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這幾天覺得特別委屈,原因是孩子學期末,班級組織開家長會,恰好那天同事有個很重要的業務要談,媳婦那天也沒得空,這不只好讓一個玩得挺好的朋友代開家長會。同事覺得:「這不都一樣嗎?我們這忙著昏天黑地,我這朋友也靠譜,開完家長會回來傳達下內容可不就好了。」
可閨女不幹了,回到家生了好幾天的悶氣,說「你根本不是個合格的家長」,同事可委屈了,「我不敢說我多優秀,但我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嗎?我這算不合格,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
人民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將家長分為五大層次,我開玩笑地說,「你女兒說得沒錯,你這樣的行為還真就在最底層。」
幾乎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肯為子女花錢,勒緊褲腰帶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擠坐公交車給孩子報暑期夏令營,幾乎是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都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相反,有的父母甚至覺得自己賺不到錢,無法滿足孩子想要的物質需求,感到對不起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說「我這麼忙都是為了孩子,都是為了給你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我不工作的話,就養不了你們。」搞得父母沒有孩子,他們就不拼命工作一樣。試想,一個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的家財萬貫的爸爸,和一個每天都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的爸爸,哪個孩子幸福指數會更高呢?更何況,有些家長不肯花時間給孩子,也不見得是把這些時間來創造財富。
我們經常看見許多父母跟風「逼」著孩子學這學那,金錢、時間都用盡了,看似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許多,卻從來沒有替孩子想過,孩子是否真的願意學這些嗎?讓這麼小的孩子一口氣學那麼多,能成功嗎?孩子學習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父母有真的思考過嗎?父母到底把孩子當作學習的機器還是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呢?
有人說,「遇見孩子,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感同身受,有的家長不僅僅只是口頭教育,而是身體力行地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實踐所謂的教育方法和經驗,知行合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完善自己。
這是最高層次,在前四層的基礎上,這類父母願意把人生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他們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還只是個孩子,要求不能太高」,同時又持有「他雖然是個孩子,但同樣需要尊重」的理念。當遇到挫折時,告訴孩子「不要害怕,要勇於嘗試」,如果孩子不願意,也告訴孩子「做不到也沒關係,不過媽媽可以陪你試一試。」而不是上來就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再哭就不要你了。」
問問自己,這五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本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