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很好和孩子交流的父母,可能有一天再也無法和孩子交心

2020-09-03 小蟲大鵬

很多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變得生疏,其實並不是長大後才變得生疏的,而是在很小的時候。

我見過很多人,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問題,長大後一直無法和父母很好地相處。長大後,反而和父母的矛盾越來越深,越來越大。很多人會責備這樣的人不孝,長大了翅膀硬了,反而對父母不好。

就像曾經北大一個學生王猛,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然後還寫了萬言書控訴父母的教育,與父母的關係就像仇深似海的冤家。

還有一位北大博士,留學近二十年杳無音信,從不和家人聯繫,直到母親離世的時候,在病床上呼喊兒子……

後來在媒體的幫助下,找到了這位博士生,這時候他已經在國外功成名就,但他拒絕回家看望母親最後一面,還說他一直想逃離這個家,他和父母無話可說,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一系列操作引起眾人紛紛猜測,原來也是因為父母從小對他的教育方式,讓他受到了很大的心靈創傷,整個童年、少年時期都是灰色的,而這種傷害需要用一輩子來逃離和治癒。

當然上面兩位和父母的關係已經發展到了白熾化的程度,而還有不少人雖然沒有和父母鬧的很僵,但基本上也處於一種冷漠隔離或者「無話可說」的狀態。這其中有不少人也不是說不孝順,他們也孝順,為了責任和感恩,但在相處中,卻沒有那麼和諧,沒有那麼多交流——心靈上的交流。

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之間沒有心靈上的交流?僅僅是因為代溝嗎?

不是的。父母的思想也會隨著時代改變,看看現在很多老年人也很潮,但即使如此,年輕人也願意或者嘗試和老人交流的時候,自己從內心裡卻做不到真正的敞開心扉。

為什麼呢?

今天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文章,他說道: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和孩子交流、心靈上的交流,不然,等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和父母進行心靈上的交流。

他還說,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來尊重,來交流。也就說,作為父母,絕不要總是說:「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你是小孩,讓你幹啥就幹啥」、「我們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監護人,你做啥都要經過我們,都要按照我們的意思」……類似這類的話,基本上堵住了孩子嘗試和父母交流的心,慢慢的,孩子再也不會和父母進行心靈交流,將自己通往父母的心靈窗戶關閉了!

可能孩子變得聽話了,變得在父母面前說的做的都是父母的意願,但他的內心呢?

從此,他的內心的窗口只有在獨自一人時,或者面對外面的人的時候,才會自由敞開。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學會了慢慢自我治癒,慢慢的學會了和父母周旋相處,而有些孩子,一味的壓抑,最終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自我。

等到有一天長大後,可能還沒有完成自我調節和治癒,一輩子都在自我妥協和協調,即使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好,但內心卻很難再和父母進行十分融洽的交流,因為在他們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心靈上的關注和交流。甚至還有一些小時候心靈封閉太久,創傷太深,最終在長大後,忍受不了內心的煎熬而爆發,因為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就像上面提到的北大學生和北大博士。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關注孩子的心靈健康,在孩子小時候就學會平等地、尊重地和他交流,關注他的心靈成長,和他談心,談論他心靈中最受觸動的一切事物……


相關焦點

  • 《有一天》:孩子的成長,是和父母的一場漸行漸遠的告別
    《有一天》就是一本這樣的繪本,幾副插畫,幾行英語,將很多媽媽和寶寶現在經歷的和未來將要經歷的事情,講得清清楚楚,令媽媽們心軟,也令媽媽們欣慰。《有一天》的繪本看完,我們生活的軌跡也差不多落幕。從孩子到孩子的家長,孩子經歷了依賴,獨立和承擔的角色責任轉換,為人母方知為母辛酸。但是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寶寶成為了媽媽之後才能讓她意識到一位媽媽的不容易呢?其實不是,通過交流和溝通就能很好地將這樣的意識傳達給孩子。
  • 孩子以沉默代替溝通,父母教導無濟於事,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哈佛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顯示有95%的青少年在拒絕與父母交流時都會產生這樣的表現,就是宅在自己的房間減少與父母碰面。拒絕與父母交流的孩子,在放學回家後,總是一股腦兒扎進自己的房間裡,很少參與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與家庭活動,這是因為孩子與父母在一起,不想分享自己的看法。
  •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要簡單、直白,不能話說一半,或者正話反說
    但是,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卻又會使得這些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在受到外界刺激以後,情緒變得十分敏感,且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所以,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如果父母還是把他當作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事事都不厭其煩地問東問西,甚至採取一些錯誤的方法去針對孩子、強迫孩子,最終的結果可能會讓孩子表現得叛逆乖張,達到不自己的目的。
  • 孩子沉迷網絡因缺少父母陪伴 專家建議父母加強與孩子互動和交流
    「初高中的孩子學習壓力大,自我要求高,是抑鬱情緒的高發階段。」提醒做父母的,如果孩子出現以下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情緒上出了問題——心情不好,常常悶悶不樂;有傷害自己的行為,甚至想死;睡不著覺、沒有胃口,作息規律跟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容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下降。
  • 父母打孩子之後,孩子如果有這2種反應,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
    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可能都覺得打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可能也不能保證一次都沒有打過孩子。很多父母的想法是,我也不想打孩子啊,但是孩子怎麼都說不聽,我也是沒辦法啊。很有可能是孩子經常受到家長的打罵,已經出現了極大的逆反心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要威脅孩子,說不定會造成一些悲劇。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和父母無法溝通,孩子有多絕望
    不管我們的家庭成員是誰,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交朋友,每一個人都是害怕孤獨、渴望溝通和被理解的。有時候我們不能及時的明白對方的話,但是隨著溝通的增加我們應該習慣對方的說話方式。很多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有的時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父母。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心扉,父母做法很關鍵
    很多父母發現隨著孩子的年齡越長越大,和自己的溝通交流也越來越少,自己似乎不再是孩子願意分享的朋友了。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呢?不少父母為了尋求原因和改變現狀絞盡了腦汁,卻還是無法成為孩子的傾訴對象。
  • 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怎麼辦?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做法是關鍵
    這幾點很關鍵,父母認真看。孩子越大越不願和父母說話。很多父母發現,自家孩子年紀是長上去了,但卻越來越不願和自己溝通交流。已經上初中的孩子,回家徑直回到自己的房間,房門一鎖,也隔斷了與父母的交流。往往每天父母也只在吃飯時和孩子打個照面,餐桌上的交流更是十分稀少,父母問什麼,孩子答什麼;孩子鮮少主動跟父母交流。
  • 孩子「叛逆」怎麼辦?讓相互信賴,成為父母和孩子良好關係的橋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並重的過程。期間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地方和事情很多,幾乎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一般來說,這樣家庭的孩子都比較早熟,懂得體恤父母的辛苦,而小劉也幾乎就是這樣的人。直到有一天,小劉突然給父母說,他不想讀書,想要去做網絡直播掙錢,給父母用,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剛開始的時候,父母以為小劉只是心血來潮地說說而已,誰曾想,小劉竟是當了真,主動給班主任說要退學。
  • 父母和孩子不能溝通?可能只是沒找對辦法罷了
    很多父母常常感覺自己和孩子沒辦法溝通,其實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孩子也愛父母,只不過沒有找對好的溝通方法,結果導致雙方都很無奈。這並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所以其實很多父母都希望可以好好跟自家孩子溝通,但是苦於沒有好的辦法和手段,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事情看似複雜,只要找對方法,就很簡單了。我們來分析一下。
  • 孩子的這些壞習慣,父母絕對不能慣著!必須立即糾正
    寶寶們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會養成一些壞的毛病和習慣,這些讓父母們又生氣有無奈。而且有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這些毛病和習慣等長大了就好了。這種想法是嚴重錯誤的。如果我們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致命弱點!
  • 性格內斂的星座,不愛談心,跟父母難交心
    父母都希望孩子跟自己交心,無話不談、以朋友的模式相處被認為是很好的親子關係模式,但是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願意告訴自己,這個很多時候都是由孩子的個性決定的,那麼哪幾個星座會很難跟父母交心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什麼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成了這樣?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父母和孩子沒有很好的一個交流現在很多家庭回到家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你做你的事情,我做我的事情,每天就感覺有代溝,聊不到一塊去。回家就算想好好聊也不知道從何開口。這樣長此以往,親子之間就會有很大的間隙,父母每次都要猜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比較煩父母這樣的猜忌與多疑。就會更加封閉自己,更加的叛逆。
  • 別讓父母的冷戰和爭吵,毀掉孩子的將來
    別讓父母的冷戰和爭吵,毀掉孩子的將來對於每一對婚姻出現危機的夫妻來說,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性格不合、三觀不符、或者生活的瑣碎埋沒了當初的激情,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學著去寬容對方,千萬長時間冷戰和爭吵,因為,冷戰和爭吵
  • 孩子的「叛逆」「偏愛」跟父母的教育和溝通息息相關
    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隔閡,難道你平時沒有發現你的孩子跟你說的話特別少?平時連話都很少和你講,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往往就是因為長時間缺乏交流,讓彼此的距離越走越遠,從而導致彼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首先,可能父母平時對孩子管教得太嚴格。在他不該承受的年紀,承受不該承受的壓力。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的形勢你還用古人那一套?有時候就會變成,棍棒底下出逆子。在孩子眼中是會區分好和不好的,他知道誰對他好就偏向誰。孩子有什麼話也只會跟對他比較好的大人講,而經常拿棍棒教育的人,孩子會對你產生畏懼,自然和你交流就越來越少。有些比較「剛強」的孩子就會出現「叛逆」現象。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正確認識生命,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教育題。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避諱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記得我家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他養了一隻小倉鼠,孩子很喜歡,每天陪他玩耍。或許是因為孩子小沒有控制好餵食的量,小倉鼠死掉了。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調皮搗亂,就變得缺乏耐心
    如何與孩子高效地溝通交流?父母對於孩子,除了家長、導師這樣的身份外,還可以是朋友一般的存在。而如何維繫這麼多的關係,是每個父母都必須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高效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對於父母來說,與孩子交流如果不注意方法,便可能會犯下一些不大不小的錯誤。因為即使是被人尊稱為「聖人」的孔子,曾經也差點出現過錯誤。
  • 如何與孩子很好的溝通交流
    孩子最需要溝通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父母並不能每天都花很多時間陪著孩子,這個時候有效的溝通就非常重要.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以下簡單來介紹幾點記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家長要知道兒子喜歡玩電腦.儘管我們都對遊戲不感興趣.但是也要不時地向兒子打聽遊戲的技巧.這樣兒子就非常願意和我們聊天.因為他知道.我們對他做的事情很感興趣.這樣彼此間沒有隔閡家長和兒子說話時.儘可能讓兒子做一些選擇.這樣孩子會感到我們聆聽他的意見.尊種他的選擇.因為老我們和孩子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而不僅僅是我們單向的說教
  • 會不會有一天,你再也無法提筆寫下關於愛情的句子
    你說會不會有一天,你的心裡仍然充滿著愛意,但你卻再也寫不出和愛情有關的句子了。讀高中的時候,手機傳媒還沒有如今這麼發達,我們和朋友最好的溝通方式,還是那一封封書信。我們筆下寫的不再是那些風花雪月和花前月下的語句。我們寫下一篇篇的會議紀要,一次次的工作報告,一頁頁的年度總結。我們的筆鋒日漸沉穩,我們寫下的是單位和領導最喜歡的東西,我們寫下的是自己工作上的競爭力,但那再也不是我們曾經最喜歡的東西了。我們不僅帶上了面具生活,也給我們的筆戴上了枷鎖。常年使用手機電腦的你是否會突然想寫下點什麼,提筆卻忘掉了那個字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