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看到這些情況:
有的孩子在家裡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到新的環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笨拙;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獨自遊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
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
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講禮貌打招呼,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
兒童的交往能力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影響。如果孩子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也不敢去找老師反映或尋求幫助等,結果是沒有新的朋友。
這樣,他們就會感到孤單、心情沮喪,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學校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
同樣,兒童良好的交往能力也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非常好的影響。
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和他的學習能力、言語發展、智能活動、情緒反應、社會行為等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良好的交往能力,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培養。
01
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括理解別人的能力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① 正確接受、理解他人言語
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如閒暇時可以和孩子多交談,儘量不要用重疊詞,如「飯飯」、「覺覺」等,語言要逐漸精煉、複雜。
閱讀故事時,不要每次孩子一問就停下來解釋,要讓孩子聽完全文後自己體味其中的語句、詞彙。
多讓孩子談談所見所聞,學著用多種方法表達一個事物,如「爸爸、媽媽和我在家裡」「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媽媽和我」「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使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在幫助孩子理解語言方面,多布置任務也是促進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種好形式。
家長可以每天布置一個任務,由含一個條件的任務逐漸過渡到含有多重指令的任務,為孩子進入小學後對語言,特別是對任務性語言的理解打好基礎。
比如,請你去拿一張小凳;請你去拿高的小凳;請你去廚房的陽臺上拿小凳。
② 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語言溝通。兒童3、6歲及8、9歲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
判斷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幾個指標是:說話時聲音響亮,態度自然,用詞恰當,能比較完整連貫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對於即將上小學的孩子,要使其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呢?
首先,要遵循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與孩子平等交流&34;當孩子做完這件事後,說一聲:「謝謝你,我的小寶貝!」這就在語言行為上給孩子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事實上,以禮貌對待孩子,不會失去父母的尊嚴,反而增加了孩子對父母的敬重。
對孩子的尊重應充滿於日常生活,您可以在生活中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尊重他人的氛圍。
當您讓孩子幫助做什麼事時,要經常說「請你······」,不使用生硬的命令。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就說聲「謝謝」。有什麼事,您可以與孩子商量。
02
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規則
① 懂禮貌,會合作,學會交流與分享
一般來講,人們都喜歡性格開朗、微笑著向人問候的孩子和有禮貌的孩子,大家也都樂意與他更多地交談。
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問候不搭理,這樣的孩子就會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別人也就不大喜歡與他接觸。這樣,他的性格就會越發孤僻。
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教育孩子多考慮小夥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遊戲時要遵守規則,輸了不耍賴;想和別人一起玩兒時,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們一起玩兒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
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的規則。比如,在參與團體遊戲的時候,不懂得「排隊」規則;小朋友們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只會按自己的想法做。
為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要求孩子遵從。久而久之,孩子習得的社交規則,被他逐漸內化形成穩固的能力後,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當中了。
② 體態及輔助語言的應用
人的肢體動作、表情等也同樣傳達著某種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讓孩子了解不同體態的不同含義,以及不同感情不同體態的表達方式。如:友善歡迎、好朋友相見、探身傾聽、感興趣、厭煩、不敢肯定、疑惑、怔住了······
除此之外,還有通過手的動作表達出來的輔助語言,如這兒、那兒、這個、那個、過來、走開、去、拒絕、歡迎、安靜以及1、10數字的表達方式等。
③ 矛盾和衝突的解決
家長要明白,孩子們的衝突並非都是壞事。他們通過衝突,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謙讓的重要,逐漸學會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用友好方式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們之間發生摩擦、衝突之後,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過一段時間又和好如初。
因此,當孩子們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在沒有過激行為的前提下,家長最好首先做個「旁觀者」,而不要急於去做「裁判者",要善於做有效的「引導者」,儘量發揮孩子們的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如果孩子們一時解決不了,家長可適當地引導他們,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客觀地思考問題,或者放棄自己的意見順從對方,或者學會說服對方,使自己為別人所接受,或教會孩子學會「合二為一」,將雙方意見有機綜合而取得皆大歡喜的結果。
03
與不同年齡、性別、國家的人交往
進入小學後,孩子接觸到的人將會是形形色色的:一個學校中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甚至不同的國家。
所以,在入學前,教會孩子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將會給孩子以後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需要家長耐心細緻地給予指導。面對不同的人群,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原則。如尊重他人,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