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孩子96個痛恨父母,你的愛為何招恨?好父母要懂溝通

2020-08-27 養育完美男孩

近日,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的孩子表示自己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100個孩子中只有4個喜歡父母,其餘96個孩子不是痛恨父母就是反感父母,要麼就是冷淡或者懼怕。



父母傾盡所有付出的愛,沒想到孩子心裡卻是避之唯恐不及!

可是你明明很愛孩子,給他洗衣做飯輔導作業,傾盡所有給他買學區房,甚至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忍氣吞聲不敢離婚……

可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懂事?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為什麼孩子就是要對著幹呢?

每一位父母都想跟孩子好好溝通,可會跟孩子好好溝通的父母卻鳳毛麟角,如何與叛逆、敏感又衝動的孩子溝通,一直都一個折磨人的難題。

《好父母的溝通之道》就是這樣一本探討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的書,這本書不僅事無巨細地手把手教父母怎樣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說話,怎樣選詞,怎樣控制語調,怎樣把握節奏,怎樣尋找時機,如何鋪墊,如何回應等實用「話術」,還告訴你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核心需求是什麼,讓你知道孩子真正的訴求,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高效的與孩子溝通。



對於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兒童

對於兒童,我們總是抱著很多美麗的幻想,但真的跟他們相處起來,他們一天之內造的麻煩事就足以把你打進地獄。

要想了解孩子,跟孩子好好溝通,首先要明白:

1、男孩和女孩不一樣;

2、孩子有時候行為惡劣不一定就是壞;

3、今天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瞬,而不是全部。

對孩子說話,一定要注意語調,語速和音量。越高的音調,越快的語速,越大的音量就越容易讓兩個人之間的氣氛緊張。

家長聲音一飆高,孩子的角色馬上就變了,而孩子一旦開始和你對著幹,他就停止了聆聽,於是,此次溝通即告失敗。

後面家長再怎麼暴跳如雷,說狠話、大聲吼叫甚至動手都是徒勞的,不會有一點效果。

所以,如果要就某件比較重要的事與孩子溝通,一定要注意談話的語氣、語速、音量和停頓,同時要把握談話的節奏,選擇適當的詞彙,並與面部表情相配。



新手父母要做到這些,最好是事先準備個談話的模板,提醒自己不要跑偏。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大腦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世界的,因此,對男孩和對女孩說話就應該區別對待。

對於男孩,父母一定要把話說得響亮、平靜、簡單,而且要重複這樣做。

用大的、強的、快的力量來徵服男孩,樹立權威讓他崇拜,然後才能引導。

小女孩則是敏感、多疑又善變的,所以父母對她一定要保持真誠、簡單與合作的態度。

女孩子的語言能力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通過和女孩子一起輕鬆地聊天、漫無目的地八卦來培養親密感。

對於初中、高中階段青春期的孩子

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不要妄想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無話不談,這不現實。

孩子進入青春期,極度強烈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從父母身邊慢慢地獨立出去,他們不會和父母說太多,因為首先從年齡上,你們就不是一類人。

所以,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重要的是節制,保持平靜的語氣、熱情但不狂熱的態度以及放鬆的面部表情和孩子展開坦誠的談話。

青少年觀察世界的方式和大人不同,他們的腦迴路正在發展,所以他們對充滿情緒的情境反應激烈,尤其是對憤怒和厭惡的表情特別敏感;青少年的荷爾蒙系統也在發生巨變,所以他們難以抑制衝動,常常不計後果做出很多讓人惋惜的事。



從你的孩子踏入青春期開始,你和他們的溝通方式就要發生轉變了。

記住這些原則:

1、認可孩子感到憤怒、擔心或受傷的感受,但別試圖去修正他們,父母如果不會安慰就閉嘴,多說不如少說,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就行了;

2、與孩子談話時一定不要帶手機,因為可能簡訊「嘀」一聲,你只是看一眼就會讓孩子感到敷衍而結束你們的談話;

3、給孩子定下的規矩要精簡,並且要堅定執行;

4、如果孩子在怒火中結束談話並離開了,不要跟上,讓他靜一靜;

5、讓孩子做最後的決定,即使不那么正確也沒關係;

6、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爆發,狂喜或者暴怒,都會降低孩子對你的評價。

還要避開這些陷阱:

1、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訓斥她們;

2、過度分享你的生活;

3、拿孩子和他的同齡人作比較;

4、批評他們的朋友或暗戀的人;

5、給了孩子好處,然後又抱怨;

6、答應孩子在爸爸/媽媽前保守秘密;

7、如果他們回家晚了一會兒,什麼也不要說。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很多爭執都毫無意義,因為無論將來還是現在,無論身體還是靈魂,孩子的人生終究是孩子的,父母不過是個「助攻」,或者重大事項的「代理人」,那你們還爭執什麼呢?

要學會愛上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你只需要尊重自然之道,孩子自然的成長過程,就是要成長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他的宇宙與你認識的宇宙大不相同,這才是親子之間的美麗之處。

我是弘毅媽媽,二級心理諮詢師,世界上的父母都沒有經過考試就成為了父母,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卻需要不斷學習,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學習交流,在探索為人父母之道的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超50%中學生極度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育孩子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被孩子認可,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父母家長給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愛,但是孩子對家長的感覺卻是強烈的反感!為何會出現這樣令人悲傷的情況?這種極大的反差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如此大的反感?
  • 一句話讓孩子痛苦一生,痛恨親人一輩子!卻是父母口頭禪
    暑期開學了,最近一直跟父母溝通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最近一期的分享交流中,一個媽媽分享了一個痛苦的經歷,她長這麼大,最恨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表姐,迄今為止,她都不願意和表姐來往,而且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比自己的表姐強,從上大學到找男朋友成家,生活,買房子等等。
  • 好父母的修煉準則:從不說「我都是為你好」,愛孩子從「懂」開始
    成為好父母是我們的必修課,在這段徵程中,我們要了解,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從「懂」開始。被隨機詢問的100名大學生中,其中有43%的人並沒有向父母展露過心扉,有74%的人被父母幹預過自己的選擇。真正的愛,一定是從懂孩子開始。你是不是好父母呢?來通過這四個準則判斷一下吧!
  • 為何,現在做個好的父母那麼難?
    而在眾多的心理問題中,許多父母對「在家上課」這個問題產生的內心的衝突和焦慮首當其衝。為何,現在做個好的父母那麼難?在家長們的交流中,其中大家反應最熱烈的就是:現在的家長為何那麼難?為何,現在做個好的父母那麼難?
  • 10年跟拍4個家庭:父母100分的愛,真能換回100分的孩子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夢想,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許多父母都付出了100分的愛,但是付出不一定就意味著回報,父母給了100分的愛,真能換回100分的孩子嗎?10年跟拍4個家庭:父母100分的愛,最後孩子叛逆、反差巨大中央電視臺曾經推出過一個記錄00後成長的記錄片《零零後》,跟蹤拍攝了很多家庭,用十年的時間記錄00後孩子的成長,其中4個家庭最讓人印象深刻。1)譚雨萌:完美爸爸"教"出的問題少女譚雨萌的爸爸,是一個很"完美"的爸爸,至少在女兒小時候是這樣的。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一對好父母,勝過200個好老師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態度,講明道理,切忌發火、給孩子貼標籤。有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來教育孩子。第四種:平常心的陪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邊鼓掌。成績並不意味著一切,孩子還有很多可能性。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最合適的成長道路。
  • 父母說一句孩子頂一句?父母要懂"無條件養育",孩子更聽話
    而這個權利被剝奪以後,他們就變得愛頂撞父母了。二、阿德勒教育理念:父母要懂&34;,尊重孩子的個體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比如孩子追求獨立做決定、想要遵循自己的&34;去生活等等。但現實生活中,這種追求卻被父母打破。很多父母經常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也沒有做到足夠尊重孩子,擺出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
  • 孩子態度冷淡,不願與父母說話,因為你不了解親子溝通的五個層次
    甚至在一些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稍微要談一些深入的問題,雙方可能頓時硝煙瀰漫,箭在弦上。孩子為什麼不想敞開心扉和父母說說笑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親子溝通也不例外。孩子上學之前,打招呼說:「媽媽,我上學去了」;放學後,孩子進門只說:「媽,我回來了」。除此之外,孩子只顧寫自己作業或做其他事情,而不願意和父母交流。那麼,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可以說就是這種最淺顯層面的交流,父母與孩子無話可說,因此根本無從了解孩子。
  • 為何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3個方法拉近親子關係,打開他們話匣
    可不知何時起,孩子與父母間出現了隱形的玻璃牆,能看見卻聽不見。瀰漫在家中的不再是溫馨的愛,而是滿屏的尷尬。從何時起,孩子不再願與父母交流呢?是什麼引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困難呢?主要有這3個原因。收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趾高氣昂,父母的威嚴並不是通過此來樹立。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語氣和態度來面對,給孩子帶來的舒適感完全不同。只有在孩子感到舒適、放鬆時,他才願意打開他的心扉。而不論當孩子與你述說一件多麼不好的事時,請不斷的提醒自己,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這件事情,而不是當場打斷溝通進行批評。
  • 中學孩子為何不願與父母溝通
    現在,一些家庭裡,孩子上了中學好像和父母形同路人,彼此很少溝通。父母納悶和孩子感情咋就那麼淡了。 三、來自於父母的傷害  目前,單親家庭比例不斷增加,殘缺的家庭給孩子帶來殘缺的心理。每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禁區,他們或是怨恨父母,或是渴望父母之愛,或是拒絕父母。由最初的恐懼變成厭惡,最終變成沉默。怎樣消除孩子們的「家庭沉默症呢?」
  • 《親子溝通密碼》:父母會溝通,孩子會改變
    不同的溝通方式產生截然不同的溝通結果。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中長大,如果父母習慣使用評價性的語句指責他人,將責任推給他人,以後,家長會面臨更多的指責: 沒有考上好的學校,都怪你沒有讓我上最好的輔導班。 沒有找到工作,都怪你沒有人脈,不能給我解決工作問題。 被指責的滋味不好受,想要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從改變說話習慣開始,少點評價,多點觀察。
  • 好父母的特點,你有幾個?
    好父母不一定是學歷高的父母,只要你有以下幾個特點,也可以成為優秀的爸爸媽媽。1.陪伴我閨蜜跟講了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父母的陪伴多重要。初中的時候,初夏牙不好,一受涼,腮幫子就腫起來。2.接納接納就是:你好,我愛你;你不好,我仍然愛你。有一陣,兒子學習很不踏實,快到期中考試的時候,他有點小焦慮。一天,他問我:媽媽,我要是考不到100呢?我當時就笑了:「沒考100也很好啊。」但是,兒子還不放心,他問我:「媽媽,如果我考80呢。」「那也可以。」我想讓他放心。
  • 中國台州網丨為何有些父母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日前張麒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根據他在日常心理諮詢和研究工作中的案例為所有的父母總結出了究竟該如何愛孩子——不論是在我日常的諮詢中還是平常教學中和家長打交道時,總有家長跳過孩子,替他們發言,家長們最常說的話是「我這麼努力還不是為了你,如果我不努力,你上哪兒去獲得這麼好的生活。」「我做的這些都是為了你,你還不領情?」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但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孩子生氣愛發脾氣是自然現象。如果一個孩子,他受了委屈,竟然感覺不到任何氣憤,我們反而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壓抑了。其次,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來看看該如何應對他的小脾氣吧!1、孩子的情緒不被理解多數父母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卻忘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
  • 如何做個好父母?
    「我長大了,明白大人們在說什麼,但媽媽老是說我小孩子不要插嘴」……父母這種家長式作風,讓孩子只能乖乖聽從命令,不敢違背反抗,讓孩子難以和父母建立親密感。  家長要適時放下架子,像一個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讓他看著你的眼睛。父母還應該拿出時間跟孩子瘋玩,與孩子有著更多的言語交流。
  • 父母全身心的愛,為何換來卻是孩子56.28%的反感?
    :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父母以為這樣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長大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狹隘,缺乏見地,更甚者,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做錯了一件事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做錯了一件事在接觸到眾多的家長中,我發現不管是有多大的問題,他們與孩子之間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孩子與家長溝通困難。很多媽媽抱怨說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給他們說一句話,他們都不願意聽。在這些家長的描述中,這些孩子原本都是很聽話,很懂事的,不知道為何就變成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父母要抓住3個關鍵期
    帶孩子們在公園裡玩,一個寶媽說:我家孩子挺聰明,就是不愛閱讀,給他一本書,看一下扔到一邊了。有時候抱著他和他一起看書,他就在我身上上躥下跳,根本聽不了幾分鐘。然後就走開了。我也是買了很多書,但是他不喜歡怎麼辦?
  • 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然而,「笨死了」「就知道玩」「丟人」「是人都比你強」「一點兒不討喜」卻是不少父母的口頭禪,傷害孩子的情感、自尊,嚴重挫傷親子關係。如何用愛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給人許多啟發。異化的溝通忽視彼此感受和需求盧森堡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
  • 不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嗎?做個園丁式的好父母
    這樣對孩子的愛也是一樣不缺。聽著是不是覺得是啊,很對啊。所以是不是一個好父母還得分情況看待。到底什麼是一個好父母呢?最近看了被稱為「最懂孩子的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園丁與木匠》,看到了什麼是好父母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