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聽話」,聰明的家長都做了這4件事,受益終生

2020-09-03 醫醫健康生活圈

「再吃點,不吃飯長不高,不吃飯就沒有小夥伴跟你玩......」


「都說了多少次了,玩具就在這裡玩,你看你弄得到處都是......」


「都幾點了,不能賴床了,不起床今天又要遲到了......」


這樣的嘮叨,想必每個家長都似曾相識,基本上每個當媽的,都逃不開嘮嘮叨叨這件事。


孩子什麼事做的不對,就要給他講道理,擔心孩子不會做;孩子不好好吃飯,擔心餓著孩子,要嘮嘮叨叨追著喂。


但其實,家長反覆的講道理,孩子會認為這是一種批評和指責,會讓他條件反射的反感父母的嘮叨。


01

一直嘮叨,會讓孩子更加做不好事情


孩子是聽不懂大人講大道理的,說的越多,通常會讓孩子在做事時產生這些負面情緒。


消磨孩子做事的自信心


孩子要畫一幅星星月亮圖,原本他憑藉自己的想像,畫出來的月亮可能是花朵的形狀,星星也可能是個圓形的。

如果家長看了後一直對孩子說:「你這樣畫是不對的,月亮本來是長這樣的,你看你畫的一點都不像......」


孩子本身對事物的認知很有限,但是有自己奇奇怪怪的想像力。


即便你說不對,他還是會想:月亮星星為什麼不能長這樣子,我覺得它就是長這樣的等等。


慢慢的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在做事時猶猶豫豫,缺少自信。


增長孩子做事的惰性


為什麼孩子做事時總是磨磨蹭蹭?早上起床,叫好幾遍也不起;在吃飯的時候,叫好多遍也不吃。

家長干著急,孩子不動如山,應了那句俗語「皇上不急太監急」。


其實這主要還是家長說的太多。


你越催促,孩子潛意識會覺得,反正待會兒還有人提醒我,乾脆過會兒再做。


長此以往,家長事事都要嘮叨好多遍,就會讓孩子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養成散漫、懶惰的性格。


讓孩子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很多話說一遍就夠了,說的多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情緒。


小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叛逆心理,如果你一直強調他們趕緊去做某事,那麼他可能偏不做。


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時,可能就從主動變成被動,從積極變成缺少興趣,甚至反感。


如此看來,家長總是嘮嘮叨叨來教育孩子,顯然不可取。


長此以往,孩子不聽話,家長心裡也委屈,怎麼看都是雙輸的一件事。


02

要想孩子聽話,家長不妨做這4件事


用規則代替過度的嘮叨


也就是說在生活中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跟孩子約定好,讓他按照規則去執行。


比如你可以跟他商量晚飯後玩多久合適,孩子對玩耍特別有興趣,大概會說要一直玩之類的話。

這時候你可以跟他約定只能玩一個小時,然後就要洗漱睡覺了。


而不是到了要睡覺的時候,孩子不想睡,你開口就說:「都這麼晚了,你還不睡,不睡覺會怎樣怎樣...」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形象


小孩子的行為多是模仿大人的,父母做的好,孩子自然也會做的好。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曾子殺豬》的故事不就是這樣。


有次曾子的妻子忙著去趕集,孩子想跟隨,母親騙他說在家裡等著她,回來給他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滿心期待等了一天,回來後他母親卻說只是隨口一說,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聽完事情當即便提刀把家裡的豬殺了,並嚴肅對妻子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說到就要做到。


曾子說:「對孩子就應該說到做到,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數,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形象,孩子耳濡目染下,想學壞也難。


多給孩子一點信任


家長愛嘮叨,說到底還是對孩子不信任,覺得他做不好這件事。

不妨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自己思考,學著成長。


等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再適時地提供一些幫助,這遠比我們總是挑剔他做事,事無巨細的嘮叨有用多了。


讓孩子承擔後果


道理講一百遍,告訴孩子不這樣做,就會怎麼樣,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些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買單。


比如有一次我寶寶非要鬧脾氣不按時睡覺,我已經提前跟他制定了規則,也不催他了,只告訴他不睡覺明天要給你懲罰。


第二天我沒做他最喜歡吃的魚丸,他特別不高興,不好好吃飯,我告訴他這是對你昨天不好好睡覺的懲罰,後來他反覆試探了好幾次都是如此,慢慢就學乖了。


反之,孩子表現良好,家長也應適當獎勵,並且說到做到。


所以,該教育的時候不要捨不得,小懲大誡,適當讓他承擔後果,他才能成長起來。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家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但光是身體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身心都健康發展,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改掉自己愛嘮叨的習慣,用積極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本內容僅供健康知識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醫生診斷,不屬於醫學診療建議,也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請謹慎閱讀。未經本平臺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若本內容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孕婦儘量不要做這幾件事,再想也要忍住,孩子會「受益終生」
    導讀:孕婦儘量不要做這幾件事,再想也要忍住,孩子會「受益終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孕婦儘量不要做這幾件事,再想也要忍住,孩子會「受益終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好這4件事,給孩子打造一副聰明的頭腦!孩子將受益一生
    導讀:做好這4件事,給孩子打造一副聰明的頭腦!孩子將受益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做好這4件事,給孩子打造一副聰明的頭腦!孩子將受益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總和你頂嘴?與父母做這4件事脫不了干係!
    實際上,這些想法都是不客觀的,唯有我們先從自身找找問題,反省反省,才能區分孩子到底是具備獨立思維,還是不尊重家長?孩子總和你頂嘴?往往與父母做這4件事脫不了干係!1、父母「孩子就是一切」的觀念我們想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為何會頂嘴?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在發洩不滿情緒,我們首先要接收這種情緒,然後再根據背後表達的訴求,給予正確引導。
  • 家長們看過來,這幾件事避開孩子做,孩子受益一生
    有研究表明,在家庭幸福,生活溫馨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走到成功的終點,而在家庭破裂,生活艱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則恰恰相反,他們很多都面臨著自卑等心理性格缺陷。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家庭幸福的首要條件是夫妻關係和諧,如果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讓孩子感到恐懼與不安。夫妻吵架傷害的最終是年幼的孩子。
  • 孩子被欺負後,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聰明的父母會做這3件事
    還有一部分孩子很聰明,他們當時並不會反擊,但是過後會把這件事情告訴老師和家長,讓大人出面幫自己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孩子如果被人欺負,家長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不然孩子可能會受到更加嚴重的傷害。孩子被人欺負,聰明的父母會做這
  • 想讓孩子聽話,聰明的家長不會嚇唬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採用「嚇唬」孩子的方式。但矛盾的是,家長又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勇敢的人。難道家長意識不到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膽小怕事、不自信嗎?孩子天生因為好奇心會對新鮮事物有極大地好新奇,他會去大膽探索,這也為什麼老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原因。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子女如何教育一直都是很多家長心裡的一個大問題,每個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棟梁之才,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會慢慢發現孩子身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父母十分頭疼。以前很多家長在面對搞破壞、調皮搗蛋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去打孩子。
  • 聰明的家長帶娃,再忙也要做的5件事,每一件都讓娃受益匪淺
    以下有5件事是聰明的家長在帶娃時,一定會做的事情,每一件都能夠讓孩子受益匪淺。第一件事:做一個&34;的家長, 把事情交給孩子現在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孩子把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學習上面,就主動幫孩子包攬了一切生活中的大小事情。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家長依然在做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孩子超前的學習一些東西。
  • 睡前一小時,聰明父母堅持做3件事,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睡前的這段時光,除了是記憶的高峰期,更是一個人內心最寧靜,最渴望溫暖,渴望溝通的時候。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比起華麗的大餐或偶爾一次的旅行,爸媽做的一碗麵、睡前講的一個小故事,更能觸動孩子的心,讓他們念念不忘。
  • 家庭教育需要點糖,也需要點鹽,常做這10件事孩子更自信聰明
    鄰居家的孩子很不自信,每次見面時,他媽媽有意讓他打招呼,但是他就是躲在大人後面不愛說話,邀請他來家裡玩的時候,孩子也是躲躲藏藏,或者乾脆不說話,鄰居也一直為這事發愁。無獨有偶,我婆婆住的街對面的孩子也是被奶奶反應,在學校橡皮被同學拿了不敢去要,在學校吃午餐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雞腿發,老師忘記她的了,她感覺很委屈,在學校沒說,回家才和奶奶反饋這事…貌似這樣的孩子挺多的,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的不自信。
  • 想讓孩子長得更高,做對4件事很重要!家長可以試一試
    相關研究調查曾表明:當今社會,53%的家長都對孩子的身高不滿意,86%的家長認為孩子的身高會影響到孩子的前途,還有90%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標準身高的基礎上再「竄一竄」。而想讓孩子長高,做對4件事很重要,父母值得一試。
  • 讓孩子沒安全感的這4件事,你都做過幾件?
    但家長們,你們知道嗎?這句話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試想一下最親近的人說不要自己了,這和遇上海難,船長說先把這個人丟下去有什麼區別呢?還有的家長更甚,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把孩子關到門外,任憑他怎麼哭,只要不認錯就不給開門,這期間還會伴隨著各種&34;的嚇唬……這種看似有效的方法,本質上都暴露了父母的粗暴和冷漠,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久而久之,孩子將變得膽小、自卑,甚至怨恨父母。
  • 孩子3歲前,家長要每天堅持做這幾件事,孩子未來更聰明
    在孩子3歲前,家長要每天堅持做這幾件事,孩子未來會更聰明。跟孩子玩一些益智歡樂的遊戲3歲前的孩子都是愛玩愛鬧的,家長每天都要和孩子互動,這樣孩子才會更活潑可愛。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益智歡樂的遊戲,比如你畫我猜,家長可以學著畫一些簡單的人物圖、花草圖、動物圖,讓孩子猜,這樣不但很有樂趣,還能提升孩子的認知。或者和孩子在爬樓梯的時候數數,這對孩子在數學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幫助;還可以在回家的路上,讓孩子在前面領路,看看他能不能記住回家的路,這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力。經常和孩子玩益智歡樂的遊戲,孩子將會越來越聰明。
  • 愛孩子,就要捨得讓他做家務!這10項「福利」,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你愛你的孩子嗎?我想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如今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日常生活更是由一家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少(父母)一群人圍著「伺候」著,孩子只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可。
  • 3-6歲是右腦開發的黃金期,家長常做這4件事,孩子一天比一天聰明
    右腦在3-6歲期間發育得非常迅速,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發育跟成人差不多,而且右腦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主要負責創造力、想像力、記憶力等等必備能力,所以,想讓孩子未來學習好更聰明,早期對右腦的開發是很重要的。
  • 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做這三件事,聰明的父母都怎麼做?
    在孩子教育上,一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今天,我們來看看孩子「早戀」這件事。提到「早戀」,相信不少家長的直覺都是異常排斥的,他們堅信這種事情不可以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早戀真的那麼可怕嗎?父母一定不要做的三件事大多數父母在孩子早戀的處理上都是不冷靜的,這就導致了事情越來越糟糕。所以說,孩子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早戀的處理方式。
  • 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矛盾,聰明的家長都不會做這些事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聰明的家長是不會做這些事的。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是這樣做的,僅僅因為孩子和對方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就告訴孩子,以後不要跟他玩了。家長的做法直接限制了孩子的交際圈,讓孩子變得懦弱。
  • 期末考試結束,孩子又沒考好家長該怎麼做?聰明的家長都做5件事
    期末考試結束,面對孩子又一次沒考好,聰明的家長就應該做好這5件事1.接納孩子無論孩子成績的好與壞,家長都應該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如果做父母的都不接納他們,事情只會更糟。「你怎麼那麼笨啊」是家長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在他們看來,在同一個教室,同一個老師,別人考了高分,而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及格。這是很難接受的現實,他們認為這完全就是孩子自己的過錯,這是很難接受的現實。可是,每當孩子聽到自己的父母說這些話時,他們的心裡是怎樣的?
  •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相信很多的人都有過同樣的體會,就是自己的孩子見到人總是會害羞,和別人一說話就臉紅,社交能力非常差,但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還不知道從何下手,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