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枚申愈文李超然攝影
閱讀提示 開封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過的城市。開封的標誌性建築——龍亭,就坐落在這條中軸線的北端,佔據中天之位。「夷門自古帝王州」,它是氤氳著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是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朝共六個朝代的皇宮遺址,歷史上曾有21位皇帝先後在此執政,時間長達230年。
龍亭的歷史源遠流長,有關龍亭的故事也說不盡、道不完。無論是龍亭宮摞宮的奇觀,還是老百姓口中的「三間房」,抑或是龍亭大殿坍塌的神秘及三月三朝拜王母的遊客雲集……都讓龍亭與開封難捨難分,更讓它成為外地遊客到開封之後不得不去的歷史古蹟之一。
曾經的「三間房」,如今的主會場
「1948年,解放開封的最後一場戰役就發生在龍亭,當時的龍亭,其實是清代萬壽宮的舊貌。」今年已經72歲的開封市園林處原副處長張玉發說,龍亭在這場戰爭中損毀嚴重,直到1952年毛主席來開封視察時,龍亭還沒有修復。視察中,毛主席對修復龍亭做出了重要指示,之後,龍亭才得到了有效的修復和保護。
1958年4月,剛參加工作的張玉發被安排在當時開封的龍亭、鐵塔公園管理處,因此和龍亭公園結下了不解之緣。
「過去開封有句話叫做『鐵塔一根棍,龍亭三間房』,我參加工作的時候,確實如此。」據張玉發介紹,當時的龍亭公園大約佔地50畝,只有一座龍亭大殿,大殿「五間三開」,所以說是「三間房」。大殿西邊是動物園,外面有圍牆,票價是2分錢。「龍亭大殿當時就是個閱覽室,我主要負責管理大殿,整理報紙、雜誌啥的。」
到了1960年,除了管理龍亭大殿,張玉發買了一部照相機,開始給遊客照相。「一張八毛六,當時一年能給龍亭公園創收一萬多元。」張玉發說。
從1981年到1986年,時任龍亭公園副主任的張玉髮帶領施工人員,在清代萬壽宮舊貌的基礎上,按照萬壽宮的建築風格對龍亭公園進行了修復,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同時,張玉發還在龍亭大殿和新建的東西朝房內,設計、塑造了以在開封執政過的九位北宋皇帝為主要人物的蠟像。「宋朝開基」、「楊業歸宋」、「澶淵之盟」、「包拯赴任」等九組蠟像,栩栩如生地將九位皇帝的豐功偉績展示出來。
1986年開封第四屆菊花花會的主會場就設在了剛剛修復完畢的龍亭公園,直到現在,其主會場的地位從未改變。
「開封城摞城的精華是龍亭宮摞宮」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由於戰爭和黃河水患的破壞,開封數座古城被深深地淤埋於地面之下。開封城摞城堪稱世界奇觀,而張玉發認為,開封城摞城的精華是龍亭宮摞宮。
「潘、楊二湖是清代形成的,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改善湖水質量,我們開始對這兩個湖進行清淤。在潘家湖的清淤堆島施工中,推土機推出了很多方磚和硃砂紅的帘子篾,我當即要求停工,並電話聯繫了開封市博物館館長。」張玉發說,這個發現得到省、市文物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並組成了開封宋城考古隊,在潘家湖開展了勘探工作。首先發掘出來的就是明代周王府的遺址,之後又在如今玉帶橋南邊的位置勘探出北宋皇宮大慶殿遺址等,印證了文史資料記載龍亭一帶宮摞宮的歷史。
張玉發告訴記者,在龍亭大殿和潘、楊二湖的下面,埋藏著唐宣武軍衙署,五代後梁的建昌宮,後晉、後漢、後周的大寧宮,北宋皇宮,金皇宮,明周王府等幾個朝代的宮殿遺址。「不僅開封的中軸線沒變,歷朝歷代的宮殿位置也不曾改變。」一幅層層疊疊壓在一起的「宮摞宮」立體畫卷,形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湖底宮殿」,這是開封城摞城的精華,是世界奇觀的典範。
時至今日,當遊客登上龍亭大殿,遠眺潘、楊二湖的碧波蕩漾時,也許他們很難想像,自己腳下曾是巍峨宏偉的歷代皇宮,波光瀲灩之下曾是鱗次櫛比的宮廷建築。
龍亭大殿後牆坍塌的傳說與真實
「那是1994年的夏天,開封陰雨天特別多。7月15日凌晨三四點,在龍亭公園值班的工作人員敲開了我的房門,他告訴我,龍亭大殿的後牆塌了!」提起當時的情景,張玉發歷歷在目,他趕過去一看,發現「整個後牆都塌完了」。第二天,開封市政府便成立了維修龍亭大殿指揮部,要求必須在100天內,即當年的菊花花會開幕之前將龍亭大殿維修完畢。
關於龍亭大殿後牆的坍塌,在古城開封一直流傳著種種奇幻的傳說。在開封土生土長的90後女孩兒豆豆,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爺爺講給她的那個故事:在龍亭大殿後牆坍塌的那個雨夜,一條銀色的龍從開封的正北方騰空而起,沒入雲端,第二天就發生了坍塌的事故。後來,施工人員在修復龍亭大殿後牆體的過程中發現,龍亭大殿之下的13米巨大青磚臺基竟然是空心的。其中懸掛著一口巨大銅鐘,在銅鐘下發現一條死去的巨蟒。
傳說顯然存在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這也為龍亭這座歷史古蹟平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龍亭大殿後牆7月15號坍塌,我14號晨練時,的確在龍亭大殿後面看到了一條一米多長、被人擊中頭部而死去的赤鏈蛇。很多老房子、老建築下面都有蛇,龍亭也不例外,而且不止有一條。」張玉發分析說,龍亭下面的殿基內以鬆散的沙土為主,連日的陰雨天裡,雨水滲入後,沙土下落將蛇洞堵上,蛇為了逃命,從洞裡逃出,被人發現後打死。用科學、客觀的眼光來看,被打死的蛇和龍亭大殿後牆的坍塌並無必然聯繫。
龍亭大殿後牆坍塌的真實原因是大殿排水設施不暢,土質差、較鬆散,磚塊不工整、年久老化,再加上當年連降大雨,雨水滲透,後牆負載過重等。
「今年正好是維修龍亭大殿工程竣工20周年,我依然記得當年的情景。」張玉發說,當時不少開封市民看到坍塌的龍亭後牆都哭了,各行各業都自發組織了為維修龍亭大殿捐款的活動,學生義務勞動、書畫家義賣字畫、瓜農把西瓜送給大家吃……全體施工人員馬不停蹄,經過100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在10月25日按時完成了維修龍亭大殿工程。
龍亭公園的蟠桃盛會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誕辰。每年這天,龍亭公園總是會聚集著開封本地及周邊數以萬計的遊客,他們自備香燭、元寶、鮮花果品,共赴蟠桃盛會,進貢和朝拜這位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女神。
許多人不禁要問,六朝皇宮,何以成為道教聖地呢?這還要從清朝時期所建的萬壽宮說起。
「清代時期,河南巡撫在今天龍亭公園的位置建造了萬壽宮,在龍亭大殿的位置修建了萬壽亭,裡面供奉著『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牌位,皇帝是真龍天子,因此萬壽亭也叫龍亭,這便是龍亭的由來。」張玉發告訴記者,當年,乾隆皇帝來到開封,其行宮設在河南巡撫的衙署,衙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移到大道觀,大道觀裡的道士們則被安置到萬壽宮。從此,萬壽宮改為萬壽觀,原來大道觀的真武銅像、敘五嶽真形碑也被移入萬壽觀內供奉。此後,這裡便成為道教聖地。「到了1922年,馮玉祥首次入主河南,遣散了萬壽觀的道士。但是每年三月三到龍亭朝拜王母娘娘的習俗,卻一直流傳至今。」
除了三月三,每年的二月二以及九九重陽節,開封人總是會登上氣勢巍峨的龍亭大殿。「『二月二,龍抬頭。』從這天開始,陽氣回升,開封人喜歡到龍亭『摸龍頭、消百病』,延年益壽。重陽節則是應了登高的風俗,其實都是鍛鍊身體的民間活動。」張玉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