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吃點,不吃飯長不高,不吃飯就沒有小夥伴跟你玩......」
「都說了多少次了,玩具就在這裡玩,你看你弄得到處都是......」
「都幾點了,不能賴床了,不起床今天又要遲到了......」
這樣的嘮叨,想必每個家長都似曾相識,基本上每個當媽的,都逃不開嘮嘮叨叨這件事。
孩子什麼事做的不對,就要給他講道理,擔心孩子不會做;孩子不好好吃飯,擔心餓著孩子,要嘮嘮叨叨追著喂。
但其實,家長反覆的講道理,孩子會認為這是一種批評和指責,會讓他條件反射的反感父母的嘮叨。
01
一直嘮叨,會讓孩子更加做不好事情
孩子是聽不懂大人講大道理的,說的越多,通常會讓孩子在做事時產生這些負面情緒。
消磨孩子做事的自信心
孩子要畫一幅星星月亮圖,原本他憑藉自己的想像,畫出來的月亮可能是花朵的形狀,星星也可能是個圓形的。
如果家長看了後一直對孩子說:「你這樣畫是不對的,月亮本來是長這樣的,你看你畫的一點都不像......」
孩子本身對事物的認知很有限,但是有自己奇奇怪怪的想像力。
即便你說不對,他還是會想:月亮星星為什麼不能長這樣子,我覺得它就是長這樣的等等。
慢慢的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在做事時猶猶豫豫,缺少自信。
增長孩子做事的惰性
為什麼孩子做事時總是磨磨蹭蹭?早上起床,叫好幾遍也不起;在吃飯的時候,叫好多遍也不吃。
家長干著急,孩子不動如山,應了那句俗語「皇上不急太監急」。
其實這主要還是家長說的太多。
你越催促,孩子潛意識會覺得,反正待會兒還有人提醒我,乾脆過會兒再做。
長此以往,家長事事都要嘮叨好多遍,就會讓孩子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養成散漫、懶惰的性格。
讓孩子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很多話說一遍就夠了,說的多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情緒。
小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叛逆心理,如果你一直強調他們趕緊去做某事,那麼他可能偏不做。
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時,可能就從主動變成被動,從積極變成缺少興趣,甚至反感。
如此看來,家長總是嘮嘮叨叨來教育孩子,顯然不可取。
長此以往,孩子不聽話,家長心裡也委屈,怎麼看都是雙輸的一件事。
02
要想孩子聽話,家長不妨做這4件事
用規則代替過度的嘮叨
也就是說在生活中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跟孩子約定好,讓他按照規則去執行。
比如你可以跟他商量晚飯後玩多久合適,孩子對玩耍特別有興趣,大概會說要一直玩之類的話。
這時候你可以跟他約定只能玩一個小時,然後就要洗漱睡覺了。
而不是到了要睡覺的時候,孩子不想睡,你開口就說:「都這麼晚了,你還不睡,不睡覺會怎樣怎樣...」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形象
小孩子的行為多是模仿大人的,父母做的好,孩子自然也會做的好。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曾子殺豬》的故事不就是這樣。
有次曾子的妻子忙著去趕集,孩子想跟隨,母親騙他說在家裡等著她,回來給他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滿心期待等了一天,回來後他母親卻說只是隨口一說,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聽完事情當即便提刀把家裡的豬殺了,並嚴肅對妻子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說到就要做到。
曾子說:「對孩子就應該說到做到,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數,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的形象,孩子耳濡目染下,想學壞也難。
多給孩子一點信任
家長愛嘮叨,說到底還是對孩子不信任,覺得他做不好這件事。
不妨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自己思考,學著成長。
等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再適時地提供一些幫助,這遠比我們總是挑剔他做事,事無巨細的嘮叨有用多了。
讓孩子承擔後果
道理講一百遍,告訴孩子不這樣做,就會怎麼樣,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些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買單。
比如有一次我寶寶非要鬧脾氣不按時睡覺,我已經提前跟他制定了規則,也不催他了,只告訴他不睡覺明天要給你懲罰。
第二天我沒做他最喜歡吃的魚丸,他特別不高興,不好好吃飯,我告訴他這是對你昨天不好好睡覺的懲罰,後來他反覆試探了好幾次都是如此,慢慢就學乖了。
反之,孩子表現良好,家長也應適當獎勵,並且說到做到。
所以,該教育的時候不要捨不得,小懲大誡,適當讓他承擔後果,他才能成長起來。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家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但光是身體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身心都健康發展,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改掉自己愛嘮叨的習慣,用積極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本內容僅供健康知識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醫生診斷,不屬於醫學診療建議,也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請謹慎閱讀。未經本平臺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若本內容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