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媽最近和晨晨爸吵了一架,導火索是一堂遊泳課。
晨晨媽的好朋友是遊泳教練,針對12歲左右的孩子開了個遊泳班,只開課五天,他打電話問晨晨媽要不要讓晨晨來參加。
晨媽當場答應,隨即就給晨晨打電話,讓他趕緊從奶奶家回來。結果晨晨一句「不去」就把電話掛了。
晨媽沉默了十分鐘,一個電話撥到晨爸那,像只火藥桶一樣,炸了!
「這孩子越來越不像話,敢掛我電話了!這才剛放假,就跑到奶奶家去了,天天在奶奶家瘋,能瘋出什麼成績來?你沒看到人家孩子都在外面補課嗎?這馬上要上中學了,你能不能對孩子上點心?!……」
電話那頭半天沒聲音,末了才來了句:
「我看不是孩子瘋了,是你瘋了吧?」
晨媽趴在辦公桌上偷偷地哭了一中午,眼睛哭花了,心思卻漸漸明了起來。
她不是怕兒子學習不好,而是發現兒子離她越來越遠了,這種距離感讓她恐慌極了。
晨晨一家住在北京,和奶奶家相距20多公裡,一到周末,晨晨就到奶奶家去玩。
這還不夠。
晨晨每天晚上都要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年齡相差近60歲的祖孫,每天都能在電話裡聊上快半個小時。
晨晨媽有時好奇,側耳聽聽,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事,無非就是他的機關槍有什麼功能,他在路邊遇到了一隻長相奇怪的小狗,爺爺種的花籽發芽了沒有……這些細碎的小事。
可就是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每次都能讓電話兩端的祖孫咯咯笑個不停。
晨晨與媽媽說話卻是另外一副態度。
除了回到家時寒暄幾句,吃飯時叮囑幾番,剩下的時間,就是晨晨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寫作業,偶爾晨晨媽進去送水果,晨晨頭也不抬。
與其說他認真,晨晨媽覺得,那更像是冷漠。
可是晨晨小時候,她們的母子的關係並不是這樣的。
晨晨小時候非常依賴他的媽媽。
兩歲左右,晨媽去上班,每天早上晨晨都哭著喊著,抱著她的大腿不撒手;晨媽每天下班,晨晨就像有生物鐘提醒一樣,巴巴地在窗口等著,只要媽媽一進門,鞋還沒換,晨晨就撲上去了。
晨媽只要在家,晨晨就是她身後的小尾巴,就連媽媽去個廁所他也要搬把小凳子在門口等著。
晨晨和媽媽有說不完的話,每天像個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個不停。就像現在,晨晨在爺爺奶奶面前的狀態一樣。
晨媽悲哀的發現,晨晨越來越依戀奶奶,而不再愛她了,就像難得的這個假期,晨晨剛一放假,就嚷嚷著要去奶奶家。
他們的這個三口之家,真的就那麼無趣嗎?
晨媽在群裡訴說了自己的苦悶。
一群年輕的媽媽回復道:「真是羨慕你啊,我巴不得讓孩子住到奶奶家。」「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了,我還想讓孩子不那麼粘我呢!」「這麼獨立的孩子趕緊給我來一打!」……
這時,一位中年媽媽說話了,她說,自己非常理解晨媽的心情,其實,這種失落也每天在她的心裡上演。
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已經上高二,馬上就要畢業班了,卻陷入了早戀不可自拔。
為了這件事,她和孩子吵了不知多少次,現在孩子已經聽不進去她任何話,兩人一談正事就吵架。
從小到大,她沒有放棄過一天對孩子的管教,沒有放下過一天對孩子的愛,但是她卻發現,孩子離她越來越遠了。
龍應臺曾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但是,在這場遠行中,很多家長悲哀地看到,孩子不是因長大而獨立,而是與自己日漸疏離。
想起孩子兒時溫軟相依的模樣,再看看現在親子關係的劍拔弩張或冷若冰霜。
想起昔日的無話不談,再看看現在的無話可說,很多家長不知道,我和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實,見過了太多的案例,我才發現:真正能決定一個女人能不能做好媽媽的,不是她對孩子有多用心,把孩子看得多重要,而是她的教育能力和技巧有沒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存在著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他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只希望他四肢健全,健健康康,每天吃飽喝足能吃能睡。
長大一點,該爬時能學會爬,該走時能學會走,該斷奶斷奶,該長牙長牙,我們只希望他們的成長曲線落在正常範圍之內。
孩子上了幼兒園,我們關心孩子是否能順利地融入集體,會不會與老師和同學相處。這時的他們,不是只需要解決溫飽就可以,我們開始慢慢學習培養孩子的情商,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打交道。
上了小學我們開始關注他的學習,成績稍微落人之後,我們就開始恐慌,這時候,我們也感覺到為人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當你可以勝任的時候,你整個人都是放鬆清爽的,但是當你不能勝任的時候,從頭到腳都會散發出一種焦慮和緊張感。
只可惜,面對自己的這種焦慮和緊張,很多家長沒有選擇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技巧,而是選擇把這種壓力轉移給孩子。
當你發現孩子與你的對話越來越少時,你有沒有發現,你們之間的對話,除了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再無其他?
孩子成績不好,你告訴他不應該再玩遊戲,要努力學習。
孩子早戀,你告訴他小小年紀不應該談情說愛,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孩子不聽你的話,和你吵架,你告訴他我是你老子,你應該聽我的,不應該頂撞我。
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說得多麼輕鬆啊!
但是如果孩子不想聽你的,不論你說的那些「應該論」多麼有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總是以為,我們是長輩,在孩子面前有大他幾十倍的經驗值,而孩子在我們面前就是菜鳥,不經過我們的調教就難以成才。
我們往往秉持著過去數十年狹隘的年資與感覺良好的自我價值觀,在孩子們的啟蒙的認知上鋪天蓋地地設下假設,設下限制,而抹煞了讓孩子們自我探索這個真實世界的機會。
讓孩子實現自我,讓孩子自我教育,不是不想,是不敢!
回想一下孩子兒時學走路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緊張兮兮地告訴他該邁哪條腿?
他第一次用勺子吃飯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嚴厲地糾正他拿勺子的姿勢不對?
他和我們說起他研究了什麼新式武器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評價他幼稚無聊?
那時候的我們,為什麼不焦慮?
因為我們知道,他是孩子,他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他必須經歷的生命過程,而他遲早都會順利的度過這些階段!
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焦慮?
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像他童年一樣,靠自己的雙腿晃晃悠悠地站起來;
我們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的選擇;
我們不相信孩子可以順利地走過叛逆期,青春期。
其實,不是不相信孩子,我們是不相信自己。
小時候孩子學走路,快摔倒時咱可以扶他一把,但是現在,面對孩子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我們慌了。我們不知道在他快要摔倒的時候,能不能接住他,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讓他嘗試。
這就是為什麼,家長的教育能力、教育技巧和眼界格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同步增長。
如果我們做不到同步,就註定會開始對孩子進行打壓和控制,以此來消除自己內心的焦慮,餵養自己的安全感。
但是同時,也會把壓力轉移給孩子,讓孩子不想面對我們。
於是,本來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會在一方居高臨下的打壓控制和另一方的反抗逃避中弱化、敵對,好好的父子母女最後變成連朋友都沒得做。
孩子遇到的問題不可怕,糟糕的親子關係才可怕!
如果想要保持密切的親子關係,就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媽媽,一個無所畏懼的媽媽,一個能給孩子信賴和安全感的媽媽。
如果我們已經偏離了這個航道,想要回歸,就必須從和孩子做朋友開始。
如果我是晨晨媽,我會給孩子打電話問問他在奶奶家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
爺爺種的花籽發芽了沒有?
你又設計了什麼新式武器?
和奶奶逛早市,發現了什麼新鮮玩意兒嗎?
這樣的話題一定比上什麼見鬼的遊泳課更有意義。
和孩子做朋友的同時,要增長自己的格局和見識,變通自己的教育方式。
初戀如猛虎嗎?誰年輕的時候沒有過怦然心動呢?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青澀時光吧,說說別人的故事也行啊!
我上高中的時候,班裡有那麼一對兒,男才女貌確實登對,但是因為沒事就往一塊湊合,學習也不太上心了,兩個人成績下滑得都非常厲害,男生本來是學生會主席人選,但是被這件事搞得口碑很差,最後落選了。而這兩個人也不知道因為什麼,在高二的時候分手了,而且關係很爛,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那種。
班裡還有一對兒,是大學的時候走在一起的。兩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來電,誰也不清楚,大家唯一能想起來的畫面,就是倆人一起講講題什麼的。
多年以後的同學會上,夫妻倆同時出席,男生才說出自己當年的那場暗戀,因為女生太優秀了,所以自己只能暗暗使勁,為了和女生考上同一所大學,頭懸梁錐刺股,常常挑燈讀書到深夜,最後終於追上了愛情,也成就了自己。
誰說初戀猛如虎,只要用對了地方,它明明可以是人生的催化劑!
這樣和孩子聊一聊,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孩子肯聽我們說話以後,我們再告訴他們目標在哪裡,底線在哪裡,他們才能入耳,進而入心。
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朋友,才能成為他們一生的依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