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開學第一課》中,看到這麼一段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這句話其實於我而言,感觸特別深刻,記得曾經很早就認識的一位阿姨,雖然已經她已經是媽媽,但是,在我看來,她過得比單身還瀟灑。
早晨上班之前,悠哉的吃飯化妝,晚上下班之後,不是聚會就是約朋友喝咖啡。沒有安排之後就是追劇放鬆。
清閒的完全不像我認識裡媽媽的狀態,因為那個時候,每每看到自己的媽媽都是在忙碌中,或者在忙碌的路上。
阿姨的狀態,與我印象中媽媽的狀態,那真是天差地別。因為我們三姐弟都是媽媽一手帶大的。而她只有一個孩子,卻完全扔給了婆婆,只是一個月回去看一次。
那時候,我心裡就想,等我長大成家,做了媽媽,我也把孩子扔給婆婆,自己做自己想做的,然後孩子就輕鬆地長大了。我也沒有費心,簡直太划算了。
可是後來聽人說,哪位阿姨之後特別後悔當初只顧自己輕鬆,沒有盡到媽媽的責任,孩子高中了,她想陪伴的時候,孩子說:
「你不是很忙嗎,你去忙吧,我有奶奶就夠了…」
阿姨特別後悔,她說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她寧願自己沒有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個家庭主婦。
這個事對我的觸動特別大,在我有了大寶的時候,我正在全力備考跨專業的研究生,孩子來得出其不意,因為曾有醫生說我的身體需要調理,不然不容易懷孕。
所以我以為自己可以悠哉地考研究生,讀研究生。等到我忙完手頭的事情,就可以調理身體備孕了。
結果大寶的到來確實讓我措手不及,一邊是腹中的孩子,一邊是頗優的專業成績。我知道,能自學考出全學院前十名的成績。我付出了多少?
每天上班之餘,別人在逛街追劇,我在看書做筆記,上班空閒中,別人在聊天放鬆,我還在看書。
我拼盡全力,在跨專業考研中拿下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成績,可是,面對腹中胎兒,我又不忍心遠離。
我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要麼生下孩子,便撇下孩子去讀研,要麼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學業。
權衡再三,我覺得我想做的事,任何時候我都可以做,而放下了孩子,或許就是我一生的夢魘,那樣的我或許一輩子也沒法給自己交代。而且魚和熊掌從來都是不可兼得。我不能太貪心。
之後,放棄醫院的工作,放棄讀研,放棄創業的成果,做了一個全職媽媽,其實,有不少人都覺得,我這是一種沒有出息,沒有追求的表現,可對我而言,這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
記得《人民日報》曾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
1、捨得給孩子花錢。
2、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3、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4、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5、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我覺得非常合我心意,雖然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但我一直在儘自己的努力,儘可能地去思索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什麼?
更加明白,教育孩子是作為媽媽的我一生的事業,或許放棄事業和學習我會遺憾,但是我不會後悔,因為我會彌補,也可以彌補。現在的我,已經通過自學,學習了很多自己想學的內容,更是利用看孩子之餘看書碼字。
在我心裡,只要我想做的事情,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做。而如果我忽略了教育孩子,等到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後悔,必勝無法彌補的那種後悔。
所以,我做了自己認為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並不一定放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也有的媽媽可能會更好的平衡工作和孩子,也會有自己更好的選擇,而我只做了我認為合適自己的選擇。
只要某一天回首,我們評價自己作為父母的這一程,認為自己為孩子盡力了,問心無愧就好,但是,二選一的時候,終究要選擇一個放棄一個,不要用自己二選一的行為,來要求雙贏的效果就好。
人生終究無法兩全,但或許有折中的平衡。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點兒媽媽,左手育娃,右手執筆。努力的不斷給自己修修剪剪。用新型思維模式成長自己,引導孩子。做一個擁有全科教育思維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