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橘子
圖/ 網絡(侵刪)
引語:我們在看中世紀歐美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時,經常會被其描述的黑暗、恐怖氛圍所覆蓋,甚至有時候在電影彈幕上會看到有人質疑:
"感覺像是在看鬼片!""這個背景音樂太可怕了!""這麼黑不知道開燈嗎?"但其實研究過中世紀歐美文學和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是藝術上特殊的表現手法——哥德式風格。《簡愛》就是一部典型的哥特風小說。
《簡愛》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6年所寫的一篇半自傳體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貧苦卑微的下層女孩在生活的各種磨難中不斷抗爭抗爭、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甘屈辱、追求自由獨立的女性形象。這部偉大的作品被多次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等影視作品,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高度認可。除了精彩的內容情節,也在於其哥德式的寫作手法所營造出來的獨特的閱讀體驗。
本文將從哥德式小說的特點入手,以人物形象、環境氛圍、故事情節為例,對小說《簡愛》中的哥德式風格做一探究,旨在使讀者能更深入的了解時代特徵,體會哥德式手法對小說表現力的作用。
一、時代潮流下應運而生的"黑色浪漫主義"——哥德式小說
哥德式(Gothic) 是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Gothic意為"野蠻",因此哥特風多以恐懼、黑暗、孤獨、絕望為藝術表現的主題,以黑夜、詛咒、超自然、古堡、死亡、頹廢等為標誌性元素,並以此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神聖與邪惡、痛苦和清醒、亦或是希望和絕望。
哥德式小說體裁,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屬於英語文學派別。我們熟知的一些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習慣用次手法,比如說狄更斯以及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等。哥德式小說多側重用現實主義表現浪漫主義,因其特有的黑暗和恐怖因素,也有批評家將其稱為"黑色浪漫主義"。哥德式小說的典型特點便是通過一些驚悚的場景和環境渲染營造你恐怖心悸的故事情節,突出人物的嘶吼、絕望背後人性的升華或墮落。
小說《簡愛》中,處處體現著這些光怪陸離的哥德式元素。比如,簡愛小時候常被舅媽關進的紅屋子,桑菲爾德莊園哥德式的建築及室內裝飾,羅切斯特請來扮演試探簡愛的吉普賽算命女人,桑菲爾德閣樓上的瘋女人……可以說字裡行間,筆過之處,處處都留滲透著讓人不寒而慄但又欲罷不能的哥德式風格。
夏洛蒂勃朗特用這樣一些恐怖詭異的元素,將讀者深深地帶入了一種地獄般讓人窒息的環境中去,但也是因為如此,更能去凸顯時代對於人性的壓迫,也更體現出主人公簡愛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超脫,衝破層層黑暗,讓自己重生,讓他們重生。簡愛就好似一個光明的女俠客,在這重重障礙中披荊斬棘,最終到達心中的樂土。
二、《簡愛》的獨特魅力存在於別具一格的"黑色浪漫"之中
《簡愛》這部小說中,典型的哥德式風格滲透在小說的各個方面。這本小說通過對貧窮弱小的簡愛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的敘述,地塑造了一個不安於現狀、不甘受辱、敢於抗爭的女性形象。小說中配合主人公的奮鬥而生的哥特元素源源不斷,在很大程度上給讀者製造出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感受。
(一)"魔鬼"與"天使"同在,正如"黑暗"與"光明"並存
在《簡愛》中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哥德式人物,他們往往會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1.貴族中一邊沉淪一邊掙扎的"惡棍英雄"
哥特風有一個關鍵詞是"惡",小說中桑菲爾德莊園的男主人羅徹斯特就是這樣一個哥德式的"惡棍英雄"。小說中有多處正面或者側面的刻畫。首先在他的出場方式上,在路上與簡愛相撞,摔下了馬便大聲責怪簡愛驚了他的馬,之後揚長而去。在最開始與簡愛的交談中也習慣了吩咐下人一樣的命令的語氣。
除此之外,勃朗特在羅徹斯特的外形塑造上也採用了哥德式人物特點,他"中等身材、胸膛寬闊、臉黑黑的、五官嚴厲。眼睛和皺著的眉頭看上去好像慍怒……"這樣的人立刻會給讀者留下一個嚴厲可怕的感覺。家裡的管家對他的評價亦是"行為古怪多變,心情陰鬱易怒",這樣的暴怒無常像極了人們心中的魔鬼樣子。
他在父親的安排下,與不喜歡的伯莎成婚,最後得到了伯莎家族的不少財產,但他不愛伯莎,伯莎在結婚後沒多久就被關進了閣樓,而羅切斯特也會堂而皇之的以伯莎的瘋癲為藉口要與簡愛成婚,在小說的結局,他又因為拯救瘋女人伯莎導致自己雙眼失明,所以羅徹斯特的形象便是典型的哥特風中人性在魔鬼和天使中徘徊的角色。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羅徹斯特這樣一個"惡棍英雄"像極了生活中的很多人。一邊是受害者,一邊也做著被害者。
好像猛然一看,讀者會感覺羅切斯特真是個受害者,妻子是瘋子又不能離婚,導致簡愛離開,但是我在想,伯莎的瘋癲加重又和羅切斯特有多少關係呢?如果說羅切斯特是不幸的,那伯莎呢?
2.閣樓裡的"瘋女人"——哥德式反派角色
在整部小說之中,伯莎就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幾乎沒有正面"鏡頭",甚至沒有一句正經完整的臺詞,也僅僅只出現了幾個側面鏡頭,但是這個人物卻也正是羅切斯特和簡愛之間最大的阻礙,同時也是小說情節的關鍵轉折點。這個瘋女人伯莎的身上更是體現出了濃濃的哥德式風格。
伯莎是羅切斯特的妻子,家族遺傳的瘋病增加了她的悲劇性。與羅切斯特成婚本就沒有真愛可言,結婚以後因為種種原因病情加重,就被關進了桑菲爾德莊園的閣樓,只有一個僕人照看,再無外人靠近。曾經偷跑出來,偷走簡愛的婚紗頭紗,又差點燒死熟睡中的羅切斯特,還咬傷了去看她的哥哥梅森,最後終於引火燒了莊園得以解脫。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想要將哥特風所有的因素都施加於伯莎身上:瘋狂、恐怖、黑暗、掙扎、絕望……這樣一個人物,大概就是魔鬼的化身了。
午夜的尖叫聲叫人毛骨悚然,瘋狂的舉動讓人害怕。但仔細想想,這樣一個瘋癲式的人物身上又背了多少故事呢?她瘋狂的舉動越看越像是發洩,她的不幸來自於羅切斯特,來自於當時的社會。
(二)"神秘浪漫"又"黑暗恐怖"的哥德式氣氛是《簡愛》的獨特魅力
除了典型的哥德式人物形象塑造,夏洛蒂勃朗特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也格外的用心。從整體建築到室內的裝飾,以及每一次人物出場時的環境語言,都是在配合著故事情節而安排,為讀者營造者一個個獨特的感覺衝擊。
1.踩著雲霧的相遇營造了濃濃的神秘浪漫色彩
在小說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把羅切斯特和簡愛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安排在了室外,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文中提到"有著明亮月光和薄霧的冬夜"。
這個場景我專程去看了幾部電影的表現方式,當時正是太陽漸落,月亮微升之時,簡愛在寄信回來的路上,隔著浪漫的薄霧,聽到噠噠的馬蹄聲,還以為碰到了鬼怪。在薄霧中簡愛驚了羅切斯特的馬從而有了第一次對話。這樣神秘而浪漫的環境,充斥著濃濃的哥德式色彩。
除了這裡的哥德式神秘浪漫色彩外,簡愛小時候被關的小紅屋,桑菲爾德莊園黑暗壓抑的屋內環境,又是一種恐怖氛圍的營造。小紅屋裡,簡愛的舅舅就曾在此去世,桑菲爾德莊園的建築本身就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屋內陳設壓抑,加上晚上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讓人不寒而慄。
2.超自然現象預示著救贖途中不可避免的阻力
還有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桑菲爾德莊園,羅切斯特和簡愛終於跳出掩藏,心中的愛呼之欲出的那一刻,周圍的環境便開始很應景的有了變化,當兩人終於緊緊的抱在一起時,突然間,一道閃電從天而降,將身後的大樹劈成了兩半,這預示著之後兩人感情的變化出現。
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這樣的事情簡直是天方夜譚,如今的戀愛環境如此的不純潔,也沒有見哪一對背叛愛情的男男女女會被這種強大的自然威力所"懲罰",反倒是優哉遊哉,其樂融融。但奇怪的是,這樣的超自然場景安排在此處,並未讓人覺得不妥,相反更是顯得如此應景,讀者樂於去接受這種突如而至的驚心動魄。
其實,雖然我們在閱讀時,可能並不懂什麼哥德式風格,但在作者整片鋪墊的神秘氛圍中,早已給人潛移默化的暗示,將讀者帶進了氛圍之中,因此,我們心裡不會排斥這種突然而至的厄運,反倒會覺得多的一些為主人公揪心的情節,多了額外的思考,這也是哥德式風格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作品背後作者的用心。
(三)來自底層的愛情救贖——獨特的哥德式小說情節
《簡愛》這部小說在寫作風格及故事情節上,也涵蓋了哥德式元素。故事情節設置上,有很多離奇的成分。主人公的巧遇,羅徹斯特離奇的家族故事以及閣樓上神秘笑聲,這些都體現著情節的吸引力,也預示著這條自由之路註定不會平凡。
同時,在故事內容設置上,表現出18世界典型的哥德式小說風格:男主人公出身貴族,形象高大,地位崇高,多金,風流瀟灑,神秘莫測,但是粗狂的外表下又藏著不為人知的大秘密,他一邊放浪形骸,一邊等著一位柔情的女主人公來解救。往往這個女主人公又是出身貧寒,但卻又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善良而獨立,最終她會一步步入侵男主,拯救他孤獨的靈魂,最後必然經過重重阻礙,以真愛的方式相結合。
後來,類似於此類的電視劇情節也頗多,但現代版的灰姑娘上位、王子變青蛙類的劇情,雖對18世紀末期的哥德式故事情節有高度的模仿性,但卻是讓人過眼即忘。我想,大概這樣的哥德式情節也需要特定時代的陪襯和渲染下才會綻放獨特光彩的吧,而哥德式情節也必須伴隨著諸如上述內容中其他哥德式元素,才會更深的觸及人的心靈,而經久不衰吧,比如《簡愛》,在故事情節的背後,更是對時代的折射和映襯。
三、結語
縱觀整部作品,《簡愛》的哥德式風格一覽無餘。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建築環境,無不凸顯著神秘、黑暗、恐怖的氣氛。
小說以簡愛的人生導向為線索,體現了簡愛的兩大人生追求:獨立反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更高精神境界的探索,在這兩個方向指引下,她必然要實現從物質貧乏到精神富有的超越。以中世紀小說的特點,主人公必然會在實現自我救贖的同時又救贖他人,那麼,這些哥德式元素的存在就為其英雄式的救贖之路提供了可能性,這些元素時刻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使整部作品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魅力,從此在中外文壇中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本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