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預激症候群的發現史

2021-02-22 HerzUndBlut

    最近在幫一位老師寫文章,涉及到了預激症候群與束支阻滯心電圖相關內容,在查文獻時看到一篇綜述對預激症候群的History有一個比較詳細的闡述,所以就想寫這樣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分享

預激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旁路的存在導致心室提前激動,可在100多年前,我們所熟知的心臟傳導系統還沒有確立,也就沒有旁路這一說法了。那麼在正常房室傳導起關鍵作用的房室束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1883年,名叫Gaskell的學者通過解剖龜的心臟(替代之前所用的蛙心),發現了心房的激動是由心房與心室之間存在的特殊心肌連接傳導至心室的。

Its place is taken by a flat band of tissue which connects the sinus and ventricle, from which on each side the two auricles spring. This band is plainly visible if the heart be turned over by seizing the apex of the ventricle.

隨後,Paladino報導了在心臟房室瓣底部存在大量連接心房與心室的心肌。

1893年,Kent報導了在小鼠心臟存在心房與心室的連接,不僅僅存在於間隔部,而且同時存在於心臟左右側壁。他隨後指出心臟的這種心肌連接有兩種形式:

心房、心室肌在某點的直接延續,如在間隔部位直接連接的心肌。

由初始梭形肌纖維嵌入房室纖維環的間接延申網絡

在同一年,His描述了房室束是作為心房心室唯一橋梁的存在。His通過實驗發現切斷房室束會導致心房和心室不一致的收縮。隨後他推斷Gaskell的觀測是正確的,即心房衝動的確是由心肌組織傳導至心室的。並且他發現在哺乳動物的心臟在發育過程中除了房間隔與室間隔交界處以外,其餘心房心室的心肌連接都會消失。

跟隨著以上研究,Tawara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詳細描述了房室束的形態以及其與遠端的浦肯野纖維、近端的房室結的聯繫。

2.預激症候群的發現

然而對於房室傳導的討論並沒有結束,在1913年,Kent指出在人類心臟心房與心室間的心肌連接並非單獨一處,而是多處存在的。他觀察到在右心的邊緣也有心肌連接的存在,並且將其稱為「右側壁連接(right lateral connection)」。

同年,Cohn&Fraser最先描述了兩位陣發性室上速(PSVT),可以由刺激迷走神經終止的病人。兩位病人的心電圖特點都有:短PR、異常QRS波(一位是RBBB波形,另一位是有delta波)。

隨後,Kent為了證實其觀測結果,進行了「右側壁連接」的功能實驗。他觀察到在切除了除右側壁外的所有房室連接結構後,心房收縮仍然可以傳導至心室並且引起心室激動。因此他認為激動只能由心臟右側壁的連接傳導。並且他還認為在房室環內仍存在神經肌肉組織連接著心房與心室。基於他的發現,Kent推斷在哺乳動物心臟內存在著多處特化的心肌連接。

1914年,Mines推斷,基於多處心肌連接的存在而產生的環形節律是PSVT的基礎。(如圖)

之後,Kent所描述的多處房室連接(so called "Kent bundles")開始被爭議所包圍。在1925年,Lewis以及隨後的一些其他研究者並不能驗證Kent所描述的右側壁內的特殊神經肌肉連接。

1930年,Wolff\Parkinson\White三人報導了體表心電圖呈短PR、RBBB圖形並發PSVT。到1932年,Holzman&Scherff將這三人描述的心電圖異常歸因於繞過房室結並提前激動心室的異常房室連接,並且認同Mines的觀點,認為多出房室連接導致的環形節律是心動過速的機制。最終,Wolferth&Wood在因WPW症候群而死亡的病人屍檢中終於發現了證實右側壁連接的證據。

1944年,Ohnell提出了「pre-excitation」一詞,並定義為「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ventricular muscle is activated earlier by the impulse originating in the atrium than would be expected if the impulse reached the ventricle by way of normal conduction system.」

Kent提出的多心肌連接存在被很多學者所否定,他們無法在正常傳導系統外找到心肌連接。也有一些解剖學家能夠證實右側壁的連接,但他們卻無法其他Kent推測存在的連接。

到了1937年,Ivan Mahaim,為了描述一些直接連接房室結尾部與心室肌/His束上部/左右束支的纖維,運用了「para-specific conduction」(旁路傳導)一詞。他認為,如果要接受Kent束傳導,就應該把它當作一種額外的傳導形式,即旁路傳導。他所描述的這些纖維被稱作「Mahaim fibers」。由於爭議,再加上缺乏證據,Kent最初所描述的連接最後被稱為「Kent bundle」。

同年,James也詳細描述了一種獨特的傳導路徑,獨立於包含了房間束與結間束的房室心肌。這些纖維在房室結的上緣繞過房室結的上部與中部,直接與房室結的下1/3或His束連接。他認為通過這些纖維的傳導的心電圖,儘管QRS不增寬,可以產生短PR間期,。這些纖維最後被稱為「James fibers」。

為了避免大量描述預激症候群而導致的混亂,Anderson等人在1975年提出了一套適用於解剖學家以及臨床醫師的術語。其核心就是確立了房室結是房室延擱的主要原因,那麼要產生預激,對於延擱區域要麼發生短路,要麼發生了解剖或生理上的改變。所提出的分類包括:

附加的房室心肌束(Accessory AV Muscle Bundles):在房室結-希氏束-浦肯野纖維系統以外的房室連接。又分為隔側與壁側。右側壁連接導致的預激稱為B型預激;左側壁導致的稱為A型預激。

附加的結室心肌束(Accessory Nodoventricular Muscle Bundles):直接連接房室結與心室肌,造成短路。

心房-束支旁路束(Atrio-Fascicular Bypass Tract):額外的植入束支的旁路,導致短PR,正常QRS的預激變種。

結間旁路束(Intra-nodal Bypass Tract):被認為是在解剖上很小,也可能沒有功能,所以不會影響房室延擱。

束支-心室旁路(Fascicular-Ventricular Accessory Connections):連接束支與心室肌,並且快於正常傳導路徑

以上就是發現預激症候群的概述,可以見到,解剖學家以及醫師們不斷的發現、推測、證明,從解剖上的傳導束,到與心電圖的表現相結合,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最終描繪出了預激症候群的產生機制。


Reference:

1.Atul Bhatia et al. Preexcitation Syndromes. 2015

2.Gaskell WH. On the Innervation of the Heart,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eart of the Tortoise. 1883

3.Tawara S. Das Reizleitungssystem des saugetierherzen. 1906

4.《系統解剖學》第九版

相關焦點

  • 預激症候群
    隨著解剖學的發展,以過大量臨床和電生理及解剖學研究證明,預激症候群心電圖的產生基礎是在心臟傳導系統中以及傳導系統以外有副束存在。典型預激症候群一、典型預激症候群(W-P-W症候群)典型預激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一種,男性多於女性。
  • 患有預激/預激症候群怎麼辦
    患有預激/預激症候群怎麼辦?你是否也遇到過體檢時醫生告知你心電圖異常,查有「預激或預激症候群」,導致體檢不能通過,從而影響你的考試、升學、參軍、入職呢?你是否偶感心悸胸悶,心跳突然加快,突發突止,來無影去無蹤,讓你倍感身心疲憊?這應該是患了「預激/預激症候群」了。什麼是 預激症候群?
  • 預激症候群處理要點,一文掌握
    預激症候群是指起源於心房的激動經旁路提早激動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的症候群,體表心電圖以短PR間期和∆波為特徵性表現,極易被誤診為心肌梗死
  • 3分鐘讀懂,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模式
    預激症候群是指起源於心房的激動經旁路提早激活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的症候群,體表心電圖以短PR間期和δ波為特徵性表現,極易被誤診為心肌梗死、束支阻滯和心室肥大或掩蓋上述疾病的心電圖特徵。為此,本文對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進行了匯總,以饗讀者。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預激症候群聽起來很陌生,卻時刻關係著心臟的健康,切莫掉以輕心
    導語:預激症候群在西方國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第二位的常見原因,而在中國是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第一位的原因,佔70%以上。家族性預激症候群較為罕見,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預激症候群被認為具有猝死的危險。預激症候群被描述為「健康青年人右束支阻滯伴有異常的短PR間期和陣發性心動過速」,不同年齡、人群及性別的群體患病原因略有差異。
  • 呂梁市人民醫院多學科合作成功救治一名28歲預激症候群誘發猝死的...
    綜合患者年齡及既往心律失常(預激症候群)病史,考慮為預激症候群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大,同時不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可能。11月30日行冠狀動脈造影提示未見明顯狹窄病變。對比術前多份心電圖,考慮存在多旁道,為高危的預激症候群患者,仍有再次復發室顫及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 多旁道預激症候群心電圖特徵
    1964年,Matter等報導了1例心電圖呈現A型與B型預激交替出現的特徵,並首次提出預激症候群「多旁道共存」的概念。圖2  同一患者動態心電圖發現:A、B 型預激交替: A 型預激向A、B 型預激1 ∶1交替過渡; A、B 型預激1 ∶1交替過渡為A 型預激,A、B 型預激1 ∶1交替過渡為B 型預激。
  • 一文總結: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特點和診治
    有調查顯示,每年每100 000人中有4例新診斷的預激症候群病例。預激症候群在年輕人中更常見。隨著年齡增長,部分患者房室溝可能出現心肌纖維化而阻斷房室旁道。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特點包括:短PR間期、δ波及其導致的QRS波增寬、陣發性心動過速(圖10.1)。嚴格意義上,如果患者未發作心動過速,僅能診斷心室預激,不能診斷預激症候群。
  • 雙手過膝,手指細長——「天才病」——馬凡症候群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新聞:原本有望參加選秀進入NBA的新秀伊賽亞-奧斯汀被診斷出馬凡氏症候群,再也無法參與激烈比賽,籃球生涯徹底終結。那麼什麼是馬凡症候群呢?為什麼馬凡症候群奪去了他的籃球生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天才病」——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又稱為馬方症候群,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該病同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顎等。
  • 科學網—發現天使症候群致病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天使症候群的一種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天使症候群,也稱安格曼症候群,患者臉上常有笑容,缺乏語言能力、過動,且智能低下。已有研究證明,UBE3A母源等位基因的缺失會導致神經發育性疾病天使症候群。而且,PP2A的活性在天使症候群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上調,但並未發現PP2A的各個亞基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變化。
  • 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臨床表現有哪些?一般如何進行治療?
    導語: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是一種比較不常見的疾病,一般多發生在兒童的身上。此病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對各個器官的危害非常嚴重。注意了解相關知識,若是小孩出現了下面的一些表現,需要及時地去醫院診斷,儘早發現,儘早治療。
  • 母子同患罕見天才病 馬凡氏症候群無法根治
    世界上有很多的罕見病,馬凡氏症候群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你了解馬凡氏症候群嗎?  母子同患天才病  今年35歲的高唐人張恆芝與10歲的兒子牛牛(化名)同時被診斷出「天才病」———馬凡氏症候群。這種相對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已經導致張恆芝體內的主動脈瘤有六七釐米大,如果不及時手術,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 研究發現脆性X症候群致病方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同湖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脆性X症候群關鍵致病基因的致病方式。
  • Klinefelter 症候群一例
    發現第二性徵發育異常11年,血糖升高5年。患者足月順產,出生時體重2.7 kg,出生後按男孩養育,母乳餵養,自幼身高增長速度快於同齡人,成績中等。 至青春發育期出現雙側乳房發育,未出現聲音變粗,無喉結突出,無腋毛生長,僅少量陰毛生長,偶有晨勃,於5年前在外院檢查染色體發現為47,XXY,診斷為克氏症候群。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一種不容忽視的血液病,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
    01你知道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嗎?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需要重視1、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簡介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發病可能性不受年齡限制,但老年人發病率較高,是一種極具危害的血液病,有向急性白血病進展的可能性。
  • 喝酒也「傷心」:警惕假日心臟症候群
    有個名詞叫做假日心臟症候群,主要描述假日期間急診室裡心臟病患者突然增多的現象,在這些患者中,飲酒誘發房顫發作的患者約佔35%~62%。 病例回放 某老者,男,66歲。因飲白酒半斤後,感頭昏、言語錯亂,並突發心悸,來急診就診。訴平素健康,有三十餘年飲酒史,但無心臟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