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腦補「學伴」制度,但留學生也不宜樣樣「特殊」
高校應認識到,要真正提高學校對高質量留學生的吸引力,根本還要靠一流的人才培養質量,而非「特殊」優待。
近日,山東大學的留學生「學伴」制度再引爭議。
說是再次,是因為早在2016年,山東大學就啟動了該制度。截至目前,山東大學官網上還有相關信息。雖然校方稱其目的是,「可以讓我校中國學生與來自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一起相互學習和交流,彼此成為好朋友、好夥伴。」但「一對一」的學伴模式,在當時就曾引發質疑。
但山東大學並沒有因此取消「學伴制度」,在繼續推進之外甚至有所「升級」,即:2018年山東大學學伴制度採取了「1個留學生配3個學伴」的配置。這讓輿論譁然,並再次引發高校特殊對待留學生現象的爭論,不少人更將其解讀為是討好留學生,還腦補了某種曖昧色彩。
我認為,對於這種學伴制度應理性對待、實事求是,而不應該任由情緒裹挾,對此進行過度解讀。
首先,山東大學的「學伴」制度並不特別針對留學生。通過公開信息可知,該校不僅有「留學生學伴制度」,也有針對中國學生的「學伴」制度。
比如,今年6月,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就下發了《關於舉辦學伴計劃第四期幫扶計劃的通知》,表示即將開展題為「『相伴成長』學業幫扶共進專項」的項目,活動內容主要是「學習成績較好幫扶掛科同學」。也就是說,山東大學其實是把「學伴計劃」「學伴制度」作為其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學伴就是結伴學習、相互促進,而這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實在正常不過。
當然,此次風波中,也有人認為即便學伴制度切實可行,設置異性學伴也不妥當。
網曝表格顯示,該校針對學生「參加活動的主要目的」設置的調查問題中,一個選項為「結交外國異性友人」。有人據此指責學校是在有意無意促進男女學生間的交往。
實際上,設置調查環節也是為了了解情況,以便推進計劃,由此對其加以演繹和指責,有失偏頗。
儘管如此,但事件所折射的民眾對一些高校「特殊對待留學生」的不滿情緒,也值得認真對待、理性分析。比如,一些學校讓留學生住條件更好的宿舍,就屢引國內學生不滿。因此,我認為,不論如何,正視並從根源上解決「特殊對待留學生」現象才是此次事件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不可否認,在留學生政策發展過程中,我國一些高校為了招生政績,確實存在利用各種優待措施來招攬留學生的現象。當然從辦一流大學的角度看,重視留學生招生並沒有錯。畢竟,攻讀學位的國際生所佔比例也是評價一流大學的一項基本指標。世界一流大學這一比例大多超過20%,而我國大學則普遍還很低。
但特殊對待之下,從留學生的來源國和攻讀學位情況看,其整體質量並沒有收穫水漲船高的效應。這也正是國內輿論對「特殊對待留學生」現象不滿的原因。而高校也應認識到,對高質量留學生的吸引力根本還是要靠學校一流的人才培養質量,而非其他。
此外,我認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學更應將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的精神落實到日常管理中。比如,對於留學生不應再配專門宿舍、進行專門集中管理,而是當成普通學生的一員。這樣恐怕無需特殊招募學伴,留學生們自然就融入了學校生活當中。畢竟,發展留學生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大學多元文化建設,而這首先就應消除對留學生生活方面的特殊對待。
回到此次「給留學生配三個學伴」事件,雖然有過度解讀的成分,但是,民眾的憂慮也值得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如何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如何讓留學生無縫融入國內高校的學習與生活,恐怕需要更多創新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