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56.28%的孩子表示自己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6.62%的孩子懼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100個孩子中只有4個喜歡父母,其餘96個孩子不是痛恨父母就是反感父母,要麼就是冷淡或者懼怕。
父母傾盡所有付出的愛,沒想到孩子心裡卻是避之唯恐不及!
可是你明明很愛孩子,給他洗衣做飯輔導作業,傾盡所有給他買學區房,甚至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忍氣吞聲不敢離婚……
可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懂事?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為什麼孩子就是要對著幹呢?
每一位父母都想跟孩子好好溝通,可會跟孩子好好溝通的父母卻鳳毛麟角,如何與叛逆、敏感又衝動的孩子溝通,一直都一個折磨人的難題。
《好父母的溝通之道》就是這樣一本探討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的書,這本書不僅事無巨細地手把手教父母怎樣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說話,怎樣選詞,怎樣控制語調,怎樣把握節奏,怎樣尋找時機,如何鋪墊,如何回應等實用「話術」,還告訴你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核心需求是什麼,讓你知道孩子真正的訴求,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高效的與孩子溝通。
對於兒童,我們總是抱著很多美麗的幻想,但真的跟他們相處起來,他們一天之內造的麻煩事就足以把你打進地獄。
要想了解孩子,跟孩子好好溝通,首先要明白:
1、男孩和女孩不一樣;
2、孩子有時候行為惡劣不一定就是壞;
3、今天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瞬,而不是全部。
對孩子說話,一定要注意語調,語速和音量。越高的音調,越快的語速,越大的音量就越容易讓兩個人之間的氣氛緊張。
家長聲音一飆高,孩子的角色馬上就變了,而孩子一旦開始和你對著幹,他就停止了聆聽,於是,此次溝通即告失敗。
後面家長再怎麼暴跳如雷,說狠話、大聲吼叫甚至動手都是徒勞的,不會有一點效果。
所以,如果要就某件比較重要的事與孩子溝通,一定要注意談話的語氣、語速、音量和停頓,同時要把握談話的節奏,選擇適當的詞彙,並與面部表情相配。
新手父母要做到這些,最好是事先準備個談話的模板,提醒自己不要跑偏。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大腦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世界的,因此,對男孩和對女孩說話就應該區別對待。
對於男孩,父母一定要把話說得響亮、平靜、簡單,而且要重複這樣做。
用大的、強的、快的力量來徵服男孩,樹立權威讓他崇拜,然後才能引導。
小女孩則是敏感、多疑又善變的,所以父母對她一定要保持真誠、簡單與合作的態度。
女孩子的語言能力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通過和女孩子一起輕鬆地聊天、漫無目的地八卦來培養親密感。
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不要妄想成為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無話不談,這不現實。
孩子進入青春期,極度強烈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從父母身邊慢慢地獨立出去,他們不會和父母說太多,因為首先從年齡上,你們就不是一類人。
所以,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重要的是節制,保持平靜的語氣、熱情但不狂熱的態度以及放鬆的面部表情和孩子展開坦誠的談話。
青少年觀察世界的方式和大人不同,他們的腦迴路正在發展,所以他們對充滿情緒的情境反應激烈,尤其是對憤怒和厭惡的表情特別敏感;青少年的荷爾蒙系統也在發生巨變,所以他們難以抑制衝動,常常不計後果做出很多讓人惋惜的事。
從你的孩子踏入青春期開始,你和他們的溝通方式就要發生轉變了。
記住這些原則:
1、認可孩子感到憤怒、擔心或受傷的感受,但別試圖去修正他們,父母如果不會安慰就閉嘴,多說不如少說,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就行了;
2、與孩子談話時一定不要帶手機,因為可能簡訊「嘀」一聲,你只是看一眼就會讓孩子感到敷衍而結束你們的談話;
3、給孩子定下的規矩要精簡,並且要堅定執行;
4、如果孩子在怒火中結束談話並離開了,不要跟上,讓他靜一靜;
5、讓孩子做最後的決定,即使不那么正確也沒關係;
6、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爆發,狂喜或者暴怒,都會降低孩子對你的評價。
還要避開這些陷阱:
1、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訓斥她們;
2、過度分享你的生活;
3、拿孩子和他的同齡人作比較;
4、批評他們的朋友或暗戀的人;
5、給了孩子好處,然後又抱怨;
6、答應孩子在爸爸/媽媽前保守秘密;
7、如果他們回家晚了一會兒,什麼也不要說。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很多爭執都毫無意義,因為無論將來還是現在,無論身體還是靈魂,孩子的人生終究是孩子的,父母不過是個「助攻」,或者重大事項的「代理人」,那你們還爭執什麼呢?
要學會愛上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你只需要尊重自然之道,孩子自然的成長過程,就是要成長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他的宇宙與你認識的宇宙大不相同,這才是親子之間的美麗之處。
我是弘毅媽媽,二級心理諮詢師,世界上的父母都沒有經過考試就成為了父母,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卻需要不斷學習,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學習交流,在探索為人父母之道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