中植入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
    相信任誰都能區分出植物和動物的區別,除了外表,植物還能進行人類做不到的光合作用,雖然生物界有極小部分生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但這對人類來說確實望而卻步的。因為光合作用對植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就相當於人類的日常飲食,只要有太陽,植物就不會缺少能量攝入的途徑。
  • 光合作用的秘密,細說多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
    實際上除了植物外,一些藻類以及個別其它的生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可真是功勞不小,可以說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我們人類。因為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把光能轉化為自身有機物中的能量,植物被動物吃掉以後,這些能量又可以到其它動物的身上。一些植物動物體內的能量,最後通過食物轉移到我們人體中。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
  • 【科研新進展】(61)Johannes Liesche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植物...
    3月3日,生命學院Johannes Liesche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雙一流A類期刊)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生命學院已畢業博士生徐啟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Johannes Liesche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將環境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生長發育所需的碳源。
  • 中國科學家揭示彈性波自旋 | PNAS 論文推薦
    博士生龍洋為論文第一作者,任捷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陳鴻教授為論文合作者。撰文 Xonics Lab160年前,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發布了他著名的場分解定理,揭示了任意矢量場一定可以分解成無散的橫波場和無旋的縱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