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臺灣局勢不容樂觀。廣泛增進共識,互相了解,增強凝聚力,縮小雙方差距。逾越兩岸間的鴻溝。成為當務之急。
兩岸同胞雖然同文同種,但分離的時間太久了,兩岸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模式、理念都相差很遠。
臺灣在兩蔣時代,一直宣傳反共思想,醜化大陸,人為製造鴻溝。
而大陸在解放後,一直運動不斷,不斷強化階級意識,搞對立,人為製造敵對面,打擊面過寬。
反傳統,反儒教,文化傳承幾乎斷裂,引進來的外來文化又水土不服,難以在大陸開花結果。
十年「文革」幾乎斷送中國文明,其對文化、教育、知識分子的影響極為惡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以消除。
臺灣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不斷強化臺獨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妄圖讓「臺獨」思想佔據臺灣青少年的頭腦,成為未為臺灣的主流意識和民意。現如今,蔡英文更是變本加厲,擅改歷史,依靠行政手段,來加速這一進程。
在以前,隨兩蔣赴臺的退伍老兵及其後代是連結兩岸骨肉親情的重要紐帶,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影響和力量、聲音日益式微,逐漸消失。
兩岸之間在以前不乏良性互動。
中國政府全力爭辦北京奧運,本就有希望藉助奧運的光環重塑國家形象、展示國家實力、推動兩岸交流的目的。
臺灣方面在當時,也希望緩和與大陸的緊張關係,在承認大陸的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希望確保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外部空間。
兩方都抓住機遇,在兩岸溝通渠道的多元化上,不斷推陳出新,兩方在這方面有很強的緊迫感,有力地推動兩岸關係向著平穩過渡階段前進。
現任外交部長的王毅,當時出任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是當時的海協會會長,大陸方面在人事布局上,大大加強了力量,旨在會面推動對臺事務的開展,希望開創新局面。打開缺口,逐漸滲透,以政治和外交的手段來解決兩岸紛爭,消除隔亥,建立互信。
臺灣方面在當時,也作出積極回應。由江炳坤出任海基會董事長,旨在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減輕大陸對臺灣的擠壓,用合作代替對抗,以雙贏代替紛爭。
當時的馬英九,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任命了一位具有臺獨意識與前科的人出任陸委會主委,旨在平衡「統派」與「獨派」的紛爭。這表明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是有著自己的底限的。
當時大陸方面是有點肓目樂觀的,對馬英九此舉,沒有認真對待,而是輕易放過,留下後患。
兩岸在政治上是互相對立的政治實體,誰也管不了誰,是互相競爭的關係。
在當時,談經濟合作可以,但一涉及政治問題就十分敏感。政治協商兩岸統一事宜是不可逾越的雷區。
馬英九是絕不會這樣做的,他只希望籤訂一個雙邊和平協議,共生共榮,同時,藉此打開臺灣的國際空間,加入一些國際性組織,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等。但這只能是馬英九的一廂情願。
大陸方面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統一」這一終極目標的,不論臺灣政治人物如何想,要和大陸打交道,這是繞不開的話題,必須正面回應,決無討巧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