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習不是目的,熟練運用英文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文 | 誕姐 & 小B媽媽
來源|帝呱呱星球 (公眾號:diguaguaxingqiu
親,只要點擊上方「鷹媽護航」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鷹媽護航晚十點都會準時出現在你眼前哦
剛過去不久的聖誕節,對很多老父親、老母親來說,是另外一個大日子——搶PET考位的日子。
在帝都,小學考個KET、PET早就見慣不怪。MSE(劍橋通用五級考試)作為全球通用的一個衡量標準,KET-PET-FCE各級別證書一條龍,確實是很多幼升小、小升初的敲門磚。網上隨手一搜,都充斥著這些標題,告訴你如何在短期內提升英語成績,衝刺KET、PET。
今天我們邀請來分享的,就是我們的朋友——一個6歲單挑KET和高考英語的牛娃的媽媽。她的兒子小B,最近試著做完了
一張2018年高考英語北京卷,閱讀理解的準確率是90%。而在幾個月前,他也曾參加了今年的KET考試。那場考試並沒有讓他很滿意,之前做模擬卷時一直是優秀和卓越,但這次的考試成績,卻只有131,是個普通分,距離優秀線133還差了兩分。
據小B媽媽說,在查到成績單的一瞬間,小B還敲了自己腦門兩下。高考閱讀、KET、爬藤.這些熟悉的詞彙,組裝了一個我們身邊的典型「帝都牛娃」。其實我們猶豫過要不要請小B媽媽來分享,因為說實話,聽她分享的時候,我們也感覺到了一種壓力感。一來她的分享,包含了大量的乾貨,她提供了
從0到6歲、一整套完整的、有規劃的「英文原版娃」學習路徑,我們的孩子即使不考PET,也可以借鑑;二來小B並不是一個刷題娃,他保持著
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快樂,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很強,這樣的分享比教大家怎麼走刷題的捷徑要有意義;三來小B媽媽展現的,是
家長的榜樣作用、對目標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對小B的觀察和了解。這些是有價值、可參考的。這裡也要交代一下小B媽媽的背景,
她從事的是教育相關的事業、小B上的是國際幼兒園,以後的目標是爬藤,所以小B的成績和方法並不一定可以被複製粘帖,大家不必因此去比較或者焦慮。
「要不要雞娃」其實是個偽命題。我們不提倡不分差異、不觀察孩子的雞娃,但也不反對根據孩子的特點,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下面就跟著小B媽媽,開始培養英文原版娃的旅程吧👇在我心中,讓小B考KET,確實從來不是我的目的,而是一個工具,是階段性衡量小B英文能力的參照物之一。因為按照我們家庭的規劃,我們希望小B在12歲之前,能夠自如的運用英語為學術語言,且能深入的閱讀和準確的表達觀點。
如果把這個作為目標,那麼所有僅僅針對應試的刷題輸入,對我而言都是緣木求魚。小B從來不是個刷題娃,而是堅持英語母語式學習路線的原版娃。所以我想分享的,更多的是基於目標的整體規劃,沒有速成的攻略,而是從出生開始日積月累的堅持。這些堅持的習慣,不管考或不考KET,我認為對小B都有價值,也希望對大家有參考的價值。對於剛剛出生的嬰兒來說,語言並不是他們理解事物的唯一方式,但他們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把語言與周圍的人、物、自然、社會現象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從而進一步發展了語言,同時隨著認知範圍的擴大,他們的語言進一步豐富。
所以,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並不等於大量的聽力輸入,更不等於超越孩子理解能力的「磨耳朵」,因為不能理解的輸入=無效輸入,甚至起到幹擾的反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更推薦一定要「看」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動畫片或者繪本,而不只是「聽」音頻。
就是因為動畫裡不斷變換的場景給了孩子認知的機會,幼兒看到電視裡的小兔子去救火,喊著「fire,fire」,或者喊著「火、火」,對他們來說只是發音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區別,都可以迅速理解。所以小B從2歲開始,我就會給他看原版動畫片,基於保護視力我們平均每天看的時長大概是20-30分鐘左右。而內容,從美國芝麻街工作室的【Elmo’s world】到英國BBC的【Peppa Pig】,反覆看,以至於小B幾乎能複述,姥姥拿出光碟開始播,他都可以開始解釋接下來都要幹嘛了,臺詞也能脫口而出。現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種類的啟蒙英文書籍,很多家長會糾結到底怎麼選。我的標準是:
簡單、看圖就能理解的啟蒙繪本。因為就像動畫片一樣,這個階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能夠理解每個單詞對應的畫面,而不是聽一長段、他不能聽懂的英文故事。
到了3歲半左右,我給小B增加了英語培訓機構。依據上面的原則,選擇培訓班時我更在意的是他們有沒有「接觸主題式場景教學」。比如我給小B選的機構,學習自行車,老師會把真的車子搬到教室讓孩子們觸摸以及研究怎麼運動;學習水,老師帶領孩子們喝水、洗手、澆花甚至在水裡加不同色素觀察變化。這些生動的教學,屬於我認為的
「可理解性輸入」,孩子們得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聽到過的詞彙量也很豐富,這是純粹對著電腦屏幕學習或者老師拿著白板和閃卡教學所不可比擬的。除此之外,在任何階段家長能夠儘量在家跟孩子營造英文環境,都是加分項。不過這個也不用太有壓力,
我的英語不算好也不算差,和英語母語肯定比不了,平時家裡也是中文為主,穿插方言。但我會創造一些親子共讀,或者一些特殊場景,來有意營造英語交流,比如用英語討論動畫片人物與情節發展,和他一起分角色進行動畫片配音等等。如果說從「聽說」到「讀寫」,識字是關鍵,那麼自然拼讀就是那個最重要的橋梁。藉助前期我們海量的動畫、兒歌、親子共讀繪本的輸入,以及3.5-4.5歲之間的培訓班情景教學,小B積累的詞彙量已經有大約4000-5000了。當然這個數據並不是絕對的,
我不建議完全沒有詞彙儲備的孩子提前學習自然拼讀,但是具體需要多少可以開始,每個家長可以自己判斷。有了這些基礎詞彙和語句的積累,我們在4歲半時,開始進行自然拼讀的學習。關於
會不會與拼音混淆這個問題,我認為要看中英文的學習周期是否交叉。小B在4歲多就開始自然拼讀了,到5歲多才開始拼音,基本沒有交叉。也就是說小B在拼音開始之前,英語的發音系統已經比較穩定了。當然,在念漢語拼音的時候偶爾會跑出來英文字母的發音,但這個我們都覺得無關緊要。因為英語天然屬於拼音文字,spelling的學習會是漫長的過程,而漢語是象形文字,拼音只是前期輔助,即便有交叉期,很短時間也會過去,如同在一個池塘形成兩個分流系統,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最終各自歸位。學習自然拼讀,我們一開始採用《棒棒幼兒英語拼讀Phonics Kids》的書,同時使用音頻不斷重複裡面的chant,再配合使用電視播放DVD,動畫的形式讓孩子對字母音和字母形以及首字母單詞的匹配更加緊密,學後還會進行拼字遊戲,採用輔音卡片、元音卡片、字母組合卡片進行拼詞遊戲。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利用暑假整整學習了兩個月,每天高效學習時間在2-3小時。後來小B在6歲的時候接觸Reading eggs的7-13歲精讀課程,發現了裡面的3-7歲phonics遊戲時,還會求著媽媽讓他每天玩一玩。這裡面的學習更系統更高效,把字母、字母組合、拼讀練習、高頻詞、完整句式、初階閱讀整個結構化學習處理得特別精巧,大量遊戲反覆訓練,效果顯著。
如果孩子在3-7歲,還沒開始phonics學習,我會更推薦使用這個。隨著年齡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增加更多種類的書籍,
並引導孩子自主閱讀,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關於小B喜歡讀書這一點,我確實是做了很多功課的,很多家長都說,書買了很多,但孩子不讀啊?那我這裡分享兩個小TIPS吧,不是捷徑,但也貴在堅持。我們家裡可以讀書用的桌子基本每個房間都有一張,陽臺也有,而我自己基本一年有50-100本的閱讀規劃,除了電腦辦公,小B眼裡的媽媽是出門包裡都帶著書的。外公也是個好榜樣,在小B三四歲那個階段,他也在特別用功地學單詞,有一次第二天都要眼睛手術了,病房裡還放著【8000單詞隨身背】。記得有一天晚上,小B驚慌失措地跑到我房間來說「媽媽、媽媽,不得了啦,外公原來不知道的單詞他現在都知道了!」 一直覺得自己比外公有優勢的小B,扎進房間就開始看書。我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差,每次出差回來都會買好書,送給小B作為特別禮物,並且每次都顯示出興奮的樣子告訴他這本書多好或者多不容易才拿到。久而久之,好書的價值感就樹立起來了,在小B的認知裡,書和其他玩具比起來層次更高、更難得到。其實這些是貫穿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透露的細節,要讓孩子感受,閱讀從來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詞彙和自然拼讀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見詞就能讀的小B進入了分級閱讀,包括RAZ、I can read、牛津樹、蘭登還有美國wonders的GK,基本是同步進行。家裡準備了大書架,把他的這些書都放在最下面一格,他隨時可以取。同一系列的書往往可以分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大階段,把暫時用不到的高級另外放一放,其他的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興趣,想看哪本看哪本。一般我們給低幼的孩子接觸的主要是Fiction虛構類書籍,這類書的故事性強,孩子會比較喜歡。但Fiction虛構類體裁畢竟不是真實世界的完全反映,進階的提升其實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
增加Nonfiction非虛構類題材的讀物。剛開始拓展Nonfiction讀物時,要注意選擇色彩飽滿的畫面、與孩子興趣點匹配題材的書籍,比如小B就喜歡國家地理出版社的分級讀物。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可以開始Nonfiction學習,每個家長都要根據自己孩子實際的情況去把握。因為一方面這和年齡有關,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孩子會比較適合,因為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反映真實世界以及培養理性思維的Nonfiction學習容易開展;另一方面,Nonfiction對語法、句法、詞彙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按照美國CCSS要求,
在一年級孩子的Fiction閱讀佔到80%以上;到了四年級左右才會趨於兩者對半;到了高三基本就是Nonfiction要達到甚至超過70%了。進入自主閱讀之後,閱讀就很難替孩子規劃了,基本以孩子感興趣為主,
像藍思400-1000L這樣的閱讀分級體系就不再那麼重要,孩子真的喜歡,難度都不是大問題。目前小B已經開始看哈利波特系列,確實很多長句挺難,但不妨礙他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持續讀下去。另一方面,讀得越多,詞彙量擴展越多,思維發展也更明顯。6歲之前,不管是動畫片的輸入,還是自主閱讀,我都會比較強調孩子的興趣,就是以他們喜歡的內容為出發點。
但6歲之後,就可以增加一些學術的要求,因為從生活交流到用英語進行學術學習,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國際學校的全英文課程對他的拼寫、閱讀、寫作保持比較好的水準起到了根本作用,如果想要有更高的提升,更多的加分來自大量的自主閱讀,
尤其是精讀與泛讀的有意識訓練。因為前期閱讀習慣養成了,且各種題材都樂於接受,這個階段,小B每天通過紙質出版物的閱讀基本保持在50-100頁之間,加上每周兩次Reading eggs的訓練,他的閱讀深度與廣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小B在6歲暑假參加了兩期DDC在北京的全英文學術營,分別是「童話中的STEM」 與「太陽能工程」,由美國老師授課。STEM課程對Nonfiction的閱讀、詞彙、邏輯思維、知識背景要求都比較高,但因為有興趣在支撐,最終也獲得了比較好的學習成果。
因為一直以來保持著這些英文學習的日常積累,所以在決定給小B報名KET後,我們也還是保持了正常的英語學習。直到考前一個月,
我們開始加強閱讀訓練和解題技巧的學習。KET考試有比較多的思維繞點,對於6歲兒童的認知水平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真題訓練更多是在幫助他習慣這樣的推理。比如有些題目,需要選出最精準的答案,這就要訓練孩子理解詞彙之間的細微差異,比如wrong和doesn’t say之間的區別。對於2020年的考生,原版閱讀長期積累的意義會變得更大,但我在這裡也特別提示:
閱讀不只是課外書泛讀,更重要的是精讀訓練,一定要結合有價值的問題來驗證孩子對閱讀材料的實際理解與吸收。這裡主要是What, where, when, which , how等問題,以及在閱讀之前與閱讀之後和小B一起探討為什麼作者寫這篇文章?你打算如何推薦這本書?你有其他的看法嗎?你如何看待其中積極的一面與消息的一面?等等。而這些提問的背後,其實是做一個「不直接給答案」的父母,因為英文學習不是目的,熟練運用英文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所以,家長不要做百科全書,而做提問機,不斷引導孩子找到答案。這些就是我和小B在英文學習上走過的路和經驗,目前看來我覺得卓有成效,小B也不抗拒,並且擁有了一部分英文思維的能力。每個人的家庭和對孩子的規劃不盡相同,但我想說的是,不管我們給孩子規劃了怎樣的學習途徑,不要試圖走捷徑,把功夫花在調動孩子興趣、養成自主閱讀習慣上,家長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堅持並落實,才是最有效的。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這裡匯聚了傳說中的海澱、西城、順義媽媽,因為工作與地域的關係,我們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媽媽的育兒新認知和京城新生活。
鷹媽,一個浸淫教育近二十載的高校教師,首次提出學科思維+計算思維的教育理念,並長期致力於兒童品格養成與青年心理行為關係的研究。信奉沒有資質平平的孩子,只有缺乏視野的教育。願意陪伴每一位父母成為賦能型父母。關注鷹媽護航,加微信:xihaivlife,歡迎一起討論孩子的各種教育問題,並可獲取精品課程。
鷹媽護航全新改版,國學系列、科學系列、學習成長系列、安全教育系列等課程請後臺留言或者聯繫微信:xihaivlife 即可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