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日記》:從表現形式、人物成長和現實思考解讀這部電影魅力

2020-12-25 逗二娛樂

《教師日記》是由尼提瓦·塔拉吞執導,素格力·威塞哥、賴拉·邦雅淑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於2014年在泰國公映,豆瓣評分7.8。該片曾獲第24屆泰國電影金天鵝獎最佳劇本等6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個性特立獨行且漂亮的Ann,因不願意洗掉手上的紋身而寧願被安排到偏遠的「水上學校」執教,去到該校發現總共才7名學生,而且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為排解心中孤獨,Ann開始寫日記。Ann離開後,Song接替了Ann的工作。

Song無意間發現了Ann留下的日記,從此便以日記為伴,想像Ann的蹤影,模仿Ann的教學方式,直到有一天他知道Ann離開「水上學校」的原因,失落的他決定找到Ann卻未能如願。

兩個未曾謀面的人,卻在不經意間,從日記中,從他人的口中得知對方,並神奇地愛上對方。最終他們如願以償,遇見了彼此心中「懂你的人」。

《教師日記》是一部小清新的泰式愛情片兼教育片,該片的成功在於,它既有大家喜歡的青春愛情元素、勵志元素,又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元素,這直接引領該片斬獲多個獎項。接下來,我將從表現形式、人物內心成長和現實思考三個要素來深入解讀這部泰式電影的魅力。

▲教師日記

01、表現形式:雙線敘事,平行蒙太奇,平淡中夾雜三處「波折」讓人內心翻滾

①雙線敘事,平行蒙太奇讓人心生好奇

影片剛開始時,導演讓我們先看到Ann和Song因「各自原因」分別坐著顛簸的車來到偏遠的河邊,當鏡頭描寫兩人分別坐船到「水上學校」時,我們不禁開始想像Ann和Song相聚、相愛在「水上學校」的情景。

然後,導演卻出人意料,讓觀眾突然發現Ann和Song並不是同一時期到達「水上學校」的。這是雙線交叉敘事,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講述Ann和Song兩人分別在「水上學校」的教學生活。兩人從不相識,到通過一本日記本使兩人產生思想共識;從都遭遇感情挫折,事業受阻,想見到對方,到最後相見在「水上學校」。

劇情的層層推進,讓觀眾的好奇心像謎團一樣一步一步解開,豁然。就像走在兩條平行線的兩個人,通過一本日記本改變了線路,最終讓這兩條線產生交點,兩人相知相逢。導演的安排非常溫情,一本日記本,也讓一切變得符合邏輯。

②平淡中夾雜三處「波折」讓人內心翻滾

影片開始給我們描繪了偏僻鄉村的美麗風景,「水上學校」的艱苦條件,Ann和Song老師的孤獨日記以及和幾個孩子的教學日常。原本認為這應該是一個波瀾不驚、鄉村執教,夾雜青春愛情的小清新電影,卻不料導演安排三處波折,讓觀眾看完內心翻滾,並推動人物走向成熟,推進劇情發展。

Ⅰ 波折一:水上浮屍

Ann的同事Gigi在上廁所時,猛然發現下水口有浮屍,嚇得她急忙求助正在上課的Ann。為了不讓孩子們繼續受到驚嚇,克服恐懼的Ann決定親自下水撈浮屍。導演安排這一「波折」,打斷了我們之前認為波瀾不驚的日常,而在這事件發生後,Ann的同事Gigi斷然辭職離開了「水上學校」,相反,Ann卻為了孩子們的教育,堅定地留了下來。通過這一事件,讓我們看到更立體的Ann。

Ⅱ 波折二:教室的蛇

Song有一天在給孩子們上課時,教室驚現一條蛇,出於自救的本能,Song第一反應是趕緊跑走。但是,當他跑出教室聽到孩子們喊救命時,他又趕緊跑回來救孩子,並鼓起勇氣打死了蛇。這一「波折」的安排也讓孩子們一改過往對他冷漠的態度,從而讓Song感受到了跟孩子們一起的快樂,也為他後來捨不得離開孩子做下鋪墊。

Ⅲ 波折三:風暴

一場風暴將「水上學校」摧毀,當孩子們都哭了喊害怕的時候,Song緊緊的抱住孩子們,當他看到心愛的日記本被水衝走時,仍然死死地保護孩子們的安全。風暴過後,Song跳入水中拾起了日記本並一頁頁曬乾,他的夢想又開始起航,並充滿信心重建「水上學校」。導演巧妙安排「風暴」波折,讓觀眾內心翻滾,視覺衝擊,但卻更加折射出Song愛護孩子、堅強樂觀的形象。

▲與風暴抗爭

02、人物內心成長: Ann和Song走出感情泥潭,愛情和性格獲得成長

①Ann走出反覆且不被理解的感情泥潭,在鄉村執教中找到「被理解」的愛情,自我個性也得到成長

Ann感情上:

Ann跟男友Nui的感情可謂反反覆覆。因為Ann執教於偏遠鄉村,男友Nui抱怨難得見面,不支持Ann在鄉村教書,由此兩人產生矛盾。後來,Ann同意Nui回來他在所在學校教書,但卻因教學理念得不到認可,兩人矛盾加深。最後,當Ann得知Nui出軌,兩人徹底決裂。

以為Ann不會再回頭念這份舊情,卻不料在Ann回到「水上學校」一年後,前男友Nui再次出現請求原諒,Ann居然又一次同意了跟他一起回去,說明此刻的Ann在感情上還不能主宰自己。然而劇情在他倆回去途中,等待火車通行的瞬間有了反轉。

看著日記的Ann,在與Nui就關於Song火車實踐教學例子的談話中,她再一次深刻認識到她與Nui教學觀念的不同,以及感受到Nui根本不了解她,而日記裡的Song卻是「懂她的人」。這一次,感情上,Ann徹底成長,她離開了Nui,回到「水上學校」,最終遇到Song。

Ⅱ 個性上:

Ann之所以被安排去偏遠的「水上學校」,就因為她特立獨行的個性,不願為了所謂的「教師形象」而洗掉手上的紋身。Ann去「水上學校」是帶著情緒,賭氣而去的。但是在「水上學校」和孩子們的點滴經歷,讓她愛上了「水上學校」,在這裡,她開心得「施展」接地氣的教學方式,她用愛溫暖孩子,也被孩子溫暖著,個性「尖銳」的她變得「柔軟」了。

後來,Ann同意跟男友Nui回到清邁學校執教,並因此洗掉了代表自己個性的手上紋身,這裡表明她的個性在變化,她開始變得圓滑,迎合社會,迎合身邊人。

為了給學生演示「水中浮力」,她帶學生們到遊泳池,讓學生親身體驗「水中浮力」的感覺,卻被校長投訴,被男友Nui當面批評叫停,Ann很失望。並在最後一次Nui接Ann回家等火車通行的那一刻,Ann徹底清醒,認識到自己應該堅持自己,堅定自己的教學理念,不迎合別人,最終選擇離開Nui去找回自己。

▲思考的Ann

②Song迅速結束與出軌女友的愛情,在鄉村執教中找到「心中所愛」和堅定的事業

Song感情上:

Song被安排到「水上學校」後,孤獨中,看著女友的視頻甚是思念,卻不料在回去找女友時,發現女友已經有了新歡。Song心痛,卻在用頭撞倒女友新歡後,毅然選擇放開女友,不回頭。

在「水上學校」,Song漸漸喜歡上日記中的Ann,卻在得知Ann因為準備結婚而離開孩子們後感到很失落,並毅然到Ann的學校尋找她問清原因,無果。這說明Song在感情上是果斷的人,毅然放棄背叛他的女友,又毅然尋找心中喜歡的Ann。Song在感情上的成長是很快的,他從過去喜歡膚淺的女友,到後來喜歡一個跟自己的心靈有溝通,思想有共識的女人,即Ann。

Ⅱ 事業上:

Song在教育事業上無疑是反轉式成長。曾經是拳擊手的他,最初只想做個體育老師,不料體育老師已滿員,最終他像「萬精油」一樣被派到「水上學校」做「萬能」的老師,語言課,外語課,數學課等,不管他擅不擅長,全部由他一個人上,他是被迫來到「水上學校」的。

當Song在給學生講解自己都不太會的數學時,我不禁想:這些孩子們的數學可真是體育老師教的啊!因為Song的確不懂數學,他甚至當著學生的面算出3=20!但是他不停學習,每次上課前,他都偷偷藏在廁所不停驗算數學題,可見他對教學事業的努力!

當學生Chon最後考試會做卻沒時間做完時,他痛苦,他替這位同學惋惜,但同時,他深深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決定要出去繼續深造自己,學有所成再回來給孩子們上課。這是Song對教育事業的堅定和負責任的態度,Song在教育事業上的成長無疑是勵志的,值得我們學習。

▲努力教孩子的Song

03、現實思考: 勇於追求真正的愛情;愛孩子,敢於使用更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

①感情上:敢於放棄背叛我們人,勇於追求真正的愛情

影片中,Ann對感情是反覆,搖擺不定的。男友Nui開始不支持她到「水上學校」,接著質疑她的教學方式,但Ann還是對他有期待。直到她得知Nui曾出軌致她人懷孕找上門,我以為這次Ann會死心,結果卻在一年後Nui來道歉懺悔,Ann又選擇跟他回去。到這裡,Ann在感情上還是盲目的,始終無法認清自己究竟要選擇什麼樣的人。

最後在跟Nui回去途中,經過交談,Ann徹底覺得他們之間有隔閡,他們的教學理念不同,也不了解彼此。但是Ann知道,未見過面的Song懂她。於是這一次,她頭也不回地回去「水上學校」找Song,最終見到Song,尋找到了她心中真正的愛情。

而Song,相比起Ann,他卻是在女友出軌後果斷離開,為此他才能在最後遇到跟他有思想共識的Ann。

這給我們現實思考:當我們在愛情中受到傷害時,不要沉淪,要堅強地站起來。遵循內心,選擇跟自己有「心靈感應」,相互理解的人,不可僅看對方的外貌、身上的財富,嘴上的蜜語,而應該更多關注對方善良美好的內心。

②不僅是教書,而且愛孩子;不默守陳規,敢於使用更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j

Ann和song在「水上學校」跟孩子朝夕相處,深深感悟到,做一名老師,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要用愛感化孩子。本身也受驚嚇的Ann,為了不讓孩子害怕,保護孩子的心靈,竟獨自下水打撈「浮屍,這是「愛」;Song開始連日記本後面的小昆蟲都害怕,為了孩子,卻願意克服恐懼與「蛇」戰鬥,這也是「愛」。在後面,Song周末從城裡回來,更是給孩子們每人買一件外套,他感悟到「在這裡不僅要當老師,也要當父母」

Ann和Song對孩子的各種愛,得以讓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加順暢,正所謂「關係大於教育」,先有良好的關係,才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師日記》也傳達了破常規、接地氣的教學方式。不管是Ann的水上「浮力」實踐課,還是Song的「火車」實踐課,都給我們老師傳遞著接地氣,貼近生活的教學理念。

在我們的現代教育中,應試教育成份佔比重。老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小學生口中背誦「小草發芽」,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可能從來都不曾認真觀察過身邊或校園裡的小草是如何發芽的。這在於老師在教育中要結合生活實際去引導孩子,不能脫離生活而教課。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Ann和Song老師。

▲給孩子們上課的Ann

最後總結

《教師日記》採用平行蒙太奇、雙線敘事為我們呈現一個青春勵志的愛情故事和教育故事。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個性獨特,他們在追求真正愛情的同時,堅定自己的教學理念。視覺上,觀眾感受著美女俊男的美好愛情,教育理念上,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

《教師日記》也是一部勵志的電影,它既激勵我們要勇敢追求想要的愛情,又激勵我們要敢於在事業上突破自己。同時,影片也告訴我們,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要積極樂觀去面對,在克服困難中自我成長,並將正能量傳遞給身邊的人。

相關焦點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單純地從短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魅力解讀出來。所以,我今天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兩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方式,分享這部電影中用到的三個情感表達的方式。
  • 從女主成長蛻變角度,解讀《教師日記》的現實意義
    前言:《教師日記》這部電影於2014年03月20日上映於泰國,並在上映當年獲得「大眾傳媒傑出獎」,2015年獲得第24屆泰國電影金天鵝獎、第30屆泰國電影金娃娃獎,年度最佳電影等多個獎項。電影改編於泰國年輕教師薩馬特·素塔志願到偏遠地區水上學校成為支教老師的真實故事。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及現實意義
    作為一部史詩級動畫電影,網上關於《天空之城》的賞析和讚美無數,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影片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內涵這些方面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的魅力。今天這篇文章將結合影片《天空之城》,從三個角度深度剖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意義。《天空之城》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經典動畫電影,由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兼任導演、編劇製作而成。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詮釋了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和現實意義
    作為史詩級動畫電影,在線《天空之城》和讚美層出不窮,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審美風格和藝術內涵的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本文將從深度三個角度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和現實意義。《天空之城》是由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經典動畫片,由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擔任導演和編劇。
  • 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
    (一)關於電影本身電影的出現,其實是技術革命和歐美人民對新型娛樂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興趣不在於它們的含義,而在於它們的形狀和運動形式。法國和德國是抽象主義的發源地,但二者卻表現出很大的區別,前者更注重浪漫,後者態度相對認真一些,這也具體的表現在電影的藝術深度上。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 從三個角度解讀《飛屋環遊記》的藝術魅力與創新及對真善美的思考
    對於這部豆瓣9.0的影片,收到的讚譽很多,但更多的解讀都是從故事情節出發,這遠遠不夠體現這部影片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換個思路,從多個角度多維度對這部影片進行深度解讀。這部電影著實以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廣大觀眾,而且在3D動畫製作技術的支持下,極強地渲染了劇情氛圍,實現了觀眾心中飛屋環遊的夢想,體驗到了南美洲夢幻仙境的唯美。但在我看來,僅從表面劇情去解讀很難深入領略影片的精彩和魅力之處。在故事情節之外,我更想探討這部影片的藝術內涵和和現實意義。
  • 從三個角度解讀《假如愛有天意》中主題表現形式及電影魅力與價值
    今天我就從影片的故事情節入手,結合電影的敘事角度以及導演用音樂背景對影片的渲染手法,為大家來解讀這部經典的唯美愛情電影。並在文中的第4部分闡述一下,我們在觀影時該如何看待音樂在電影中所起到的畫龍點睛的作用。
  • 以《龍貓》為例,從影片人物解讀宮崎駿的情感表達和現實思考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影片一直都非常打動人,深入人心,他的影片沒有太過於血腥的內容,大多數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展現出無盡的驚喜和奇妙。尤其是《龍貓》這部電影,劇情裡面幾乎沒有一個反派的人物,這是宮崎駿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溫情的畫面,讓人的心感到很溫暖。
  • 從三個方面解讀《瘋狂的外星人》黑色幽默的魅力
    由寧浩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是一部根據劉的小說《鄉村教師》改編的科幻喜劇電影。這部電影也是寧浩導演的第三部「瘋狂」系列電影,延續了寧浩喜劇電影的「黑色幽默」風格。《瘋狂的外星人》講述了英雄耿浩和外星人之間的荒誕故事,以及耿浩州的特工和他的好朋友菲達有他們自己的慘澹生意,因為外星人的意外到來打破了生活的平靜,人類和外星人之間的「決鬥」開始了。
  • 從教師角度,淺析《教師日記》蘊含的教育意義
    《教師日記》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泰國電影,在本文之前,我已經撰寫過兩篇《教師日記》的影評:第一篇影評,我主要從表現形式、人物內心成長和現實思考三個角度深入解讀本電影的魅力;第二篇影評,我主要從性格、愛情觀和現實意義三個方面拆解女主角Ann老師的成長蛻變之路。今天,我將以教師的角度,淺析《教師日記》蘊含的教育意義。
  • 《教師日記》:跨時空相遇在「水上學校」,是對愛共同的堅守
    《教師日記》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泰國電影,在國內知名度不高,豆瓣評分7.8。該片出自泰國著名「純愛派」導演尼提瓦·塔拉吞之手,由素格力·威塞哥和賴拉·邦雅淑等主演,曾獲第24屆泰國電影金天鵝獎、第30屆泰國電影金娃娃獎,並代表泰國角逐201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從《自由作家》中看懂傳記類電影的魅力和情感表達手法
    關於這部電影的解讀雖然已經有很多,但是其他人只是看到了這部電影的「救贖之路」和「完美結局」,而我認為「人物的情感隱喻」和「故事背後的哲思」才是本片的真正價值。族裔混雜,大多數家境貧寒,有社會的小混混、有黑幫組織成員,並且學生之間充滿歧視和矛盾。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是從反對鬥爭、批判歧視的角度來分析,而我卻認為本片的學生們從對他人充滿敵意,到慢慢提高自己的思想從而接受別人,這其中的歷程才是影片真正的魅力之處。
  • 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主題呈現解讀女性電影《鋼琴課》的魅力
    對於這部片子,很多人只從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會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要從多維度來進行解讀。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想很難深刻領會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艾達和女兒坐船來到這個荒島時,整個電影畫面是灰藍色的,陰雲密布,天海相接。整體上電影的這種色調給人一種黑壓壓甚至是窒息之感。電影中女性壓抑的情感在灰色中徹底爆發出來,濃鬱且深沉。另一方面,鋼琴的黑白,顏色分明。主體上呈現出的黑白灰三色,其實既是片中人物的真實處境,也是現實生活中人性複雜的暗示。
  • 富二代、學區房,這部電影《「大」人物》現實到不能直視
    《「大」人物》改編自韓國電影劇本《老手》,這是我見過本土移植非常成功的作品,完全可以拋開原版來欣賞和思考的電影,不用太多比較,《「大」人物》本身製作就非常優秀,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大」人物》是一部警匪片,通常來說,警匪片在當前的市場中競爭力不強,很難引起票房井噴。現在的觀眾更喜歡奇幻片、喜劇片、科幻片等類型電影。但是,《「大」人物》不同於常規的警匪片,影片不是單純的警匪較量,而是一名普通警官和一名手眼通天的富二代的較量。
  • 《21克拉》:淺談這部電影的三個關鍵詞
    因此,從他們的遭遇經歷來看,兩個人物的處境設計是非常類似與相像的。這,讓我們去理解和體會這部電影作品,帶來了人物特徵方面的輔助信息。其次,這部電影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設計,也是值得探討與思考的人物層面的內容。
  • 1CM領譽電影私鑑會|李佳洋解讀《海街日記》的四姐妹生活
    周五來了,釐米紀特別策劃——「譽」你過春天又來如約帶你看電影了!本期1CM領譽電影私鑑會,由李佳洋帶大家領略一幅充滿日本鎌倉風土人文氣息的畫卷——由是枝裕和執導、豆瓣評分8.8分的電影《海街日記》。伴隨著大海般乾淨純粹的藍色畫面,電影中三個姐妹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的關係漸漸轉變,從客人般生疏到親密無間,伴隨著四人各自的情感,電影完成了細膩的群像刻畫。各色美景、美食和美人,更令觀眾從電影細節中窺見了光影之美。
  • 《簡愛》藝術魅力的背後,是獨具一格的哥特風表現形式
    但其實研究過中世紀歐美文學和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是藝術上特殊的表現手法——哥德式風格。《簡愛》就是一部典型的哥特風小說。這部偉大的作品被多次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等影視作品,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除了精彩的內容情節,也在於其哥德式的寫作手法所營造出來的獨特的閱讀體驗。本文將從哥德式小說的特點入手,以人物形象、環境氛圍、故事情節為例,對小說《簡愛》中的哥德式風格做一探究,旨在使讀者能更深入的了解時代特徵,體會哥德式手法對小說表現力的作用。
  • 從三個層面解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多重藝術魅力
    對於這部片子,很多人只是從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樣單一的解讀方式未免會過於局限。要想真正看懂本片的豐富的藝術內涵,必須要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解讀。@胖娛胖樂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由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所執導,根據印度作家維卡斯·史瓦盧普的作品《Q&A》所改編的。
  • 雖然他是一位傳奇的人物,但是這部電影卻非常平庸
    《黑色閃電》海報事實上,除了《甘地傳》、《莫扎特傳》、《烈火戰車》、《左拉傳》等經典的傳記片,影史上大多數人物傳記片從電影藝術角度來說都是平庸之作,總體的印象是,這些電影拍得過於拘泥於人物的真實故事,在人物表現上既不敢深挖人物的內心衝突和潛意識,又不敢強烈展現人物和外部環境的衝突,顯得縮手縮腳,
  • 以《廚子·戲子·痞子》為例,解讀「間離理論」在電影應用中的魅力
    電影在濃厚的離情效果中,提醒觀眾跳出影片本身,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對歷史的記憶,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間離理論」出自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的布萊希特表演理論,其核心論點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方面是演員表演的陌生化,始終疏離於角色本身;另一方面是觀眾始終以一種保持距離和陌生的態度觀看角色表演。布萊希特提出的這一戲劇理論,是鑑於哲學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