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世峰
日前,廣州黃埔區香雪小學的家長向媒體反映,自家孩子從學校領回的刊物中,竟有不少不堪入目的內容,涉及到情色、出軌、暴力、自殺等,讓家長們尷尬之餘也非常氣憤。經落實,這是有關單位的一次「烏龍」,發錯了刊物,學校已經安排收回。
近年來,「兒童不宜」書刊進入校園、家庭的新聞不斷,爭議也不斷。之前就有家長吐槽暢銷動物小說《狼王夢》,滿篇充斥著色情、暴力和血腥情節。比如,母狼會跟她的情人設計「美人計」,誘殺狼王,並且有很多露骨的「擬人化色情」描寫;暢銷書《淘氣包馬小跳》裡討論「自殺方式」、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賄選班幹部、爆粗口、金錢崇拜等情節,也被家長詬病。
針對這一現象,社會上也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認為這類書籍帶給孩子不好的示範和影響,輕者讓孩子變得世俗化,重者有可能引發極端行為,前幾年就爆出有小孩模仿自殺情節而喪生。這部分以學生家長為主。
另一觀點則主張,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既然這些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就不應該對孩子「屏蔽」,應該讓他們了解真實的社會,教育不能培養「傻白甜」。這部分人大多是讀著這類書長大的「過來人」,對這類暢銷書極其喜愛,並以自己沒有「變壞」來證明「開卷無害」。
作為一位兒童閱讀推廣人,筆者認為,暴力、血腥、色情對小學生應該規避。可以描寫朦朧的感情,但不要露骨的色情;可以暴露不良甚至醜惡的社會現象,但價值取向要清晰,而不能只做客觀的描寫,更不能拿這些現象當作「佐料」,以「欣賞」的態度迎合孩子「獵奇」、惡作劇的娛樂心態。
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不會把孩子裝在象牙塔裡,反而會包含豐富的社會和人生內容。如何處理好這類情節,在中外很多優秀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在這裡不再贅言。關鍵的一點,是創作者、出版商要消除唯市場化思維,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誠然,一個人的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並不是讀幾本庸俗的書,就一定會變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一個人童年的閱讀水平只局限在校園流行讀物,那他的文學素養、審美水準是很難提高的。
比如,這類校園流行讀物以所謂的「笑果」來俘獲小讀者,但那種耍貧、惡作劇式的搞笑,與真正的幽默不可同日而語。讀這類書長大的孩子,骨子裡恐怕缺少真正的幽默細胞。就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彭懿說的:「不要以為孩子笑了,就是幽默了」。
毋庸諱言,這一類校園流行讀物,因迎合學生的「娛樂化」而大受歡迎,甚至創作者也以其作品「受歡迎、接地氣」而「自得」。然而,正因為其流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才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兒童讀物當然不能培養「傻白甜」,但也不能教唆市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