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際合作 充分培養翻譯人才

2020-12-19 光明日報

【知與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而隨著「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日益提升,翻譯人才在對外合作交流中的作用逐漸突顯,而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傳統模式不再適應翻譯人才新需求

越來越明顯的是,傳統的「產學研」模式已不能適應翻譯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為此,高校應創新培養模式,以翻譯產業為核心、以高校人才的供給側改革為導向,推進「政企產學研」模式,利用翻譯產業搭建協同育人創新平臺,革新翻譯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我國的翻譯產業已初具規模,業務範圍已從單純的口筆譯擴大到整個語言服務外包,中譯外業務顯著增長,翻譯產業逐步由對內譯介轉向對外傳播,運營模式從「小作坊模式」發展到集眾包與外包於一體的產業項目管理模式。然而,翻譯碩士畢業生往往無法直接勝任企業的翻譯服務需求。

鑑此,高校有必要再定義傳統模式中「產」的內涵與實質,不應再將「企」業視為產業的代表,而是將具備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翻譯「產」業視為其核心。雖然大部分高校已聘任企業翻譯專家作為校外導師,補充課堂的翻譯理論與實踐,避免教科書式的空洞說教,但這僅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的翻譯需求,未能真正按照翻譯產業的標準運營和管理翻譯項目。此外,企業較少為翻譯碩士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實習崗位,多數學生只是完成事務性工作,同時學生在校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為企業的語言困難提供解決方案相距甚遠,所以其口筆譯能力難以在「學企」聯合培養的傳統模式中得到提高。

搭建協同培育創新平臺

據此,翻譯人才培養應進行改革,突破「產學研」內在關係孤立的局限,升級為「政企產學研」,以翻譯產業為核心平臺,上遊依託政府和企業的需求驅動,下遊推進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知識創新,以翻譯人才的供給為導向建立協同育人創新機制。

第一,建立高校內部的協同互通機制。在建設「一流」學科和優勢學科的進程中,高校研究機構勢必需要專門用途的通用語口筆譯人才服務學術交流,如文獻的譯介和外譯、會議口譯。高校在教學初級階段應夯實學生的翻譯基礎知識,並與研究機構聯合培養學生的專業化知識,開設跨學科的基礎課或概論課,以求在專門領域中從事準確的應用型翻譯服務。同時,高校教師和研究機構教師可聯合擔任審校和評估工作,通過筆譯分析和口譯點評不斷提高學生在專門領域的翻譯能力,充分保證翻譯人才供給側的培養基礎與質量,創新翻譯學科知識和專業百科知識的獲取模式。

第二,建立高校與翻譯產業的協同實踐機制。這是實現翻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翻譯技術和機器翻譯迅速發展的今天,現代化翻譯的類型與數量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人工翻譯或機助翻譯的處理能力。鑑此,高校在教學中級階段應將具備較好翻譯能力並掌握基本翻譯技術的學生輸送至翻譯產業,在真實的翻譯項目中實踐翻譯工具、本地化、翻譯質量控制和語言資源管理等知識,培養學生熟知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翻譯標準,全面提升應用型翻譯的能力。

第三,建立高校、翻譯產業與政府的協同實習機制。政府應加強翻譯人才培養的政策扶持,增加與國外翻譯高校的合作項目,選派更多優秀學生到英語國家接受口筆譯、翻譯項目管理、本地化等教育,確保能把英語作為通用語準確地在對外交流、經濟貿易、文化傳播等活動中「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促進翻譯產業良性發展的意識,儘快將翻譯服務或語言服務納入國家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改變我國目前嚴重缺少語言文字立法、翻譯行業標準、語言服務規範等的現狀,為翻譯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

第四,建立高校、翻譯產業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目前,除華為等少數大型企業因本地化等業務需求設有內部專職翻譯部門之外,其他企業仍需要藉助翻譯產業解決文件量大、時間緊迫、質量要求高的筆譯困難和會議、談判等口譯困難。因此,學生可藉助企業的平臺融合創新校內書本知識和產業實踐經驗,從企業面臨的翻譯項目源頭介入,分析並定製「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或是運用翻譯技術在企業內部整體實施,或是基於外包、眾包模式與翻譯產業聯合管理,以踐行翻譯知識的創新,增強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競爭力。

繼續培養通用語翻譯人才

雖然近年來我國已加強外語小語種人才的培養,但難以滿足當前翻譯項目的需求。因此,英語作為通用語,培養更適用的英語翻譯人才,仍是當今我國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

培養英語這一通用語的翻譯人才,既符合我國與歐美等傳統英語國家的交際所需,亦符合與諸如「一帶一路」等沿線非英語國家的交際所需,前者體現了國家之間語言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後者則是平等的。通用語能防止某一國的語言霸權或入侵,造成國家之間的交際障礙。在此背景下,創新通用語翻譯人才的「政企產學研」培養模式具有國家語言戰略意義。近年來,一方面,高校面臨口筆譯實踐型師資嚴重不足的困境,導致學生業務能力不高,無法勝任企業翻譯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翻譯產業有利於降低企業的翻譯成本,滿足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翻譯服務需求,但企業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了碎片化且零散化的實習途徑,難以培養具備現代化翻譯項目管理素養的翻譯人才。因此,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建立以翻譯產業為核心的導向,協同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從政策和需求兩方面按照國內外翻譯產業準則、標準與規範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職業素養,並以此創新高校的培養方案,高效地推進「政企產學研」模式的健康發展,培養更多符合國家重大倡議和戰略發展亟須通用語翻譯人才,以服務國際合作,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李洋(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4日 14版)

相關焦點

  • 國際翻譯界學者暢談翻譯人才培養
    中國網12月13日訊 (記者 梁辰 馬浩哲 陶麗嬌)12月12日至13日,北京,來自中外翻譯界的350餘位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參加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主辦的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會上,眾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就跨文化翻譯、翻譯人才培養與終身教育等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 培養世博翻譯人才 滬引進國際翻譯證書考試
    東方網8月21日消息:隨著2010年世博會籌辦工作的深入開展,上海高級專業翻譯人才缺口日漸增大。日前,隸屬於上海世博集團的上海外服國際人才培訓中心與英國語言學會聯手,計劃培養和儲備高質量、高素質的優秀翻譯人才,切實提高上海翻譯人員的從業素質、專業水平。
  • 為國家培養高端翻譯人才
    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陳明明、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韓立強出席儀式,並就十九大報告翻譯工作和高端翻譯人才培養等內容,作專題報告。作為「9.30國際翻譯日」的紀念活動,吉林省翻譯協會將今年的國際翻譯日主題——「翻譯:在時代變革中弘揚文化遺產」融入比賽題目中,強調翻譯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激發我省青年翻譯人才發揮專業優勢、弘揚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懷。
  • 西安翻譯學院啟動涉外護理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國際醫療市場對護理人才需求的劇增,「護士荒」現象已日益顯現。世界衛生組織對各成員國衛生人才資源統計結果顯示,護理人才短缺將成為未來10年的全球性問題,預計護理人才缺口將達到300萬。護理專業已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予以重點扶持。
  • 孫建立:完善翻譯人才評價制度 培養高素質翻譯人才
    十年來,翻譯資格考試取得了顯著成績,建立了一套國家翻譯人才評價體系;培養了一支翻譯人才隊伍,有效促進了翻譯行業的健康發展,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中國走出去戰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翻譯人才是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骨幹力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 「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
  • 北外和中國外文局將共同培養一流翻譯人才和國際傳播人才
    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悉,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近日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學科建設、重大課題項目合作、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新媒體產品創新以及國際與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 江戶日語與四川外國語大學南方翻譯學院完成人才培養合作籤約儀式
    10月16日,四川外國語大學南方翻譯學院奚正新副校長、吳興華書記、楊洪鑑院長一行代表學校親自到重慶江戶日語大坪校區為雙方即將達成校企人才培養基地的合作開展實地考察。10月21日,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與重慶江戶日語達成的人才培養和就業基地揭牌暨校企合作籤約儀式正式在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舉行。
  • 全國高端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協作座談會
    希望通過這次座談會,我們能夠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進一步凝聚共識,拓展合作,以項目為依託,構建起互利共贏的協作體系。下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全國高端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的相關背景和意義以及項目的主要思路和舉措,同時也為開展項目協作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引發大家的共鳴和思考,共同為推動高端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使翻譯工作更好地服務中外交流大局。我講三個方面的情況。
  • 為國家培養高端翻譯人才 首屆吉林省多語種翻譯(筆譯)大賽圓滿結束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明明、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韓立強出席儀式,並就十九大報告翻譯工作和高端翻譯人才培養等內容,作了專題報告。作為「9.30國際翻譯日」的紀念活動,吉林省翻譯協會將今年的國際翻譯日主題——「翻譯:在時代變革中弘揚文化遺產」融入比賽題目中,強調翻譯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激發我省青年翻譯人才發揮專業優勢、弘揚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懷。
  • 觀點||劉和平:政產學研 :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究
    只依靠大學能否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如何與用人單位開展合作?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是什麼?作者力圖在文中圍繞以上問題進行思考。經過多年的嘗試和思考,筆者認為,如果想改變部分學校實習基地「名存實亡」的局面,需要從高質量人才培養高度進行思考。可以從現在的實習基地拓展到教學實踐與實習基地,然後結合專業或課程特點開展校企合作,進而根據社會需求組織校企聯合培養,四個層級的合作,四種有差異的辦學模式,其目標是培養社會需求的高層次語言服務人才,這也是政產學研一體化合作辦學的必由之路。
  • 2015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
    2015-12-12 23:49外交部翻譯司副司長許暉在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上發表題為《打造優秀翻譯人才做好新形勢下的翻譯工作》的致辭。 2015-12-12 22:4712日,外交部翻譯司處長張璐出席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發展」分論壇並發表講話 2015-12-13 13:41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高翻學院院長高峰論壇和翻譯企業人才發展高峰論壇於13日上午舉行,來自國內外高級翻譯學院教授、學者及翻譯企業人才精英各自圍繞
  • 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的翻譯人才培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53種官方語言,對不同語種翻譯人才的需求空間巨大,尤其是小語種翻譯人才匱乏。如何培養符合時代與社會需求的翻譯人才,是目前翻譯人才培養院校首要思考的問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家間交流既有文化溝通,又有技術等專業領域的合作與談判。這對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訴求,構建翻譯人才質量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 春華秋實 星火璀璨 | 校級復語翻譯人才實驗班人才培養紀實
    校級復語翻譯人才實驗班校級復語翻譯人才實驗班,是根據我校《「十二五」期間本科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的安排,對優秀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的一項教學改革。全校符合轉專業規定的優秀學生通過選拔考試之後,大二進入實驗班學習。
  • 中醫藥翻譯人才如何培養?這場學術年會在廣州召開
    中醫藥走出去,特有詞彙怎麼翻譯?中醫藥翻譯人才如何培養?今日,2019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在廣州舉行,此次會議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主辦,廣州中醫藥大學承辦,旨在進一步推進中醫翻譯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探討中醫藥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計150餘人出席了本次大會。大會還同時舉行了優秀論文頒獎暨第三屆世界中醫翻譯大賽頒獎儀式。
  • 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 分論壇
    分論壇II-1: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發展圍繞新形勢下國家和社會對翻譯人才的新要求新需求,針對當前翻譯人才培養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討翻譯人才在知識、能力、職業素質等各方面所需具備的條件,以及如何更好地滿足當前對翻譯人才的各方面需求。
  • 校企深度合作 培養信創人才
    來源:消費日報網7月22日,為推進校企合作,落實「軟硬」聯合培養信創博士、碩士的發展目標,中軟國際董事局主席、CEO陳宇紅,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唐振明,高級副總裁曹雁,首席數據官賈丕星到訪北京理工大學,與北理工計算機學院領導就智能仿真技術的研究成果、商業前景、相關人才培養等進行座談。
  • 國家戰略框架下高校翻譯人才培養與後院校教育銜接
    不僅影響到中國的國際環境,也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改革和進步。在2015年一年內,中國領導人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外交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受到世界各方的高度關注。主要亮點中既有大國關係的良性互動,也有周邊外交的精耕細作;既有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關係的深化合作,也有多邊外交的積極運籌。
  • 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培養高端翻譯人才
    高級翻譯學院涉及11個外語語種,目前設立翻譯和同聲傳譯兩個專業,主動為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碩士以上高端翻譯人才。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科實力突出,早在1979年就開始了翻譯碩士的培養。早期學科帶頭人金隄教授的《論翻譯》等學術專著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 邱鳴:政校企三位一體 合理培養傳播中國文化翻譯人才
    中國網 記者鄭亮 攝中國網6月12日訊(記者 魏婧) 2015年6月12日上午,中國翻譯研究院在重慶召開的「第四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上成功舉辦「翻譯與對外話語創新」論壇。本次論壇旨在為國內研究話語體系建設與對外翻譯工作的專家學者搭建高端交流平臺,匯聚相關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提高對外翻譯水平、增強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提供政策建議。
  • 澳門理工學院教育素質國際認可,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的大力支持下,港澳地區首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機器翻譯暨人工智慧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工程研究中心以國家標準建設,經過多年的積累和一年的建設,產出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及工程應用產品,其中"中葡/葡中公文輔助翻譯系統"獲澳門政府部門及業界機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