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而隨著「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日益提升,翻譯人才在對外合作交流中的作用逐漸突顯,而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傳統模式不再適應翻譯人才新需求
越來越明顯的是,傳統的「產學研」模式已不能適應翻譯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為此,高校應創新培養模式,以翻譯產業為核心、以高校人才的供給側改革為導向,推進「政企產學研」模式,利用翻譯產業搭建協同育人創新平臺,革新翻譯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我國的翻譯產業已初具規模,業務範圍已從單純的口筆譯擴大到整個語言服務外包,中譯外業務顯著增長,翻譯產業逐步由對內譯介轉向對外傳播,運營模式從「小作坊模式」發展到集眾包與外包於一體的產業項目管理模式。然而,翻譯碩士畢業生往往無法直接勝任企業的翻譯服務需求。
鑑此,高校有必要再定義傳統模式中「產」的內涵與實質,不應再將「企」業視為產業的代表,而是將具備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翻譯「產」業視為其核心。雖然大部分高校已聘任企業翻譯專家作為校外導師,補充課堂的翻譯理論與實踐,避免教科書式的空洞說教,但這僅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的翻譯需求,未能真正按照翻譯產業的標準運營和管理翻譯項目。此外,企業較少為翻譯碩士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實習崗位,多數學生只是完成事務性工作,同時學生在校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為企業的語言困難提供解決方案相距甚遠,所以其口筆譯能力難以在「學企」聯合培養的傳統模式中得到提高。
搭建協同培育創新平臺
據此,翻譯人才培養應進行改革,突破「產學研」內在關係孤立的局限,升級為「政企產學研」,以翻譯產業為核心平臺,上遊依託政府和企業的需求驅動,下遊推進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知識創新,以翻譯人才的供給為導向建立協同育人創新機制。
第一,建立高校內部的協同互通機制。在建設「一流」學科和優勢學科的進程中,高校研究機構勢必需要專門用途的通用語口筆譯人才服務學術交流,如文獻的譯介和外譯、會議口譯。高校在教學初級階段應夯實學生的翻譯基礎知識,並與研究機構聯合培養學生的專業化知識,開設跨學科的基礎課或概論課,以求在專門領域中從事準確的應用型翻譯服務。同時,高校教師和研究機構教師可聯合擔任審校和評估工作,通過筆譯分析和口譯點評不斷提高學生在專門領域的翻譯能力,充分保證翻譯人才供給側的培養基礎與質量,創新翻譯學科知識和專業百科知識的獲取模式。
第二,建立高校與翻譯產業的協同實踐機制。這是實現翻譯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翻譯技術和機器翻譯迅速發展的今天,現代化翻譯的類型與數量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人工翻譯或機助翻譯的處理能力。鑑此,高校在教學中級階段應將具備較好翻譯能力並掌握基本翻譯技術的學生輸送至翻譯產業,在真實的翻譯項目中實踐翻譯工具、本地化、翻譯質量控制和語言資源管理等知識,培養學生熟知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翻譯標準,全面提升應用型翻譯的能力。
第三,建立高校、翻譯產業與政府的協同實習機制。政府應加強翻譯人才培養的政策扶持,增加與國外翻譯高校的合作項目,選派更多優秀學生到英語國家接受口筆譯、翻譯項目管理、本地化等教育,確保能把英語作為通用語準確地在對外交流、經濟貿易、文化傳播等活動中「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促進翻譯產業良性發展的意識,儘快將翻譯服務或語言服務納入國家經濟行業分類標準,改變我國目前嚴重缺少語言文字立法、翻譯行業標準、語言服務規範等的現狀,為翻譯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
第四,建立高校、翻譯產業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目前,除華為等少數大型企業因本地化等業務需求設有內部專職翻譯部門之外,其他企業仍需要藉助翻譯產業解決文件量大、時間緊迫、質量要求高的筆譯困難和會議、談判等口譯困難。因此,學生可藉助企業的平臺融合創新校內書本知識和產業實踐經驗,從企業面臨的翻譯項目源頭介入,分析並定製「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或是運用翻譯技術在企業內部整體實施,或是基於外包、眾包模式與翻譯產業聯合管理,以踐行翻譯知識的創新,增強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競爭力。
繼續培養通用語翻譯人才
雖然近年來我國已加強外語小語種人才的培養,但難以滿足當前翻譯項目的需求。因此,英語作為通用語,培養更適用的英語翻譯人才,仍是當今我國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
培養英語這一通用語的翻譯人才,既符合我國與歐美等傳統英語國家的交際所需,亦符合與諸如「一帶一路」等沿線非英語國家的交際所需,前者體現了國家之間語言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後者則是平等的。通用語能防止某一國的語言霸權或入侵,造成國家之間的交際障礙。在此背景下,創新通用語翻譯人才的「政企產學研」培養模式具有國家語言戰略意義。近年來,一方面,高校面臨口筆譯實踐型師資嚴重不足的困境,導致學生業務能力不高,無法勝任企業翻譯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翻譯產業有利於降低企業的翻譯成本,滿足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翻譯服務需求,但企業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了碎片化且零散化的實習途徑,難以培養具備現代化翻譯項目管理素養的翻譯人才。因此,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建立以翻譯產業為核心的導向,協同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從政策和需求兩方面按照國內外翻譯產業準則、標準與規範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職業素養,並以此創新高校的培養方案,高效地推進「政企產學研」模式的健康發展,培養更多符合國家重大倡議和戰略發展亟須通用語翻譯人才,以服務國際合作,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李洋(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