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的年齡越長越大,和自己的溝通交流也越來越少,自己似乎不再是孩子願意分享的朋友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呢?不少父母為了尋求原因和改變現狀絞盡了腦汁,卻還是無法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
為何走進孩子的心扉越來越難?父母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重新成為孩子的信任對象呢?
小悅是一名初二的女孩,原本以為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現在卻和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當放學回家以後,小悅回到家裡就徑直走進自己的房間,房門一關,等到吃飯的時候才出來。
在餐桌上和父母的交流也十分稀少,通常都是父母問一句,她答一句,這讓有意向要關心孩子的父母無奈極了。
在小悅還小的時候,每天都會主動去跟爸爸媽媽聊在學校裡發生的開心事還有煩惱的問題,可是隨著年齡漸漸長大,孩子不願意再開口和父母交流這方面的問題,每次說話的時候都能夠感覺到女兒眼底的不耐煩。
小悅的父母很納悶,為什么女兒不再願意和自己傾訴自己的心事,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呢?
為此他們專門去請教了一名研究孩子心理問題的一名專家,想要解決自己的困惑。
專家只問了他們幾個問題,就讓他們明白了癥結所在。
「以前你們女兒和你們分享的時候,你們是在專心聽孩子說話還是態度敷衍?」
「分享之後有沒有給女兒總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們有沒有主動和孩子溝通過呢?」
聽了這幾個問題,小悅父母回想起以前女兒興衝衝地跑來和自己說話的時候,自己不是在忙著加班就是在忙著其他事情,的確看起來沒有很認真地在聽女兒傾訴。往往要女兒說上好幾遍,才知道女兒遇到了什麼問題或是開心事。
而且女兒傾訴完畢之後,每次問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怎麼辦的時候,自己給出的建議都是牛頭不對馬嘴,一看就十分敷衍。
而在平時,自己還真沒有主動和孩子溝通過,如今想要重建溝通橋梁,怕是難上加難。
其實,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會進入這些誤區,導致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親子之間樹起了厚厚的隔膜。
如果父母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和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在孩子長大以後,再想成為孩子的知心好友,簡直是異想天開。
①孩子的話語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
有的時候孩子在和父母傾訴自己的心事的時候,父母並沒有對此加以重視,甚至沒有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
這就導致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的是父母的敷衍了事,而不是真正地把自己的話放在了心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喪失與父母溝通的欲望,不願意再和父母傾訴心事。
②無法為其提供正確的情緒反饋
很多孩子在和父母溝通交流的時候,主要是想得到父母的幫助或是安慰,疏解自己心中的壓力。
但是有的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更別提花時間去安慰孩子。孩子無法得到正確的情緒反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了。
①父母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在和父母說話的時候只是敷衍的草草了事,不愛父母,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會導致父母不懂孩子的心。
長此以往,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當父母發現這一問題的時候,已經很難跨越這一道溝通的鴻溝了。
②孩子出了問題父母意識不到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把自己的煩惱和問題直白地呈現在父母的眼前,這就會導致父母無法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孩子出了問題的時候,父母無法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沒有及時地引導孩子去處理解決,導致問題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孩子很有可能因此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③親子關係遭到破壞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也是孩子曾經最為信任的人。但是如果父母不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不把孩子的話放在心上,這會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遭到破壞。
孩子不願意再和父母傾訴心事,更不願意把自己的問題呈現在父母的眼前,一切都自己一個人扛情況只會導致父母和孩子的心離得越來越遠。
①做親子溝通的主動引導者
父母從小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成為溝通的主動引導者。讓孩子把與父母溝通這一件事情當做是一件十分平常,而且正確的事情。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凡事都和父母商量,不會自己一個人傻傻地做決定。
②溝通過程中要保持耐心與平和
有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態度敷衍,而且有時候還很不耐煩,認為孩子找自己溝通這件事情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安排,這會導致孩子不願再與父母進行溝通。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保持耐心與平和,真正做到把孩子的話聽在耳裡,記在心上。
只有孩子在溝通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回饋,他才更加願意與父母進行心的交流,讓父母走進自己的心扉,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
溝通是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重要橋梁,父母只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能夠真正成為孩子信任並依賴的人。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平時會和你訴說他的心事嗎?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