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從孩子長大,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自己想法,我們似乎不再是那個能隨時隨地能聽懂寶貝&34;的超人爸媽。當孩子上學回來,沒等與他聊聊天,緊閉的房門就出現在了你的眼前。好不容易坐在一起吃飯可以談談心了,面對你的要麼是一個悶葫蘆,一點不反應;要麼就是一個扎心的小鋼刀,&34;&34;刀刀戳進父母的心。
孩子與父母本應是這個世界上最緊密的人,無論有什麼困難和傷心的事,家人才是最好的傾訴對象。可不知何時起,孩子與父母間出現了隱形的玻璃牆,能看見卻聽不見。瀰漫在家中的不再是溫馨的愛,而是滿屏的尷尬。從何時起,孩子不再願與父母交流呢?
一、渴望被認同卻處處被打擊
當孩子滿身泥濘的放學回家,父母心中一定會有一個氣球馬上就要爆炸。可是當知道原來孩子的髒衣服,是因為幫助老爺爺搬花留下的印記時。每位媽媽都會由衷的發出 &34; 的感慨,以上是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真實的拍攝。
現實中也是如此,當我們關注到孩子時,總是把他身上的&34;無限放大,而忽視了孩子&34;外的天真、善良等優點。
二、敷衍對待孩子的傾述。
當你回家煩惱今天被領導批評、白天工作不順心、經濟壓力大時,身邊還圍繞著一個對你&34;的小喇叭,這時的我們總是對孩子所說的話進行了屏蔽,只是敷衍的&34;&34;。我們認為這樣已經做到了對孩子的陪伴,可是每個孩子都是敏感的,你的敷衍並沒有讓他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久而久之,便喪失了對你傾訴的衝動。
三、無休止的大道理。
在我們提出,讓孩子自己選擇A與B時,其實父母心中的秤砣已經偏向了其中的一個選項。如果孩子沒有選心中的選項,父母便開始無休止的講道理。&34;&34;一副我們是大人的居高臨下態度,一直逼到孩子成為心中的樣子。
首先, 改變說話態度。
收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趾高氣昂,父母的威嚴並不是通過此來樹立。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語氣和態度來面對,給孩子帶來的舒適感完全不同。只有在孩子感到舒適、放鬆時,他才願意打開他的心扉。而不論當孩子與你述說一件多麼不好的事時,請不斷的提醒自己,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這件事情,而不是當場打斷溝通進行批評。
其次,尊重孩子。
在面對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孩子如果有自己的想法而非要撞牆試試時,請停止不停的說教,適當的碰壁會讓他更重視父母的建議。孩子的世界充滿了各種想像和童真,當他天馬行空時,請打開大人世界的束縛,陪伴著孩子各種暢想。只有和孩子產生共鳴,他才願意將你拉入他的內心世界。
最後,生氣時不要溝通。
當一件讓你暴跳如雷的事情發生時,人們很容易說出一些衝動的話語,這些話語往往是最傷人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先解決問題,雙方冷靜下來後再進行溝通。冷靜後溝通並不代表著對這件事情不追究,耐心的了解事情的經過,認真聽取孩子的解釋,通過溫柔而堅定話語來解決這件事情。
總結:溝通其實就是探尋對方內心的想法,只有讓孩子感到舒適、溫馨,才能將你拉入他的內心世界。溝通的橋一旦斷了就很難恢復,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維護好這個溝通的橋。不要通過語言這個刀子來傷害這個世上,我們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