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少父母陷入了一個教育誤區,把所有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希望他們能有好的成績,將來考個好的大學,然後才能擁有一個好的前程。在這些父母看來,只有在好的大學深造,將來才會事業有成,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上,能夠更勝一籌。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成績不能作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因為比成績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身上吃苦耐勞和勇敢無畏的精神。相較於會學習來說,其實會生活和會創造才是重點。成績的好壞,只能說明孩子在學習方面有能力,並不能代表其他方面。
如今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想要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下去,並不是只有成績就夠了。可是當下的父母都在「逼迫」孩子學習,而且是加班加點的那種。
父母「逼迫」孩子考上好大學的方法
1、胎教和早教
為了贏在起點,從懷孕開始,媽媽就已經把胎教提上了日程,甚至還會去上胎教班,總覺得早點培養,孩子生出來後就會更加聰明。只想說,這些媽媽是花錢買心安,胎教是有一定的作用,但並沒有商家說的那麼離譜。
從幾個開始,父母就會陪著孩子去上早教,試問一下,對於幾個月的寶寶,他明白自己是在學習嗎?其實很多育兒專家都曾說過,幼年時期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只有做一個好父母,從脾氣秉性到行為習慣都做到無可挑剔,才能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2、特長班和輔導班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技能傍身,有些家長甚至給年幼的孩子報了四五個特長班,每個周末都在不同的特長班中穿梭。到了小學之後,為了提高成績,輔導班也成了必備,時間方面真的是無縫銜接。
在家長看來,只有多學習本領,才有可能比其他的孩子聰明,考試的時候會更勝一籌。可是他們忘記了周末是孩子用來休息的,而不是在這些課外班中來回穿梭。
3、請家教
要是家庭條件較好的話,很多父母還會給孩子請家教,只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為了能讓好的初中,很多父母不惜花費重金,從一年級就開始請家教。對於父母這樣的做法真心有些不理解,一年級的小孩完全沒有必要去請家教,因為他們此刻的重心在於培養學習習慣。
家長光記著讓孩子去學習,卻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原則上來說,孩子的成長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還需要心理健康才行。長期生活在父母安排下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和性格都會受到影響。
這幾樣東西更為重要,上大學前要記得給予孩子
好的大學算是一張入場券,但這並不能決定孩子以後的人生。若是一心只埋頭學習,那麼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就會欠缺。所謂的有得有失,應該就是如此吧。其實很多東西比上大學對孩子來說更重要,希望父母可以毫不吝嗇的把這些東西傳授給孩子。
1、好脾氣
無論怎樣,都要讓孩子有一個好脾氣,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緣,而且好脾氣的人情商一般都很高。重點是,情商高的人,將來成功的機率更大一些。而且好的脾氣秉性,說明家庭教育很好,父母家人的修養都不會太差。
與人相處,不亂發脾氣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尊重,同時也是一種修養和內涵的表現。若是孩子從小就是好脾氣,那他日後肯定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和喜歡。
2、好習慣
好的行為習慣,絕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方面的習慣,家長都要有意去培養。從小就給孩子制定一些習慣,讓他在長期的堅持中學會。要捨得用孩子,小時候讓他幫助父母收拾屋子,慢慢的就會成為習慣,以後也肯定是一個比較勤勞的人。
習慣養成的過程可能比較緩慢,但是一旦養成之後,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很有規律。這些好習慣,都會為孩子的成長添磚加瓦,為日後的成功起到奠基性作用。
3、多讀書
要給孩子多準備一些書籍,哪怕他們一次讀不完也沒關係,因為從小浸泡在書香裡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也不會跑偏。多看書,不僅可以讓孩子的知識儲備量增加,通知還能讓他懂得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在書中,孩子可以看到很多外面的世界,眼界自然也被拓展了。重點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了很多,哪怕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也會憑藉自己的滿腹學識,在某個行業內發光發亮。
總結
孩子的童年真的很短暫,不要把這些幸福的時光浪費在課外班上。豐富見識的方法有很多,希望父母不要再逼迫孩子去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