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開縣春橙」主產區之一長沙鎮長沙橘村一角。 通訊員 劉康 攝
今年,開州區的「開縣春橙」以「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的身份在中央電視臺8個頻道亮相,每天20次的輪流播放頻率讓很多人都記住了「開縣春橙」這個名字。近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開州區「開縣春橙」主產區長沙鎮長沙村,走在綠意盎然的橘林中,眼前是一片紅紅火火的景象,村民們正在進行田間管護。
開州有2000多年柑橘種植歷史,素有「橘鄉」美稱。「漢置橘官,橘貢大唐」,從唐朝開始,開州柑橘便被作為貢品上貢朝廷。
昔日無品牌
好特產淪為大路貨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開州長沙果農的腰板都比別人硬。」說起30多年前柑橘發展最紅火的情形,種植戶桂素均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以「錦橙」和「紅橘」為代表的開縣柑橘賣得特別好,價格也比較貴,果農賺得盆滿缽滿。桂素均笑著說,在那個年代,如果你到果農家中做客,主人寧願請你吃煮雞蛋,也不願意摘柑橘招待你,因為那時柑橘比雞蛋貴。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起,受各種因素影響,開縣柑橘開始走下坡路。曾經受市場青睞的「錦橙」和「紅橘」,不再受歡迎,一再降價也無人問津。由於市場滯銷,黃橙橙、紅彤彤的柑橘無人採摘,成片爛在樹上,讓果農欲哭無淚。
桂素均家有近30畝柑橘,也受此影響而損失慘重。僅僅在2006年,他家就有7萬多斤柑橘賣不出去,爛在樹上。
究其原因,桂素均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形成品牌,特色產品變成了大路貨。大量柑橘集中在秋冬季節成熟,一窩蜂湧向市場,越賣越便宜,最終爛了都沒人要。
更新品種創品牌
「開縣春橙」成功逆襲
經過一番艱難摸索後,開州柑橘產業走上了品牌打造之路。經過精心培育,以「春錦橙」「春臍橙」「春血橙」「春桔橙」「沃柑」等多個品係為代表的「開縣春橙」應運而生,成為開州的一張名片。
與傳統柑橘相比,「開縣春橙」優勢明顯。
首先,「開縣春橙」屬於晚熟柑橘品種,集中上市時間為每年2—7月,正好錯過柑橘銷售高峰,填補了水果淡季市場,市場前景極為可觀。
此外,據開州區農委技術人員介紹,「開縣春橙」產量高,每畝可達3500公斤,超過同類柑橘品種,而且品質好,固形物含量平均達13%,具有甘甜多汁、細嫩化渣、入口即化的特點,在同類柑橘中名列前茅。
為創品牌,近年來,開州區拿出了1500餘萬元,多措並舉強力打造「開縣春橙」品牌。策劃設計製作「開縣春橙」Logo、精品和禮品包裝,統一視覺形象,積極到上海、西安、北京等大城市開展超市試吃、展示展銷等宣傳推廣活動,並在各種媒體平臺投放廣告。
近年來,「開縣春橙」相繼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2010年被農業部及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地理標誌產品,還獲得了「重慶市著名商標」「中國區域品牌50強」「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等多項獎項,進入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2017年,「開縣春橙」獲中國區域百強品牌稱號,「開縣春橙」評估價值達到9.16億元……
很快,開州區果農嘗到了品牌打造的甜頭。桂素均是率先改良種植「開縣春橙」的果農之一,2011年,他家的10畝新品種「開縣春橙」喜獲豐收,6萬斤鮮果銷售一空,為他帶來14萬元收入,「現在客商直接開貨車來拉貨,現摘現賣,不愁賣了!」
目前開州區「開縣春橙」種植面積達25.26萬畝,佔柑橘種植總面積的70.1%,年總產值7.75億元,從事「開縣春橙」生產並具備出入口資質的企業、專業合作社達12家,相關從業人員16.23萬人。「開縣春橙」已成為開州的支柱產業、脫貧致富的重點項目。
強勢營銷
「開縣春橙」成全國「網紅」
「三峽腹地,巴渝之交,奢侈的日照和獨特的暖冬呵護,成就了橙紅春天裡春的味道;勞作之苦,汗水之鹹,果農質樸的守護和四季的更迭,只為了新春伊始的春橙之甘……山水重慶,開春橙!」今年4月1日起,「開縣春橙」公益廣告開始出現在中央電視臺8個頻道,這得益於中央電視臺「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這是中央電視臺首倡推出的針對全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地區的扶貧項目,免費播出多個農副產品扶貧公益廣告。
中央電視臺巨大的品牌推廣力度,讓「開縣春橙」很快成為「網紅」,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這兩個月可把我忙壞了!」桂素均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近段時間,不斷有外地客商打電話來,洽談訂購「開縣春橙」事宜,還有不少國外的客商主動找上門,訂購明年的「開縣春橙」。
此外,開州區還積極拓展網際網路銷售平臺。本地電商平臺「開街網」年銷售「開縣春橙」100餘噸,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均有店鋪銷售「開縣春橙」。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通過電商銷售的「開縣春橙」超過1500噸,預計到2020年,電商將成為「開縣春橙」的銷售主渠道。
本報記者 王偉
(責編:陳易、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