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激症候群
早在1893年,Kent報告房室間除正常房室結希氏束系統外,還另有一股肌束相連,後稱之為Kent束。1930年wolff、parkinson、whife三人報導了一種PR間期縮短,有預激波伴QRS波群時間延長、以及有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改變,稱之為w-p-w症候群。1952年Lown、Ganong、Levine三人報導了一種PR間期縮短,QRS波群正常,無預激波,也多有心動過速發作史的心電圖,稱L-G-L症候群。隨著解剖學的發展,以過大量臨床和電生理及解剖學研究證明,預激症候群心電圖的產生基礎是在心臟傳導系統中以及傳導系統以外有副束存在。
典型預激症候群
一、典型預激症候群(W-P-W症候群)
典型預激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一種,男性多於女性。
㈠典型預激症候群心電圖表現為:
1、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2、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3、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㈡典型預激症候群分為三型,分別稱為A型、B型和C型。
1、A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型或Rs型(V1-6導聯QRS波群以R波為主);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2、B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S型或QS型(V1-3導聯QRS波群以S波為主,V4-6導聯QRS波群以R波為主);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3、C型預激症候群
⑴竇性P波,PR間期<限120ms,PJ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導聯呈R型或Rs型,V4-V6導聯呈Qr型;
⑷繼發性ST-T改變。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現;
第二節:非典型預激症候群
1、 馬海姆纖維症候群(Mahain型)心電圖表現:
⑴PR間期正常;
⑵QRS波群時限≥0.12s,其起始部粗鈍(Δ波);
2、 詹姆氏束症候群(James型)心電圖表現:
⑴竇性P波,PR間期<120ms;
⑵QRS波群時限<120ms,形態正常,無起始部粗鈍(Δ波);
臨床意義:
單純預激症候群患者,多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也可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中,有些是先天性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炎等。大多數患者除心動過速反覆發作外,無其它自覺症狀,預後良好。如預激症候群伴發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房顫時,特別是伴發房顫患者時,可導致房顫患者的心室率極快,常超過180bpm,這時就要考慮旁道傳導的可性,應加倍重視,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由于洋地黃類藥物能縮短旁路的不應期,加速旁道的傳導,使得使用洋地黃藥物後,心室率更快,甚至誘發心室顫動導致死亡,故應禁用洋地黃類藥物。
參考文獻:
1.盧喜烈主編. 心電學技術規範化培訓綱要[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12.
2.卞士平,鄭宏超,胡偉國,繆培智主編. 臨床心電圖診斷圖譜 新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11.
3.唐文軍主編. 心電圖精要與圖解[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01.
4.倪志宏.預激綜合症[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第16期).
文章來源網絡
~~~~~~~~~~~~~~~~~~~~~~~~~~~~~~~~~~~~~~~~~~~~~~~~~~~~~~~~~~~~~~~~~~~~~
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您的需求,是我們最大的追求。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本站所提供內容均來自網友及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如有任何建議請加小編微信:zhongguoxin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