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激症候群

2021-02-22 心電網絡之家

預激症候群

早在1893年,Kent報告房室間除正常房室結希氏束系統外,還另有一股肌束相連,後稱之為Kent束。1930年wolff、parkinson、whife三人報導了一種PR間期縮短,有預激波伴QRS波群時間延長、以及有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改變,稱之為w-p-w症候群。1952年Lown、Ganong、Levine三人報導了一種PR間期縮短,QRS波群正常,無預激波,也多有心動過速發作史的心電圖,稱L-G-L症候群。隨著解剖學的發展,以過大量臨床和電生理及解剖學研究證明,預激症候群心電圖的產生基礎是在心臟傳導系統中以及傳導系統以外有副束存在。

典型預激症候群

一、典型預激症候群(W-P-W症候群)

典型預激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一種,男性多於女性。

㈠典型預激症候群心電圖表現為:

1、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2、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3、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㈡典型預激症候群分為三型,分別稱為A型、B型和C型。

1、A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型或Rs型(V1-6導聯QRS波群以R波為主);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2、B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S型或QS型(V1-3導聯QRS波群以S波為主,V4-6導聯QRS波群以R波為主);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3、C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限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型或Rs型,V4-V6導聯呈Qr型;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第二節:非典型預激症候群

1、 馬海姆纖維症候群(Mahain型)心電圖表現:

⑴PR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0.12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2、 詹姆氏束症候群(James型)心電圖表現: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形態正常,無起始部粗鈍(Δ波);
臨床意義:

單純預激症候群患者,多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也可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中,有些是先天性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等。大多數患者除心動過速反覆發作外,無其它自覺症狀,預後良好。如預激症候群伴發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房顫時,特別是伴發房顫患者時,可導致房顫患者的心室率極快,常超過180bpm,這時就要考慮旁道傳導的可性,應加倍重視,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由于洋地黃類藥物能縮短旁路的不應期,加速旁道的傳導,使得使用洋地黃藥物後,心室率更快,甚至誘發心室顫動導致死亡,故應禁用洋地黃類藥物。

參考文獻:
1.盧喜烈主編. 心電學技術規範化培訓綱要[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12.
2.卞士平,鄭宏超,胡偉國,繆培智主編. 臨床心電圖診斷圖譜 新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11.
3.唐文軍主編. 心電圖精要與圖解[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01.

4.倪志宏.預激綜合症[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第16期).

文章來源網絡

~~~~~~~~~~~~~~~~~~~~~~~~~~~~~~~~~~~~~~~~~~~~~~~~~~~~~~~~~~~~~~~~~~~~~

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您的需求,是我們最大的追求。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本站所提供內容均來自網友及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如有任何建議請加小編微信:zhongguoxindian)



相關焦點

  • 患有預激/預激症候群怎麼辦
    患有預激/預激症候群怎麼辦?你是否也遇到過體檢時醫生告知你心電圖異常,查有「預激或預激症候群」,導致體檢不能通過,從而影響你的考試、升學、參軍、入職呢?你是否偶感心悸胸悶,心跳突然加快,突發突止,來無影去無蹤,讓你倍感身心疲憊?這應該是患了「預激/預激症候群」了。什麼是 預激症候群?
  • 【雜談】預激症候群的發現史
    最近在幫一位老師寫文章,涉及到了預激症候群與束支阻滯心電圖相關內容,在查文獻時看到一篇綜述對預激症候群的History有一個比較詳細的闡述,所以就想寫這樣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分享預激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旁路的存在導致心室提前激動,可在100多年前,我們所熟知的心臟傳導系統還沒有確立,也就沒有旁路這一說法了。那麼在正常房室傳導起關鍵作用的房室束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 3分鐘讀懂,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模式
    預激症候群是指起源於心房的激動經旁路提早激活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的症候群,體表心電圖以短PR間期和δ波為特徵性表現,極易被誤診為心肌梗死、束支阻滯和心室肥大或掩蓋上述疾病的心電圖特徵。為此,本文對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進行了匯總,以饗讀者。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預激症候群處理要點,一文掌握
    預激症候群是指起源於心房的激動經旁路提早激動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起的症候群,體表心電圖以短PR間期和∆波為特徵性表現,極易被誤診為心肌梗死
  • 預激症候群聽起來很陌生,卻時刻關係著心臟的健康,切莫掉以輕心
    導語:預激症候群在西方國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第二位的常見原因,而在中國是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第一位的原因,佔70%以上。家族性預激症候群較為罕見,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預激症候群被認為具有猝死的危險。預激症候群被描述為「健康青年人右束支阻滯伴有異常的短PR間期和陣發性心動過速」,不同年齡、人群及性別的群體患病原因略有差異。
  • 呂梁市人民醫院多學科合作成功救治一名28歲預激症候群誘發猝死的...
    綜合患者年齡及既往心律失常(預激症候群)病史,考慮為預激症候群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大,同時不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可能。11月30日行冠狀動脈造影提示未見明顯狹窄病變。對比術前多份心電圖,考慮存在多旁道,為高危的預激症候群患者,仍有再次復發室顫及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 多旁道預激症候群心電圖特徵
    1964年,Matter等報導了1例心電圖呈現A型與B型預激交替出現的特徵,並首次提出預激症候群「多旁道共存」的概念。多旁道預激症候群的射頻手術難度更大。     馬長生等研究指出多旁路與單旁路的射頻消融在技術方法上並無原則性區別但對基礎電生理提示雙側旁路者應先消融左側旁路因其消融相對右側容易同側顯性與隱匿性旁路並存時前者常掩蓋後者故不易判斷療效應先阻斷顯性旁路。
  • 一文總結: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特點和診治
    有調查顯示,每年每100 000人中有4例新診斷的預激症候群病例。預激症候群在年輕人中更常見。隨著年齡增長,部分患者房室溝可能出現心肌纖維化而阻斷房室旁道。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特點包括:短PR間期、δ波及其導致的QRS波增寬、陣發性心動過速(圖10.1)。嚴格意義上,如果患者未發作心動過速,僅能診斷心室預激,不能診斷預激症候群。
  • 雙手過膝,手指細長——「天才病」——馬凡症候群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新聞:原本有望參加選秀進入NBA的新秀伊賽亞-奧斯汀被診斷出馬凡氏症候群,再也無法參與激烈比賽,籃球生涯徹底終結。那麼什麼是馬凡症候群呢?為什麼馬凡症候群奪去了他的籃球生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天才病」——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又稱為馬方症候群,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該病同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顎等。
  • 母子同患罕見天才病 馬凡氏症候群無法根治
    世界上有很多的罕見病,馬凡氏症候群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你了解馬凡氏症候群嗎?  母子同患天才病  今年35歲的高唐人張恆芝與10歲的兒子牛牛(化名)同時被診斷出「天才病」———馬凡氏症候群。這種相對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已經導致張恆芝體內的主動脈瘤有六七釐米大,如果不及時手術,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一種不容忽視的血液病,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
    01你知道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嗎?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需要重視1、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簡介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發病可能性不受年齡限制,但老年人發病率較高,是一種極具危害的血液病,有向急性白血病進展的可能性。
  • 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臨床表現有哪些?一般如何進行治療?
    1、什麼是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兒童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英文名稱叫做: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一般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相繼導致同時發生兩個或多個器官,以連鎖順序或累積性功能障礙的形式出現,不能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臨床症候群。此病會導致嚴重感染、敗血症、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嚴重創傷、休克等。
  •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又稱Edwrds症候群(愛德華症候群),是由於基因組多出一條18號染色體所引起。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1/6000,是僅次於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第2大常見三體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由Edwrds在1960年首次報導,95%的18三體症候群胚胎自發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