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身浩然正氣,那種凜然風骨,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他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丈夫之氣。他無愧七尺男兒身。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個勝利者的興奮難抑、躊躇滿志,善於納諫,善於用人,都溢於言表,融入這詩中。
項羽失天下,擁有四十萬大軍的他,卻不夠堅決,不夠果斷。在鴻門宴會上,只是舞劍,卻遲遲沒有下手,錯失了一次絕佳機會,他還無意放走了劉邦,他若是派軍立刻去追,也許歷史也就會更改了,可是偏偏卻沒有,反而神色淡然。他是婦人之仁,項伯與劉邦的一番說詞,就讓他六神無主了,原先的怒氣也一掃而光。我記得曾經的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個傳奇人物,可在一場「鴻門宴」中悄然的改變了他的命運。
你戎馬一生戰功顯赫,烏騅馬所踏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招無不降。徵南闖北滿地殍櫓,先不說彭城之戰你以三萬楚軍奇襲五國聯軍五十六萬造就一個軍事上的神話一個奇蹟,就說巨鹿之戰你破釜沉舟擊殺秦軍二十萬,招降二十萬,締造了你一生的傳奇。「先入關者王之!」也正因此戰導致劉邦先入鹹陽欲稱關中王。如此奸險小人不殺之不快,出徵前的盟約雖確實是先入關者稱王,但為何你要先被派去解巨鹿之圍後,才能帶著一身的疲憊入關?試問劉邦去解巨鹿之圍他有何德何能去挫敗四十萬的秦軍?有何能力先入鹹陽?我相信如果你去解巨鹿之圍歷史將被改寫,大漢王朝將不會出現。
可否記得劉邦入鹹陽約法三章?
這三章可所謂深得人心,為阿房宮裡的金銀珠寶不為所動,假如張良沒有阻止,可能劉邦就會一頭栽進去了吧。項羽打打殺殺,還不如劉邦兵不血刃,但劉邦可是退了回來。是劉邦畏懼於項羽嗎?是,是的。劉邦所不能小覷的就是項羽的兵力,哪怕劉邦是有一萬個捨不得鹹陽城,他都必須放棄了。至此後,劉邦去赴鴻門宴,要在項羽心裡樹立威信和信任。劉邦的心可真夠狠啊,把後路全部燒斷了,為了不讓項羽懷疑,暗度陳倉,可知道,劉邦門客很多,在這期間,劉邦自封漢王。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不滿足於自己的小小地盤。他想謀取天下,結果他成功了。
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懼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是有時性格也很重要,遇事率性而為,便成了成功的大忌。我們往往視為項羽的悲劇,這或許是對一個英雄的侮辱。項羽的失敗並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話說雖然失敗了,但他仍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鴻門宴的結局,最終決定了楚漢之爭的結果,四面楚歌時,項羽迷惘了。最終,他選擇了自刎,一命嗚呼,一代天驕自此隕落了。
項羽奈若何?
說完項羽再來說一下《霸王別姬》程蝶衣。
《霸王別姬》大概是陳凱歌藝術成就的巔峰,歷史文化深厚,演員演技完美,尤其是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堪稱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幾個銀屏形象之一,而他作為絕對主角,與劇中人物複雜的關係網也撐起了這部年代大戲。
一、程蝶衣與段小樓。
當程蝶衣還是小豆子的時候就認識段小樓了,當時的他身為蝶衣的師兄對蝶衣百般照顧,又在蝶衣堅持唱「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的時候用一根菸斗搗進了蝶衣的嘴裡,幫助蝶衣完成了性別轉換。在蝶衣初轉換性別意識開始,他就始終擔任了蝶衣的保護者角色,後來的蝶衣也自然而然的愛上了段小樓,但與痴迷演戲,人戲不分的程蝶衣不同,段小樓就如他自己所說:「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他娶了從八大胡同裡搶回來的戲子菊仙,卻又在時代的巨輪面前同時背叛了蝶衣和菊仙兩個人,供出了蝶衣曾經給日本人唱過堂會和菊仙的妓女出身。面對霸王幻想的破滅,剛烈的蝶衣選擇了在舞臺上、與霸王再次同臺時,用那把兩人糾纏了許多故事的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程蝶衣與菊仙。
蝶衣對菊仙的情感複雜又矛盾,他嫉恨菊仙得到了自己師哥的愛,又因為菊仙與自己母親相似的身份而依賴,而菊仙的母性也在影片裡得到了體現,蝶衣毒癮發作時,是菊仙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而這個同樣出身下九流的女人身上又有著自己的傲骨,為了請蝶衣為日本人唱堂會救段小樓,她寧願一生不見小樓,而在最後她被自己的丈夫背叛時,選擇了身穿嫁衣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真是鐵骨錚錚。
三、程蝶衣與袁四爺。
袁四爺懂戲,袁四爺也懂他,身為一個老戲骨,袁四爺看出了蝶衣人戲不分的境界,他欣賞蝶衣了解蝶衣,相比於段小樓,他才更像是真霸王。我始終認為這是葛優喜劇之外塑造最為成功的一部影片,將袁四爺文人的形象把控的很好。但這個一直活的很好的男人最後還是被歷史的車輪碾壓,槍斃而死。改朝換代就必定要流血,袁四爺只是歷史中犧牲品的一個縮影。
四、程蝶衣與張國榮。
程蝶衣與虞姬人戲不分,張國榮也與程蝶衣人戲不分了,最後虞姬死了,程蝶衣死了,張國榮也死了。而張國榮之後,再無程蝶衣。無論是看李碧華的原著,還是他演出的陳凱歌的電影版,程蝶衣與張國榮都好像已經融為一體,最高的演技莫過於此,他是在拿生命去演戲。
《霸王別姬》從一個戲子的角度展示了家國巨變,其中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對這些特殊人群不同命運的哀歌,李碧華奇詭豔麗的文字風格也得到了完美演繹,作為中國第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影片,它必將永駐電影史!
關注小編,還有更多關於歷史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