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變得生疏,其實並不是長大後才變得生疏的,而是在很小的時候。
我見過很多人,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問題,長大後一直無法和父母很好地相處。長大後,反而和父母的矛盾越來越深,越來越大。很多人會責備這樣的人不孝,長大了翅膀硬了,反而對父母不好。
就像曾經北大一個學生王猛,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然後還寫了萬言書控訴父母的教育,與父母的關係就像仇深似海的冤家。
還有一位北大博士,留學近二十年杳無音信,從不和家人聯繫,直到母親離世的時候,在病床上呼喊兒子……
後來在媒體的幫助下,找到了這位博士生,這時候他已經在國外功成名就,但他拒絕回家看望母親最後一面,還說他一直想逃離這個家,他和父母無話可說,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一系列操作引起眾人紛紛猜測,原來也是因為父母從小對他的教育方式,讓他受到了很大的心靈創傷,整個童年、少年時期都是灰色的,而這種傷害需要用一輩子來逃離和治癒。
當然上面兩位和父母的關係已經發展到了白熾化的程度,而還有不少人雖然沒有和父母鬧的很僵,但基本上也處於一種冷漠隔離或者「無話可說」的狀態。這其中有不少人也不是說不孝順,他們也孝順,為了責任和感恩,但在相處中,卻沒有那麼和諧,沒有那麼多交流——心靈上的交流。
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之間沒有心靈上的交流?僅僅是因為代溝嗎?
不是的。父母的思想也會隨著時代改變,看看現在很多老年人也很潮,但即使如此,年輕人也願意或者嘗試和老人交流的時候,自己從內心裡卻做不到真正的敞開心扉。
為什麼呢?
今天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文章,他說道: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和孩子交流、心靈上的交流,不然,等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和父母進行心靈上的交流。
他還說,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來尊重,來交流。也就說,作為父母,絕不要總是說:「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你是小孩,讓你幹啥就幹啥」、「我們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監護人,你做啥都要經過我們,都要按照我們的意思」……類似這類的話,基本上堵住了孩子嘗試和父母交流的心,慢慢的,孩子再也不會和父母進行心靈交流,將自己通往父母的心靈窗戶關閉了!
可能孩子變得聽話了,變得在父母面前說的做的都是父母的意願,但他的內心呢?
從此,他的內心的窗口只有在獨自一人時,或者面對外面的人的時候,才會自由敞開。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孩子學會了慢慢自我治癒,慢慢的學會了和父母周旋相處,而有些孩子,一味的壓抑,最終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自我。
等到有一天長大後,可能還沒有完成自我調節和治癒,一輩子都在自我妥協和協調,即使明白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好,但內心卻很難再和父母進行十分融洽的交流,因為在他們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心靈上的關注和交流。甚至還有一些小時候心靈封閉太久,創傷太深,最終在長大後,忍受不了內心的煎熬而爆發,因為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就像上面提到的北大學生和北大博士。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關注孩子的心靈健康,在孩子小時候就學會平等地、尊重地和他交流,關注他的心靈成長,和他談心,談論他心靈中最受觸動的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