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菊 通訊員 謝芳 趙彤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洛陽市洛龍區科技園街道畢溝村,一個擺放著大量編織手推車的農家小院兒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走進院子,滿頭銀髮的老夫婦正靈巧地為兒童手推車編織竹條,熟練的手藝令人嘆服。而這背後,藏著發生在洛龍區科技園街道畢溝村貧困戶身上的暖心故事。
這對老兩口是科技園街道畢溝村李孝曾、王民秀夫婦,今年已經80歲了,此前,因老兩口年齡大、家中孩子缺少技術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脫貧政策支持下,依靠自力更生在2016年順利脫貧。
脫貧後,兩人並沒有放棄編織的手藝,而他們堅持的理由僅僅是覺得「手藝捨不得丟」。如今,老人的幾個兒孫都在外務工,經濟收入尚可,但老兩口依然閒不下來,主動聯繫周邊村子的工廠,在家繼續「發揮餘熱」。
李孝曾老人介紹說,看似簡單的編織,實際包含著多種花樣,每個部位的編織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在技術上,還是以老伴為主,他打打下手。李孝曾坦言,現在脫貧了,政府政策好,掌握一門技術可以額外增加收入,不給國家和孩子們增添負擔。
據了解,這批手推車由兒童手推車工廠定期給老人運送半成品,待老人製作好一批後,再由專人過來回收。老兩口笑著說,他們每天不緊不慢地編織,雖然一天只能做出四五個,每個月也能掙到幾百元補貼家用。即便兒女不願意他們辛苦,可他們依然堅持用自己的雙手「編織」美好生活。
科技園街道畢溝村新派駐第一書記李建廷表示,該戶已享受各項扶貧政策,子女也有穩定收入,但老兩口「閒不住」,村委對他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的精神表示讚賞,同時鼓勵困難群眾向他們學習,依靠自己的雙手早日走上小康路。
來源:大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