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西·歐文斯絕對是世界田徑史上的傳奇人物,他被譽為上世紀「最佳田徑運動員」,曾獲1936年柏林奧運會4塊金牌,也是奧運精神的象徵,但是,根據他的生平故事拍攝的電影《黑色閃電》卻是一部平庸的電影。
《黑色閃電》海報
事實上,除了《甘地傳》、《莫扎特傳》、《烈火戰車》、《左拉傳》等經典的傳記片,影史上大多數人物傳記片從電影藝術角度來說都是平庸之作,總體的印象是,這些電影拍得過於拘泥於人物的真實故事,在人物表現上既不敢深挖人物的內心衝突和潛意識,又不敢強烈展現人物和外部環境的衝突,顯得縮手縮腳,因此最後往往拍得有氣無力,有的時候,看這種電影不如直接去看人物的紀錄片。
《黑色閃電》也是如此,它幾乎採取平鋪直敘的方式來表現歐文斯在參加奧運會之前的故事,在很多細節如參加學校的訓練、受到歧視、參加奧運的曲折、在運動會上受到德國選手朗的幫助並最後連獲四塊金牌等和他的真實經歷基本上完全重合。雖然,電影在美國決定是否參加這一屆奧運會以及美國奧委會官員在德國就運動員參賽的條件和戈倍爾爭鬥以及希特勒御用女導演裡芬斯塔爾上費了一些筆墨,但並沒有幫助這部電影成為一部比紀錄影片更為藝術化的作品。
電影中的戈貝爾
這部基本採用「正寫」並亦步亦趨地展現人物經歷的電影上映於2016年,之所以說它是「正寫」,是因為該片對歐文斯的表現僅僅停留在公眾對於歐文斯的運動天賦和其反種族歧視和讓希特勒難堪的淺表認知上。眾所周知,傳記人物電影除了忠實人物的真實故事之外,對人物應該有更新和更有深度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讓影片提供「大於」觀眾認知的信息,才能有新意,也才可能更加接近人物的真實面目,而這樣做,是十分考驗導演的勇氣和智慧的。
1994年上映的《不朽真情》試圖揭示貝多芬愛情的秘密;2004年的《莫迪尼阿尼》中直面再現了莫迪尼阿尼和畢卡索的矛盾;2011年上映的影片《匿名者》大膽地探究了誰是莎士比亞作品真正作者;2014年的《伊夫·聖羅蘭》也沒有迴避他同性戀的身份反而讓他的這種另類的心理成為推動劇情的重要因素。可以說,這些導演是有勇氣的,因為他們這樣做雖然可以給人物一個全新的解釋,讓普通觀眾得到了更多的有關人物的信息,但是,他們實際上要頂著來自人物的親屬和社會常識的反對和壓力,有的時候甚至會面臨法律的風險,但是,這一切都是傳記片導演工作的一部分。
電影《匿名者》劇照
這樣看來,《黑色閃電》的導演是缺乏勇氣的,首先他對歐文斯本人就是「仰視」的,就像我們拍攝先進人物電影的導演一樣。試想,一個導演把對人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敬仰」上,以宣傳口徑代替人物理解,將人物的一些「毛病」和不利於「高大全」的事情屏蔽掉,這種電影人物又如何能生動的起來呢?其次,是導演「膽怯」,導演應該知道其實歐文斯本人日後在回憶中提到在柏林奧運會時的心態,但是他卻不敢觸及。
歐文斯在柏林奧運會
真實的歐文斯的故事是和諸如「歐文斯嘲弄了希特勒」「希特勒見歐文斯跑第一憤而退席,並拒絕同黑人運動員歐文斯握手」「歐文斯的勝利讓雅利安人之上的神話破產」等報導是有出入的,他說:「當我經過主席臺時,他(希特勒)起身向我揮手致意,我也向他招手。我想那些作家在報導當時德國人的時候染上了壞毛病。」「希特勒並沒有怠慢我。對我不夠尊重的人恰恰是羅斯福先生。這位總統先生甚至沒有給我一紙電報表示祝賀。」,而事實上,儘管當時德國籠罩在納粹和種族主義的陰雲之下,但是歐文斯依然在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贏得了11萬觀眾的掌聲,而且當人們在柏林街頭遇到他時,也紛紛向他索要親筆籤名,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德國納粹和種族主義對歐文斯的傷害其實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嚴重,反之,讓歐文斯「很受傷」的則是來自國內的種族歧視。
歐文斯在100米比賽中
雖然歐文斯為美國贏得了4塊奧運金牌,但是,回國後卻沒有被邀請到白宮去做客,即使參加其他組織舉辦的慶功晚宴也只能走黑人專用的載貨電梯,而且多年之後,也沒有在羅斯福和杜魯門總統在任期間得到任何榮譽,更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為了生存,甚至和汽車、摩託車、狗和馬賽跑以博取收入,直到1955年,艾森豪總統表彰歐文斯的體育成就,讚譽他是一名「體育大使」後生活才有所改觀,這樣看來,德國和美國的種族歧視的程度在歐文斯心中是有比較的。
也許,歐文斯本人在政治觀念和「大是大非」上有些含混,而且自身的生活也有些隨心所欲,但這不正是這個傳奇人物的與眾不同的特徵嗎?不在這些真正可以揭示人物魅力的特徵上下功夫,而自覺的將影片納入「主旋律」的語境,雖然省去了不少麻煩,但也讓這個人物變得蒼白無力,扁平淺薄,因此也只有把重點放在奧運官員及戈貝爾、裡芬斯塔爾等人身上了,在這裡,導演抖的「小機靈」,變成了「避實就虛」和毫無智慧的體現。
確實,在表現歐文斯的真實狀態和保護美國民主形象的「主旋律上」存在著矛盾,要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需要智慧的,而恰恰是這種智慧,才能「點石成金」,讓影片不同凡響,但遺憾的是,導演卻「偷懶」了。
宣傳對人物的定位、親人提供的人物的故事(一般都會挑選那些有利於人物的)這些都是傳記片導演的素材,而能讓影片成立的則是導演對這個人物素材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客觀和有獨到的見解,沒有這個,導演就還只是一個傳聲筒,他的影片也只能是宣傳的重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孫海帆,深圳著名影評人,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