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夏:朱明正夏日,雲峰帶雨行
「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
簾蠶呈繭樣,林鳥哺雛聲。漸覺雲峰好,徐徐帶雨行。」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 立夏四月節》
公曆的5月初,農曆的4月下旬,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氣,叫做立夏。之所以說它特殊,它是傳統的夏季的開始。此時太陽行經黃經45度,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溫度在20多度以上。這是一個萬物茁壯成長,人體舒適度極佳的時段。
周朝的皇帝會率領百官到郊外迎夏,因為民以食為天,感謝老天賜予風調雨順,人民加緊勞作,在夏天耕耘並收穫最美的豐收。
那麼,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夏天,要叫做夏而不是其它呢?為什麼夏天寫作夏而不是其它呢?難道僅僅只是因為上古的人,在這個時節敞開了肺活量,從肺部呼出了一聲感嘆?
這個答案肯定是肯定的。因為是有了語言才會有文字。那從肺裡迸發出來的歡喜和自在,就是夏啊,但這個音符寫做夏這個字,卻也是頗有講究。
雖然文字經過了漫長的演化,優秀文字甚至已經不是當初的含義,甚至已經不是當初的樣子。但是夏天的夏,卻幾千年的一如既往的存在,從甲骨文一直到現在,外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夏字,是一個象形字,是指在勞作中的人。上面是一個頁,在古代專門指人的腦袋,中間是一個臼,那是人在搗米或者搗鼓蔬菜,底下是個反文,那是人在直立行走。這是一個成年人在夏天裡勞動,充滿了生命和活力。所以「夏」,既指的是季節,早麥已經成熟,同時也是指生活在這裡的成年的人。
於是大禹的兒子建立王朝時,就用了夏,願我的國家永遠處在這樣繁茂的狀態,萬物旺盛,人民勤勞。然後後來的中國人,都自稱華夏。但是按字面理解,也讓人快樂啊,那永遠旺盛的夏天。
立夏之夏,當然美在夏字,那是人和自然最和諧繁榮的相處,自然有生長有茁壯有結果,而人類有辛勞,有快樂有收穫。
目前最早存下來的二十四節氣詩,有唐朝元稹的《立夏四月節》,當我們一個一個解開裡面的典故,卻發現寫的也是今天呀。
」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千萬不要把這個當做了天書。仲呂指的是十二音律的第六律,對應的是農曆的四月。但農曆的4月往往有春夏兩個節氣,因為春末的穀雨,因為夏初的立夏。
而朱明,就是立夏下這一天或者夏季。朱明是指的太陽,這個時候的太陽,又大又亮,萬物生長靠太陽,所以,立夏又叫做朱明節,是個太陽的節日呀。
所以知道這兩個典故,這10個字並非天書,也就是說4月,是春和夏的交替,聽得見音樂,開啟了夏天的序幕。
「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立夏到來了,你可以看見蚯蚓,從土裡鑽出來,那是夏天的雷雨要到了。而沼澤裡,菰草開花,那些水生的植物都可以食用了。還有一種瓜果叫做王瓜,在唐朝應該是一種常見農家藤蔓瓜果。只是我們現在有黃瓜,苦瓜,吃不上它了。
「簾蠶成繭樣,林鳥哺雛聲。」在城市裡的人是不知道綾羅綢緞是從何而來的,但是在廣大的農村,立夏正是蠶結繭,進行繅絲紡織的緊張忙碌日子。正是此時林花有果,早梅成熟,食物充沛,也是許多小鳥繁殖的旺季。
」漸覺雲峰好,徐徐帶雨行。「雖然穀雨的雨水也非常的充沛,但是立夏之後,江南的大部分地區會進入雨季,我們會進入煙雨迷離的江南。高溫高溼,催發著萬物,那天上的雲朵,有如流動的山巒,經常的會灑下雨水,這是自然巨大的噴水車啊!
唐朝的十二節氣詩,帶著分明的唐朝的物候特點。比如他們大量的食用王瓜和茭白,大面積的養殖桑蠶。當代的農村作物,肯定較唐朝有所變化。但是從自然的角度來講,蛙聲鳴,蚯蚓出,菰草茂盛,仍舊是重要的節氣特徵。
總之這是一個蔬菜成長繁茂,瓜果開始成熟,天地滋潤,人心舒暢的好日子,就憑著不用天天穿著笨拙的厚衣棉襖,不用擔心春寒感冒,可以自在的戶外行走,哪怕辛苦一點,許多人寧可不過冬天,也願意過夏天。
夏天如此旺盛而充沛,仿佛人的盛年,是可以敞開胸肺的呼吸,從肺裡發出最舒適的聲音,那聲音就是,夏!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