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和孩子無話不談的父母?3個階段,父母做好3個不同角色

2020-09-14 老爸育兒也瘋狂

每個家長都希望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朋友,但事實上,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和孩子單獨在一起就越來越尷尬,很多時候完全無話可談。

那麼怎樣才能和孩子交談更多,孩子也願意和父母分享呢?父母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分為做好三個角色:

1.玩伴

孩子在幼兒園以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父母要充當孩子的一個玩伴,陪孩子一起玩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玩伴,在玩中學,在玩中建立感情。

我兩個孩子都是這樣的,在他們小的時候,父母誰和他玩得多,他就和誰親。這時候父母比拼的是耐心。孩子的精力是無限的,常常是充電半小時,瘋玩一整天,很多時候會讓父母體力不支,耐心磨盡。

我家門口有個兒童運動場所,裡面的生意好的火爆,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放在裡面,讓教練帶著一起玩球、跑步等,而父母卻都坐在外面刷手機。這就有點本末倒置的做法了。

2.朋友

當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以上,父母需要的是和孩子成為朋友。當然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更難了,做玩伴很多時候只是體力活,而做朋友不單是腦力活,父母還得跟上孩子的步伐,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丟父母所謂的權威。

首先父母需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34;。必須要給予尊重和認可,而不是一味去控制孩子。

平時交流的時候,儘量採用平等的態度,不要採用高壓政策。

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再努力讓自己也能融入進去,和孩子一起挖掘共同的&34;。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丟掉手機,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或者每周固定一天,陪孩子一起出去走走,談談心,多交流。

我有段時間發現孩子總喜歡和自己對著剛,學習也很散漫。在和孩子進行一次深入交流後,孩子告訴我,我已經連續快2個月時間,沒和他好好聊過,也沒一起散步。後來我一個朋友讓我每周固定拿出半天時間,專門陪他,幹啥都行。這方法確實可以,孩子又和我打成一片了。

3.顧問

隨著孩子長大,尤其是已經步入大學或者畢業,家長能做得就是一個顧問的角色了,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分析、交換意見,但不要為孩子拿主意,做決定,過多參與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感覺離你越遠越好。

孩子能和自己無話不說,那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能現在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買學區房,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內心需要,這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的學習更多是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激發孩子的內省力。而這些在親子關係很和諧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實施。

父母的話孩子能夠聽得進去,再輔助一些思維學習工具,比如思維導圖,這個工具能有效地提升孩子學習力和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這樣孩子的成績上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做一對能和孩子交心的父母,雖然難,卻非常值得。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和孩子無話不談的父母?3個不同階段,父母做好3個角色
    每個家長都希望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朋友,但事實上,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和孩子單獨在一起就越來越尷尬,很多時候完全無話可談。那麼怎樣才能和孩子交談更多,孩子也願意和父母分享呢?父母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分為做好三個角色:1.玩伴孩子在幼兒園以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父母要充當孩子的一個玩伴,陪孩子一起玩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玩伴,在玩中學,在玩中建立感情。
  • 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
    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說,而是他們沒有勇氣對父母開口,生怕等著他的是批評和教育。可能時間長了,孩子也習慣了跟父母不交流的生活方式。3、父母不會好好說話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他們一定不是孩子想要傾訴的聊天對象。
  • 龍應臺:父母只有10年有效期!媽媽如何把握孩子成長的3個階段?
    而在這短短的時光中,作為媽媽,應該要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不同階段的孩子,對媽媽的訴求不一樣,媽媽的角色也要應時而變。:牽引孩子的大手當孩子進入幼兒期(3-6歲),他開始不再以家和父母為全世界,他們逐步踏入社會,從個人生活轉向群體生活,有自己的小夥伴,有自己的個性及興趣,甚至進入第一逆反期。
  • 想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做到這幾點就不是痴心妄想
    有位媽媽反映,自己家孩子上剛上小學時十分喜歡和父母分享學校中的趣事,然而到了五、六年級孩子的話卻越來越少了,每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孩子不僅不會主動分享趣事,家長主動問起時孩子也不願意回答。這位媽媽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近了,於是覺得十分難過。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怎麼就跟自己多說幾句話都難呢?
  • 100個孩子96個痛恨父母,你的愛為何招恨?好父母要懂溝通
    近日,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56.28%的孩子表示自己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說,100個孩子中只有4個喜歡父母,其餘96個孩子不是痛恨父母就是反感父母,要麼就是冷淡或者懼怕。
  • 孩子喜歡自言自語?父母要跟孩子搭上話,了解「內部語言」3階段
    這個語言的目的不是為了表達和交流,而是為了支持自我的思維。孩子形成「內部語言」有3個階段:第一階段(7歲之前的孩子)孩子們自言自語的行為,就是在第一階段。和第一階段的孩子不同,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內心活動通過行動去表現出來。俗話說「開心寫在臉上和動作上」這句話就是很好的描述了這個階段孩子的內部語言。第三階段(成年後)這個時候內部語言已經完全內化了。通常來說這個時候孩子的內部語言,父母已經不能夠察覺了,它更加趨向於一種內部的心理活動。
  • 把握孩子3個核心階段的特徵,成為智慧父母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在浮躁的生活環境下想要依靠自然的方式輸出(釋放)較強的負性情感和無意識情感比較困難。兒童正處於語言和自主行為能力的發展期,更需要家長及時幫助和引導發散 (也就是輸出)。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些關於孩子不同階段的情緒特點,便於實施不同的方法。
  • 兒童的消費觀受父母的影響及孩子經歷3個消費觀階段
    文化期望孩子介入購買決策的程度,也會影響父母訓練孩子消費者社會化的開始時間和方式。例如,處於希臘和印度等傳統文化中的父母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父母相比,會推遲訓練孩子與消費相關的技能。孩子會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學習如何消費。很多商家或研究者在研究媽媽和女兒選擇產品的過程證明了代際的影響。孩子的消費觀念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的,那時孩子跟隨父母逛商店就接觸了營銷信息。
  • 黑幼龍:如何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
    知乎上有一句話非常扎心:「父母在等孩子的道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有些親子之間的隔閡,無法逾越,父母一直講道理,孩子避之不及;有些親子之間的間隙,卻近在咫尺,父母與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樣促膝談心。只是,因為後者擅長「積極聆聽」孩子,讓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感」。這是華人卡內基之父黑幼龍先生,給Momself的第二篇文章。
  • 孩子青春期不學習對抗父母,3步心理溝通法,讓他無話不談
    但是他就是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刀槍不入,完全沒辦法溝通。」宋先生用這幾個詞形容了目前跟孩子對立的狀態。我能感受到宋先生的焦慮和無奈,但同時卻也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可愛、有主見、有想法的男孩,只是他年紀與格局讓他只看到了所謂的「當下」,而這位爸爸也犯了面對青春期孩子時的三個誤區。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馬雲馬雲說的這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還不太理解,為何要注重幼兒園階段的教育,直到我當媽之後才了解到,3~6歲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講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從孩子4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
  • 父母如何在親子關係中扮演最佳角色?做好四點,當屬最佳
    孩子少年時期,最需要認知和引導,父母要做好老師,正確引導孩子。3、做好一個朋友。孩子青春時期,最需要支持和解惑,父母要做好朋友,與孩子一起成長。4、做好一個精神導師。孩子成年以後,最需要精神交流和依靠,父母要做好精神導師,和孩子一起共度人生。
  • 青春期的女兒被男朋友索要「第一次」,父母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有的家長會說,我真的不好意思和孩子談性,要和孩子聊性,我不可能鼓勵孩子去做這些,其實這是對性教育的最大誤區。家庭中常見的誤區還有以下幾類:①、羞於啟齒(談性色變)。我們這一代父母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性教育,而且東方人對性的態度,總是比較保守,總是覺得不好放在檯面上來講。
  • 孩子做事磨蹭?3招,讓父母調整角色,成就孩子《了不起的我》
    在工作上,我們需要和同事打交道,形成工作關係;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和家人溝通,形成家庭關係;在與孩子相處中,我們與孩子之間形成親子關係。可以說,在每一種關係裡,我們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個角色決定我們會怎麼想,怎麼說,再怎麼行動。「角色」一詞原本是指演員扮演的某種具有典型性格的劇中人物。但在各種關係中,角色其實是一種行為期待。
  • 盤尼西林法則:如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父母要注意這「3個階段」
    ,怎麼也改不掉,擔心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有影響。父母要注意這」3個階段」01初期,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並及時糾正,讓孩子明白其危害性,杜絕孩子發展成為壞習慣的可能性。父母在要求孩子改掉某個壞習慣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壞習慣,不然孩子會以此為藉口:「你自己都不改,憑什麼要我改?」
  • 認清男孩成長的3個階段,實施不同的教育
    他們不關心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很顯然,這個階段母親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男孩是屬於「母親」的。從出生開始,母親天然具有養育孩子的優勢,從哺乳、陪伴和教育,母親能做到最好。母愛是最偉大的,這個階段如果母親和孩子建立了很好的連接,對男孩一生都有積極的影響。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父母們在做好此角色時需要自檢一下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導師,除了天然的父子親情之外,其對於孩子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這個角色可不是下定決心就能做好的,也不是願意花力氣就能做好的。那到底怎樣才能做的合格一點呢???今天,讓咱們一起來自檢一下吧!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4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4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馬雲前面那句話是2017年馬雲在鄉村教師起航典禮上的致辭裡所說的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但當時還不太理解,為何要注重幼兒園階段。直到我為人母以後,才了解到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3-6歲對於人生來講是多麼重要的階段,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些功夫對孩子進行教育!
  • 孩子人生必經歷的3個叛逆期,父母重視和不重視,結局大不一樣
    導讀:孩子人生必經歷的3個叛逆期,父母重視和不重視,結局大不一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人生必經歷的3個叛逆期,父母重視和不重視,結局大不一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扮演5個角色,掌握8大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關乎孩子人格形成及社會適應性的重要一環。為此,父母應當在了解兒童人際關係特點的基礎上,扮演好5個角色,掌握住8大技巧。相比階段性的學習成績,人際交往能力才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能否具有成長性和競爭力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應扮演好以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