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輯部過過 七分媽媽
自孩子出生,小編就開始陪他閱讀超過4年,不知不覺,孩子認識的漢字已經足夠閱讀常規的純文本故事書。在給孩子買書的過程中,也逐漸由繪本向圖文並茂的圖書轉變,購書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選經典、選名家。
然而,上周給孩子讀曹文軒的作品《青銅葵花》,卻讓小編尷尬的中途放棄。兒童讀物何時變得如此大尺度了?發到媽媽群裡,迅速引起熱議,適齡兒童的媽媽們七嘴八舌討論,兒童讀物要不要分級?兒童讀物到底應該怎麼選?
圖片來源:網絡
兒童讀物要不要分級?
除了上文看到的曹文軒《青銅葵花》,還有沈石溪的作品《狼王夢》,這兩部作品都是暢銷書,初版至今超過10年。
在微博上,卻出現了不同聲音的討論。一面,網友所指的《青銅葵花》父女情的一段描寫,被認為有低俗戀童之嫌,《狼王夢》中關於動物交配的內容,被認為露骨和少兒不宜。網友吐槽稱「幸虧沒給孩子買」「簡直不忍直視」「一定要避雷」。
但另一方面,也有網友發聲,表示小時候在閱讀時並未有聯想到所謂的黃色,希望不要脫離上下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曲解,甚至有網友直言「髒的不是書,而是有些人的心」。
在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童書中,出現自殺橋段的詳細描寫,小朋友說:「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就想自殺了……」,也被質疑是否適合給小學生推薦閱讀。
對於《淘氣包馬小跳》裡涉及自殺的內容,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作家王鋼認為並不合適。他說:「我們當然不能說,每一個孩子都會因為看到了童書中的那些不合適的描寫而變得晦暗。但我們應當讓陽光灑在孩子的肩頭吧。」
所有的爭議內容需要進行甄別,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以上的兒童讀物,本是經出版部門審核後,正常發行的讀物,但在家長、群眾、專家及教育者眼中,卻有各不相同的看法。
這時候,誰是最終的裁判者呢?
人們此時理所當然會想到出版物的管理者。但即便是正規出版部門放行的出版物,讀物使用者也需要自己作出選擇。
好的兒童文學有著怎樣的標準?
不管什麼文學,都應以鼓勵讀者追求真、善、美為旨歸。哪怕是揭示社會和人性黑暗的作品,也應該有這樣的創作指向。兒童文學尤其應該如此,應該引領孩子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學會樂觀、自信、理性地對待人生中的諸多問題。
那麼,兒童文學作品中該不該出現與性、自殺等家長眼中的「負面」相關的內容?
歸根到底,這要家長與學校共同判斷,書中對於與性有關的描寫,要看其寫作的目的指向,是誨淫誨盜把孩子往邪路上引,還是讓孩子體驗到生命的客觀自然屬性與人性的美好。
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省兒童讀寫指導中心主任袁勇曾在採訪中表示,「性不應該成為禁區,對待性,應該引導孩子科學、健康、坦然、自然地去了解、正視,而不應把性話題完全作為一種禁忌。」
而有關自殺和苦難的內容,更要看其指向是鼓動讀者自殺和向苦難屈服,還是走出心理陰影、珍愛生命、戰勝苦難。
小編陪孩子讀過一本經典童書《馬克的完美計劃》。這本書裡,主人公馬克12歲,但與癌症搏鬥了7年,在最後一次複查中,得知又復發了,生存機率渺茫,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中,他決定走向自己一直嚮往的雷尼爾山,結束自己的生命,和最愛的人們告別。
同是「放棄自己生命」的話題,這本書卻沒有被罵,反而能成為經典。
一本好的兒童文學,不會低估孩子對於「生活複雜性「的理解力,它不會虛擬一個光彩照人、平滑如鏡的迷幻世界,而會呈現真實生活的樣貌給孩子們看。它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具備思考力的個體,不會認為孩子的心智無法穿透霧氣、全盤接收成人的迷惘,深陷苦難囹圄。
家長應該做孩子童書閱讀的第一陪伴人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講過這樣一段經歷,她給安安講《水滸傳》故事的時候,有過這樣的場景:
宋江來掀被子,婆惜死不讓,搶來搶去,拽出一把刀子來,宋江就搶在手裡,婆惜見刀就大叫「黑三郎殺人啦!」叫第二聲時,宋江——
媽媽住了嘴,眼睛盯著書本——「左手早接住那婆娘,右手卻揮刀下去;那婆娘頸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那婦人兀自吼哩。宋江怕她不死,再復一刀……」
「怎麼樣了媽媽?」
哦——嗯——宋江一生氣就把婆惜給殺了。媽媽說,匆匆掩起書,然後,官府要抓宋江,所以宋江就逃到梁山泊去了。晚安!
再後來,6歲的安安和對門5歲的弗瑞弟竟然就模仿了好漢,去搶劫了行道的兩邊經過的老人,
「《水滸傳》我們不讀了,換換換!換書!」龍應臺如是說。
所以,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在不恰當的時間閱讀到不恰當的內容,而父母作為「第一圖書審查員」,關注老師和家長的把關責任。
一些老師推薦書目可能自己也沒讀過,對內容是否「失格」沒有判斷,同樣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時,不能只是人云亦云,從市場上挑選暢銷讀物,在內容引導上缺位,應該做孩子真正的第一童書閱讀陪伴人。
魯迅先生在談論讀書時說,「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所以,兒童讀物好壞不論,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學會辨別思考的能力,拿出行動力,吸收書中的精髓,拋棄渣滓。而父母應該在陪讀的路上,不盲從,不逐流,做好把關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