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像袁隆平一樣,用心澆灌孩子這棵樹苗,讓孩子在陽光中汲取能量,在風雨中也能屹然挺立。
前不久,國寶袁隆平迎來了他91歲的生日,已經步入「90後」的他,走起路來依然步步生風,精神十足。
提起袁隆平,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全世界人民溫飽問題的超級科學家。
可當這位看似嚴肅的科學家頻頻「語出驚人」時,大家才意識到,這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還是一位可愛的寶藏爺爺。
更令人欽佩的是,袁隆平不僅是一位農學家,還是一位「教育家」。
袁隆平的三個兒子如今在各自的領悟內都有所成就,孫女們也在爺爺的教育下,走得越來越遠。
不少人好奇,袁隆平到底用怎樣的方法將孩子教得這麼好,其實答案只有一個:言傳身教。
家長用幽默和藹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給孩子陽光樂觀的處世態度
前不久剛剛上線的紀錄片《時代我》中,袁隆平的孫女們首次曝光。
三個還在上中學的女孩子,面對鏡頭時臉上總是掛著微笑,談起爺爺,語氣裡是深深的自豪,更是無比的親暱。
而袁隆平得到孫女們如此愛戴的理由竟然是:幽默。
不僅對孩子,袁隆平在生活中也十分幽默,在許多採訪中甚至讓記者直呼無奈。
數年前,主持人在節目中想表達:袁隆平院士在83歲高齡的情況下,還堅持做研究的精神十分可貴。
可袁隆平聽到「高齡」二字卻立刻打斷:83歲青春。
搞得記者一時愣在了原地,哭笑不得。
當記者問及獲獎感言說什麼,袁隆平則淡定地回答:「我的獎太多了,我不在乎這些東西。」
嚴肅中還透出一點可愛。
袁隆平也因為渾身的幽默細胞,被網友稱為「90後梗王」。
他的幽默與和藹,不僅讓孫女們與爺爺關係親近,同時心態積極樂觀,開朗愛笑。
哈佛幸福學研究專家塔爾曾說:
幽默是用一種適應性的強有力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能力。家長的幽默可以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是最優質的「土壤」。
反之,家長若是吝於對孩子展現笑臉,孩子則會在無邊的冷漠中,與家長漸行漸遠。
楊爍就奉行著嚴厲的教育方式,對待兒子除了責罵就是大吼,幾乎沒有笑臉。
就連孩子走路稍稍慢了一點,楊爍也會大聲呵斥,讓小小的孩子時刻生活在心驚膽戰之中。
本是男孩子上躥下跳的年紀,孩子卻變得格外怯懦。
當有人問到有爸爸陪伴好不好,兒子想都沒想就回答:不希望爸爸在。
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冷漠與無情。
唯有家長用幽默和藹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給予孩子和煦的陽光,孩子才能在成長中無畏風雨,用內心的炙熱度過每一道難關。
家長的低調樸素
是給孩子良好的家風傳承
袁隆平的名號在全世界都響噹噹,而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他低調的生活。
有一次,記者來到袁隆平家中採訪,正好趕上袁隆平吃早餐。
桌子上擺著一碟雞蛋餅,兩節玉米和兩個雞蛋,一碗大米粥,沒有想像中豐富的營養品,與普通人家毫無區別。
看到這份早餐,我只想到了三個字:接地氣。
袁隆平90歲生日時想要理髮,本可以將理髮師請到家裡,但他不願興師動眾,便自己慢悠悠走到理髮店,用10塊錢理了一次頭髮,還堅決排隊,不搞特殊。
生活中低調樸素,工作中一絲不苟,這種精神也深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三個孫女即使家庭富裕,也沒有名牌加身,驕傲自大,而是將爺爺當作自己的榜樣,埋頭苦讀。
正因為爺爺淳樸低調,孩子們才能不在意物質,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習與成長上。
就像一棵小樹苗,沒有多餘的枝椏吸收養料,便只顧努力向上生長。
無獨有偶,在郭德綱的教育經中,樸素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從小,郭德綱便為他立下規矩,對物質不要有過高的要求,能用、舒服就好,但對他的專業能力——相聲水平卻要求極高。
在父親的影響下,郭麒麟生活中分外節儉,甚至被網友戲稱為「最貧窮的富二代」。
住在出租屋裡,燈泡雖然壞了,但只要屋裡還有光亮就堅決不換,垃圾袋捨不得扔,連淋浴頭都只買9塊9的,不肯額外多花一分錢……
對物質生活無欲無求的他,卻下狠心苦練相聲基本功,現在不靠父親也能在相聲界站穩腳跟。
同時,他精心打磨演技,在《慶餘年》中一經亮相,就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而且,在平時生活中,待人待事都非常有禮貌。
有人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一方面要求高,另一方面要求自然會低。
孩子同樣如此,物質的簡樸,不是要故意委屈孩子,而是讓孩子明白什麼才是最珍貴的,是為了讓孩子在成才的路上釋放更多的能量。
家長腳踏實地做人做事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很多父母向我諮詢,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沒耐心怎麼辦,通過交流,就會發現,這些家長一定也不能踏實下來做好一件事。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可以映照出父母最真實的樣子,想要孩子專注、有毅力,父母也必須率先垂範。
袁隆平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雜交稻,也成為了孩子最好的榜樣。
在他的認知中,想要出成果,就必須腳踏實地,實幹苦幹。
即使已過90歲高齡,他仍然每天堅持到試驗田查看水稻情況,風雨無阻。
這種認準一件事就全力以赴的精神,讓袁隆平拿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也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深受鼓舞。
袁隆平的三個兒子,不管是獨自創業,還是專心科研,都遇到過種種困難,但父親的教會他們,認準一件事就決不放棄,最終都實現了各自的人生理想。
長子袁定安,現在是一位知名企業人;
次子袁定江,是一家上市農業科技公司的副總裁;
小兒子袁定陽則成為了超級雜交水稻培育團隊的首席專家。
馬克·吐溫說過: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作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袁隆平的三個兒子,憑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專注與堅韌,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也讓自己在父親的光芒下,依然能夠熠熠生輝。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忽略了這種專注、踏實的精神。
表姐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用各種興趣班塞滿了小侄子的假期,今天讓孩子學遊泳,明天讓孩子學鋼琴,「貪心」不已。
可學到最後,小侄子只會在水裡撲騰幾下,鋼琴也只會一首入門曲,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靜下心來,更別提堅持做好一件事了。
但是在袁隆平的教育理念中,要麼不做,要麼做好。
腳踏實地做好一件事,勝過淺嘗輒止100件,因為即使是雄鷹,也只有朝著一個方向,才能夠飛得更高、更遠。
袁隆平以苦心鑽研近60年,結束了人類的饑荒史,讓水稻的畝產量從4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公斤。
雜交稻也不僅惠及炎黃子孫,袁隆平還將雜交稻技術推廣到了世界,增產的糧食能多養活全球近四億人。
現在,91高齡的他還在工作,仍然在追求水稻產量的高產、更高產、超高產。
而他的兒女也在為祖國奉獻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著。
袁隆平傑出的成就令人欽佩,但他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教育觀念,更值得每一位家長用心體會。
他讓我們明白,教育的本質是拼家長!
但絕不是狹隘的物質上的比拼,拼的是家長的品質、習慣以及對孩子正確的引導。
家長幽默有趣,孩子一定會陽光開朗、落落大方;
家長低調樸素,孩子會更注重提升自己,明白什麼才是珍貴的;
家長腳踏實地,孩子也一定能心無旁騖,兢兢業業,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像袁隆平一樣,用心澆灌孩子這棵樹苗,讓孩子在陽光中汲取能量,在風雨中也能屹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