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小節,我們以四年級上冊的《精衛填海》為文本,展示課文背後的知識點和考點,帶著大家領略文言文的魅力。
故事背後的知識
「精衛」是一種鳥的名字,傳說中是炎帝的小女兒溺水身亡後的化身,因其叫聲近似「精衛」才以此為名。起名出自《山海經》,不過更為重要的是下面的詩句。大致意思是「精衛用嘴叼小的木塊,並用它來填東海。」這其實就是對我們這篇課文內容的一個精簡和概括。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陶淵明《讀<山海經>》
關於精衛的其他問題也沒有必要再做進一步的解釋了,因為文章中也有解釋。要注意,《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就可以了。
文本分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炎帝」是上古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又喚「神農氏」,後來與黃帝大戰,敗後和黃帝部落融合,為炎黃子孫的先祖;「少女」在這裡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和如今的少女還是有區別的,指的是「小女兒」;「曰」是「叫」的意思。同學們要注意,這個「少」有兩個讀音,讀第三聲的時候一般表示「數量不多」的含義,讀四聲的時候一般表示「年輕」的含義。所以這句話連起來就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字叫女娃」。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遊」這裡一般理解為「遊玩」,「於」在這裡表示「在」,「溺」指的是「溺水,淹沒」,「返」是「返回」,「故」表示「因此」,「為」是「成為」,連起來就是「(有一天)女娃去東海遊玩,結果溺水而死,沒能返回,所以就成了精衛鳥。」「由於東海,溺而不返」其實是交代了「精衛填海」的原因。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銜」是「用嘴含、叼」的意思,「以」是「用來」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精衛)常常用嘴叼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塊,來填塞東海。」這其實就是「精衛填海」的經過。
結尾帶給我們的思考
看到這裡,有的同學一定會有疑問,那麼這個故事為什麼沒有結尾呢?其實沒有結尾也是一種結尾。我們可以猜測,不出意外的話,這個故事就兩個結局,一是東海被填平,而是精衛精疲力盡而死。如果有結局,我們就會感慨於結局,而忽視了精衛填海本身,換言之,對於這一則神話來說,最重要的是「填海」這一經過,以及這一經過向我們展現出的精衛的精神品質。我們相信她會成功,正如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就能成功一樣。馬未都先生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可能也是這個意思。
「精衛填海」之我見
說到這一則故事的主題,自然是表現精衛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精神,向我們傳達的自然也是一種期望和鼓舞,希望我們能夠堅持,不放棄,已取得成功。但實際上,我認為這種教育觀念其實也是片面的,難道堅持就一定會取得勝利嗎?其實不然。我覺得對於我們來說,除了堅持。方向也很重要。如果方向不正確,越堅持,有的時候也許就會離我們的目的地越遠,大有「南轅北轍」之感,從這個角度上說,方向可能比堅持更為重要。所以,我認為不能一味地給孩子們灌輸「雞湯」,讓我們堅持,不放棄,加油,讓我們選擇正確的方向,再努力,可能有的時候會事半功倍的。
好了,這就是這一小節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荷花》中的語文考點
《守株待兔》的逐句解析,我們從這裡開始學習文言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