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藝術魅力的背後,是獨具一格的哥特風表現形式

2020-12-19 橘子教育課堂

文/ 橘子

圖/ 網絡(侵刪)

引語:我們在看中世紀歐美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時,經常會被其描述的黑暗、恐怖氛圍所覆蓋,甚至有時候在電影彈幕上會看到有人質疑:

"感覺像是在看鬼片!""這個背景音樂太可怕了!""這麼黑不知道開燈嗎?"但其實研究過中世紀歐美文學和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是藝術上特殊的表現手法——哥德式風格。《簡愛》就是一部典型的哥特風小說。

《簡愛》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6年所寫的一篇半自傳體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貧苦卑微的下層女孩在生活的各種磨難中不斷抗爭抗爭、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甘屈辱、追求自由獨立的女性形象。這部偉大的作品被多次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等影視作品,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除了精彩的內容情節,也在於其哥德式的寫作手法所營造出來的獨特的閱讀體驗。

本文將從哥德式小說的特點入手,以人物形象、環境氛圍、故事情節為例,對小說《簡愛》中的哥德式風格做一探究,旨在使讀者能更深入的了解時代特徵,體會哥德式手法對小說表現力的作用。

一、時代潮流下應運而生的"黑色浪漫主義"——哥德式小說

哥德式(Gothic) 是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Gothic意為"野蠻",因此哥特風多以恐懼、黑暗、孤獨、絕望為藝術表現的主題,以黑夜、詛咒、超自然、古堡、死亡、頹廢等為標誌性元素,並以此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神聖與邪惡、痛苦和清醒、亦或是希望和絕望。

哥德式小說體裁,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屬於英語文學派別。我們熟知的一些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習慣用次手法,比如說狄更斯以及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等。哥德式小說多側重用現實主義表現浪漫主義,因其特有的黑暗和恐怖因素,也有批評家將其稱為"黑色浪漫主義"。哥德式小說的典型特點便是通過一些驚悚的場景和環境渲染營造你恐怖心悸的故事情節,突出人物的嘶吼、絕望背後人性的升華或墮落。

小說《簡愛》中,處處體現著這些光怪陸離的哥德式元素。比如,簡愛小時候常被舅媽關進的紅屋子,桑菲爾德莊園哥德式的建築及室內裝飾,羅切斯特請來扮演試探簡愛的吉普賽算命女人,桑菲爾德閣樓上的瘋女人……可以說字裡行間,筆過之處,處處都留滲透著讓人不寒而慄但又欲罷不能的哥德式風格。

夏洛蒂勃朗特用這樣一些恐怖詭異的元素,將讀者深深地帶入了一種地獄般讓人窒息的環境中去,但也是因為如此,更能去凸顯時代對於人性的壓迫,也更體現出主人公簡愛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超脫,衝破層層黑暗,讓自己重生,讓他們重生。簡愛就好似一個光明的女俠客,在這重重障礙中披荊斬棘,最終到達心中的樂土。

二、《簡愛》的獨特魅力存在於別具一格的"黑色浪漫"之中

《簡愛》這部小說中,典型的哥德式風格滲透在小說的各個方面。這本小說通過對貧窮弱小的簡愛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的敘述,地塑造了一個不安於現狀、不甘受辱、敢於抗爭的女性形象。小說中配合主人公的奮鬥而生的哥特元素源源不斷,在很大程度上給讀者製造出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感受。

(一)"魔鬼"與"天使"同在,正如"黑暗"與"光明"並存

在《簡愛》中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哥德式人物,他們往往會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1.貴族中一邊沉淪一邊掙扎的"惡棍英雄"

哥特風有一個關鍵詞是"惡",小說中桑菲爾德莊園的男主人羅徹斯特就是這樣一個哥德式的"惡棍英雄"。小說中有多處正面或者側面的刻畫。首先在他的出場方式上,在路上與簡愛相撞,摔下了馬便大聲責怪簡愛驚了他的馬,之後揚長而去。在最開始與簡愛的交談中也習慣了吩咐下人一樣的命令的語氣。

除此之外,勃朗特在羅徹斯特的外形塑造上也採用了哥德式人物特點,他"中等身材、胸膛寬闊、臉黑黑的、五官嚴厲。眼睛和皺著的眉頭看上去好像慍怒……"這樣的人立刻會給讀者留下一個嚴厲可怕的感覺。家裡的管家對他的評價亦是"行為古怪多變,心情陰鬱易怒",這樣的暴怒無常像極了人們心中的魔鬼樣子。

他在父親的安排下,與不喜歡的伯莎成婚,最後得到了伯莎家族的不少財產,但他不愛伯莎,伯莎在結婚後沒多久就被關進了閣樓,而羅切斯特也會堂而皇之的以伯莎的瘋癲為藉口要與簡愛成婚,在小說的結局,他又因為拯救瘋女人伯莎導致自己雙眼失明,所以羅徹斯特的形象便是典型的哥特風中人性在魔鬼和天使中徘徊的角色。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羅徹斯特這樣一個"惡棍英雄"像極了生活中的很多人。一邊是受害者,一邊也做著被害者。

好像猛然一看,讀者會感覺羅切斯特真是個受害者,妻子是瘋子又不能離婚,導致簡愛離開,但是我在想,伯莎的瘋癲加重又和羅切斯特有多少關係呢?如果說羅切斯特是不幸的,那伯莎呢?

2.閣樓裡的"瘋女人"——哥德式反派角色

在整部小說之中,伯莎就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幾乎沒有正面"鏡頭",甚至沒有一句正經完整的臺詞,也僅僅只出現了幾個側面鏡頭,但是這個人物卻也正是羅切斯特和簡愛之間最大的阻礙,同時也是小說情節的關鍵轉折點。這個瘋女人伯莎的身上更是體現出了濃濃的哥德式風格。

伯莎是羅切斯特的妻子,家族遺傳的瘋病增加了她的悲劇性。與羅切斯特成婚本就沒有真愛可言,結婚以後因為種種原因病情加重,就被關進了桑菲爾德莊園的閣樓,只有一個僕人照看,再無外人靠近。曾經偷跑出來,偷走簡愛的婚紗頭紗,又差點燒死熟睡中的羅切斯特,還咬傷了去看她的哥哥梅森,最後終於引火燒了莊園得以解脫。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想要將哥特風所有的因素都施加於伯莎身上:瘋狂、恐怖、黑暗、掙扎、絕望……這樣一個人物,大概就是魔鬼的化身了。

午夜的尖叫聲叫人毛骨悚然,瘋狂的舉動讓人害怕。但仔細想想,這樣一個瘋癲式的人物身上又背了多少故事呢?她瘋狂的舉動越看越像是發洩,她的不幸來自於羅切斯特,來自於當時的社會。

(二)"神秘浪漫"又"黑暗恐怖"的哥德式氣氛是《簡愛》的獨特魅力

除了典型的哥德式人物形象塑造,夏洛蒂勃朗特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也格外的用心。從整體建築到室內的裝飾,以及每一次人物出場時的環境語言,都是在配合著故事情節而安排,為讀者營造者一個個獨特的感覺衝擊。

1.踩著雲霧的相遇營造了濃濃的神秘浪漫色彩

在小說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把羅切斯特和簡愛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安排在了室外,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文中提到"有著明亮月光和薄霧的冬夜"。

這個場景我專程去看了幾部電影的表現方式,當時正是太陽漸落,月亮微升之時,簡愛在寄信回來的路上,隔著浪漫的薄霧,聽到噠噠的馬蹄聲,還以為碰到了鬼怪。在薄霧中簡愛驚了羅切斯特的馬從而有了第一次對話。這樣神秘而浪漫的環境,充斥著濃濃的哥德式色彩。

除了這裡的哥德式神秘浪漫色彩外,簡愛小時候被關的小紅屋,桑菲爾德莊園黑暗壓抑的屋內環境,又是一種恐怖氛圍的營造。小紅屋裡,簡愛的舅舅就曾在此去世,桑菲爾德莊園的建築本身就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屋內陳設壓抑,加上晚上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讓人不寒而慄。

2.超自然現象預示著救贖途中不可避免的阻力

還有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桑菲爾德莊園,羅切斯特和簡愛終於跳出掩藏,心中的愛呼之欲出的那一刻,周圍的環境便開始很應景的有了變化,當兩人終於緊緊的抱在一起時,突然間,一道閃電從天而降,將身後的大樹劈成了兩半,這預示著之後兩人感情的變化出現。

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這樣的事情簡直是天方夜譚,如今的戀愛環境如此的不純潔,也沒有見哪一對背叛愛情的男男女女會被這種強大的自然威力所"懲罰",反倒是優哉遊哉,其樂融融。但奇怪的是,這樣的超自然場景安排在此處,並未讓人覺得不妥,相反更是顯得如此應景,讀者樂於去接受這種突如而至的驚心動魄。

其實,雖然我們在閱讀時,可能並不懂什麼哥德式風格,但在作者整片鋪墊的神秘氛圍中,早已給人潛移默化的暗示,將讀者帶進了氛圍之中,因此,我們心裡不會排斥這種突然而至的厄運,反倒會覺得多的一些為主人公揪心的情節,多了額外的思考,這也是哥德式風格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作品背後作者的用心。

(三)來自底層的愛情救贖——獨特的哥德式小說情節

《簡愛》這部小說在寫作風格及故事情節上,也涵蓋了哥德式元素。故事情節設置上,有很多離奇的成分。主人公的巧遇,羅徹斯特離奇的家族故事以及閣樓上神秘笑聲,這些都體現著情節的吸引力,也預示著這條自由之路註定不會平凡。

同時,在故事內容設置上,表現出18世界典型的哥德式小說風格:男主人公出身貴族,形象高大,地位崇高,多金,風流瀟灑,神秘莫測,但是粗狂的外表下又藏著不為人知的大秘密,他一邊放浪形骸,一邊等著一位柔情的女主人公來解救。往往這個女主人公又是出身貧寒,但卻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善良而獨立,最終她會一步步入侵男主,拯救他孤獨的靈魂,最後必然經過重重阻礙,以真愛的方式相結合。

後來,類似於此類的電視劇情節也頗多,但現代版的灰姑娘上位、王子變青蛙類的劇情,雖對18世紀末期的哥德式故事情節有高度的模仿性,但卻是讓人過眼即忘。我想,大概這樣的哥德式情節也需要特定時代的陪襯和渲染下才會綻放獨特光彩的吧,而哥德式情節也必須伴隨著諸如上述內容中其他哥德式元素,才會更深的觸及人的心靈,而經久不衰吧,比如《簡愛》,在故事情節的背後,更是對時代的折射和映襯。

三、結語

縱觀整部作品,《簡愛》的哥德式風格一覽無餘。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建築環境,無不凸顯著神秘、黑暗、恐怖的氣氛。

小說以簡愛的人生導向為線索,體現了簡愛的兩大人生追求:獨立反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更高精神境界的探索,在這兩個方向指引下,她必然要實現從物質貧乏到精神富有的超越。以中世紀小說的特點,主人公必然會在實現自我救贖的同時又救贖他人,那麼,這些哥德式元素的存在就為其英雄式的救贖之路提供了可能性,這些元素時刻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使整部作品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魅力,從此在中外文壇中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本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攜有諷刺意味的哥特風,為何能從歷史情仇中蛻變成高價值的風格?
    提起哥特風,首要提起的就是哥特風格建築,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這座在人類歷史上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宏偉建築。現今的哥特風就是一種獨特的、高聳的、帶有神秘氣息的藝術風格。它廣泛運用於建築、繪畫、音樂、服裝等領域,受到很多當代人的喜愛。但追溯哥特風格的起源,一開始的哥特風並非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風格。
  • 遊戲科普姬|聊聊《第五人格》備受讚譽的哥特風
    與記憶裡的哥特風《第五人格》相比,又多了一些中國元素,可見網易在遊戲畫風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那麼哥特風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呢?它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被大眾所接納的?哥特風格有一種對極致黑暗深淵的追求,善用一些負面的情緒表達深刻的主題,比如一念善一念惡的掙扎選擇,比如深陷於愛和死亡的泥潭,比如一種陰鬱情緒的抒發……可能這樣解釋起來,會讓人覺得哥特好像聽起來不怎麼陽光,但其實西方很多藝術表現形式都不是那麼的「美麗」,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吧。
  • 從《剪刀手愛德華》,看哥特藝術在電影中如何被成功運用
    特風格教堂內部後來,這種哥特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地演化,逐漸被廣泛的應用到文學,音樂甚至是電影領域,所呈現出的藝術氛圍也更加的多元化,比如表現為恐怖人們對他導演的電影風格總是冠以華麗而頹廢的哥特風格。他善於運用誇張的色彩,迥異的服飾塑造古怪精靈的人物。蒂姆.伯頓導演的電影除了這部《剪刀手愛德華》,還有《艾德.伍德》《殭屍新娘》《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等,這些電影都以其充滿奇幻和怪誕的視覺風格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 哥特風好神秘,喜歡這種中世紀風格,做手帳都想用這樣的素材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正是這種能夠給人帶來黑暗、悲傷和恐懼的神秘的風格——哥特風。哥特風發源於12世紀的法國,到現在已經流行近千年。最初給人的印象十分負面,甚至和粗俗、野蠻劃等號。甚至直到今天,它也並不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特意討好人們,依然保持特立獨行的「態度」。但這並沒有影響藝術家們對這種風格的推崇,近千年來,他們創造出許多哥德式繪畫和建築。
  • 全黑哥特風 很酷很喜歡
    提起哥特,浮現在腦海中的特徵就是叛逆、神秘、詭異等,哥特最開始是用於形容中世紀時期特定的藝術風格,慢慢從藝術延伸到建築、音樂以及服裝等領域。  哥特風在時尚領域的流行並不意外,哥特風特有的暗黑、個性和不規則都很好地契合了時尚圈的部分喜好,一些有個性的設計師也願意設計哥特風格服裝,比如安特衛普六君子之一的Ann Demeulemeester就將特有的哥特美學風格融入設計中,從而被稱為「暗黑女王」。除此之外,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等設計師都曾經發布具有明顯哥特風格的服裝系列。
  • 哈文女兒高中畢業,18歲一身名媛範,「哥特風」露背裙暗黑時尚
    「哥特風」是一種冷淡色系的穿搭風格,其造型的顏色主要以黑色、金色、暗紅色為主,具有暗黑系的特點,哥特風穿著深沉、復古,極具個性魅力,所以很多時尚達人都很喜歡哥特風的穿搭,日常生活也有很多人走「哥特風」路線,李詠與哈文的女兒法圖麥就有過「哥特風」的造型。
  • 遊戲中的哥特藝術設計為何如此吸引玩家?
    從英國的哥特小說開始,哥特藝術逐漸涉及到影視、繪畫、甚至是遊戲。隨著人們不斷地對哥特藝術做出自己獨特的詮釋,這種被認為是腐朽黑暗的藝術手法卻也在近現代開出了華麗而悽美的黑暗之花。在遊戲領域《惡魔城》、《暗黑破壞神》、《鬼泣》、《血源:詛咒》等遊戲都以其獨特的哥德式遊戲藝術設定深深地吸引著一批「黑暗系」玩家。
  • 哥特Lolita:少女的純真融合哥特風的灰暗頹廢,可甜可酷
    導讀:哥特Lolita:少女的純真融合哥特風的灰暗頹廢,可甜可酷哥特(Goth),原指代屬西歐日耳曼部族的哥特人,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哥特風格讓人們聯想到城堡、尖頂巍峨的建築、十字架、黑色服飾、極度壓抑的世界。
  • 哥特風芭蕾舞劇顛覆《睡美人》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藝術創新的接受能力也會不斷增加。」  隨著「男版天鵝湖」的大受歡迎,馬修相信滬上觀眾能夠接受一個帶有哥特、黯黑元素的童話故事。「1890年前後,柴可夫斯基創作了《睡美人》的音樂。正是那個年代,哥特風在世界各地流行,《吸血鬼伯爵德古拉》等哥德式小說也創作於那個時期。因此,在構思《睡美人》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將哥特元素融入創作。」
  • 淺論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審美特點
    所謂的國畫就是中國畫,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東方藝術的典型代表,給世界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由於國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其在多變工具材料以及審美情趣的獨特性方面都為其贏得了廣泛的支持,由此可見,國畫的藝術生命力使其在藝術長河中經久不衰。
  • 暗黑系哥特風人像創作前期準備
    我們通常將暗調風格的各種人像創作,通稱為暗系風格人像,是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來表現另類童話世界,充滿詭異的神秘氣息。在色調上,比較濃墨重彩,以暗色,冷色調為主。服裝造型 比較誇張,華麗,構圖大氣,富有張力。拍攝前期準備,先確認好你要拍的主題,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朋克風,或者哥特風。
  • 詭異暗黑哥特風、商業與藝術的完美融合,這部99年的電影值得看!
    今天拾肆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99年的電影,懸疑恐怖的氛圍,濃鬱的黑暗哥特風,表現了奇幻怪誕的主題。這部電影就是《斷頭谷》。從劇情到服裝,均將詭異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提到這部由鬼才蒂姆·伯頓導演的電影,仍然不得不提起她的老朋友:柯林·艾特伍德。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部電影服裝的製作過程,現在回想起來是最有趣的一部了。
  • 蔡依林萬聖節大片挑戰暗黑哥特風 妝容解鎖復古魅力
    蔡依林日前以一組暗黑哥特風的主題造型登上時尚雜誌封面,她身著白底鏤空上衣,搭配黑色經典惡魔圖案與彩色琉璃十字架頸飾,在萬聖節即將來臨之際,渲染出愈加濃鬱的氣氛,而濃重黑色眼影打造的「煙燻妝」在蔡依林的詮釋下
  • 黑暗哥特風格的單機遊戲合集
    提起哥特風,玩家們可能都有一個大概了解,古典、歐洲、黑暗、神秘等等這些詞浮上腦海。其實哥德式藝術,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始於12世紀的法國。哥特風因為其獨特、神秘、陰鬱的美感,常見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接下來就給大家推薦幾款好玩的哥特風格的遊戲,一起來看看吧。
  • 唯美幽暗的哥特風格,獨具匠心的人物刻畫,岡田麿裡的表現藝術
    後來在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了西方文化以後,夏夏發現自己格外中意那些畫風華麗、劇情之中充斥著濃鬱的哥特文學氣息的作品,痴迷於歐洲中世紀特有的陰暗情調,可能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一個穿哥特風小裙子的夢吧。這時候才赫然發現,自己比較偏愛的幾部作品中,編劇都指向同一個名字:岡田麿裡。
  • 朋克哥特電影,PG級的狂歡
    我要提出的知識建構需要回溯到千年的歷史中,為我稱之為「朋克-哥特」的當代電影趨向提供框架。這種電影趨向的代表作有老一代的《銀翼殺手》,也有新時代的《第五元素》、《蝙蝠俠與羅賓》和《再生俠》,這個潮流起源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哥特小說,而這種文學浪潮則源自(或名稱上)中世紀的哥特建築。當我們審視從一種藝術形式到另一種(甚至再一種)的歷史變形時,困擾我們的正是這種意義上的完全變化。
  • 萬聖節又掀起了「哥特風」,但這些小細節不注意,小心要鬧笑話
    雖說萬聖節是國外的節日,但隨著潮流的湧動,國內對於萬聖節的歡迎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人,再加上現在人們對流行認知面的不斷擴大,讓今年的萬聖節又掀起了一次比較大的"哥特風"狂潮,使人們對這種暗黑風格愈發的了解與注重,所以如果你還沒聽說過哥特風,那可能稍微有些周震南了哦!
  • 關於「哥特影片」的解析,從造型表現到文化意識對經典塑造的作用
    不過,在三部電影中,人物塑造及造型風格帶有濃厚的「哥特」表徵,並鮮為人討論,故本文以此角度探究哥特美學為此系列電影帶來的獨特魅力。一、哥特風格的造型表現(一)冷血陰森的人物形象在電影中,哥特風格在人物造型方面主要用於塑造反派人物。三部曲中的主要反派有:漢尼拔萊科特、水牛比爾、梅森韋爾熱、弗朗西斯多拉德。
  • 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
    說到電影,我想它已經成為大眾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縱觀時代主流電影的變化,當下娛樂電影的層出不窮,我不得不感受到相較於20世紀中期其藝術性的喪失,個人遂借平生所觀影之感結合電影的藝術性,回顧往昔藝術性電影的魅力。
  • 當迪士尼公主變成黑暗系,哥特風的公主們,你們還愛嗎?
    首先來一張Q版合影,看起來公主們都變的非主流了不少呢,一律畫上了煙燻妝,口紅和服裝也是黑暗系的,不知道你最愛哪一位公主的哥特風格呢?先來看看花木蘭吧,在動漫裡花木蘭是勇敢的,有個性的奇女子。變成哥特風格之後,首先我認不出這是花木蘭了,因為眼睛至少放大了五倍,臉型也不是很像,但是吊帶襪黑紅搭配的短裙和哥特風的小洋傘,還是很帶感的。茉莉公主,公主是個比較叛逆,勇敢的姑娘。變身黑暗系之後,公主變得更好看了,煙燻妝非常適合茉莉公主,只是裙子不夠短稍顯累贅,但是還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