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汙染問題嚴峻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2020-12-25 新思界網

我國海洋汙染問題嚴峻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愛護海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明確定義,海洋汙染,指的是因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將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其他各種海洋活動、損害海水使用質量和損壞環境的有害影響。現階段,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負面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

海洋環境監測,是由國家海洋局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涉及到的內容包括了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汙口監測、汙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工作。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與之對應的海洋環境汙染狀況也日益嚴重,主要是由於生活廢水、工業廢水以及綜合廢水的排放。根據環保部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生活廢水直排海排放量達到12.6億噸,同比增長50.7%;同年,我國綜合廢水直排海排放量達到41.7億噸,同比增長5.4%;而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5.9億噸,較上一年減少了12.9億噸,同比下滑了33.3%。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各種廢水直排海排放量仍然龐大,海洋問題嚴峻,因此國家對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也是極為重視。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海洋環境監測行業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現階段,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高度重視,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專業、行業監測站將近達到5000餘個,其中海洋監測站數量佔比相對較小。而國家海洋局在《「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規劃布局方案》及《「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實施方案》中做出規劃,要加快完善我國海洋(中心)站布局,實現對近岸管轄海域海島觀測監測全覆蓋,到2020年,國內中心站總數將達到29個,海洋站總數將達到110個。

新思界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著嚴峻的海洋汙染問題。而海洋環境監測是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的一項檢測活動,近年來在光學、電學、機械學、材料學發展的帶動下,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不斷更新完善,目前已經初顯成果。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網將建設得更加全面,監測技術及設備也將更為先進。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報告(2021-2027年)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報告(2021-2027年)》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海洋環境監測相關協會的基礎信息以及海洋環境監測科研單位等提供的大量資料,對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環境、海洋環境監測產業鏈、海洋環境監測市場規模、
  • 行業資訊|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二〇一七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  19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7
  •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  第一節 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現狀調研    一、海洋環境監測行業品牌發展現狀調研    二、海洋環境監測行業需求市場現狀調研    三、海洋環境監測市場需求層次分析    四、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市場走向分析  第二節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產品技術分析    一、2019年海洋環境監測產品技術變化特點
  • 中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認為,未來環境質量監測將分四條主線:一是空氣品質監測將向更廣泛區域監測發展,汙染源監測將向燃煤鍋爐、超低排放監測發展,VOC監測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在政策推動下潛在需求將爆發;二是「水十條」將推動水質監測細分領域發展;三是在國家大力推動第三方運營維護服務的背景下,環境監測設備廠商正在由單純的設備提供者向環境監測系統及運營維護轉型
  • 《中國海洋保護行業報告》:我國已建立271個海洋保護區
    10月11日,我國海洋保護領域首份《中國海洋保護行業報告》(2020)在上海發布。報告分析了我國海洋保護工作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和各個利益攸關方的能力建設現狀,結合政策與時事的梳理對行業當下的機遇和挑戰做出了判斷,進而為行業未來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環境工程
    摘 要: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並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採取何種防災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
  •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大海帶給我們的禮物不太好消受,但也是轉機。」澎湖合橫小學校長葉萬全說,海漂垃圾給了學校發展海洋環境特色教育的靈感,冬季海邊漂來浮球、魚標、布娃娃等垃圾,老師拿來當教材,融入藝文、社會、科學等課程,教學生從小養成環保習慣,學校還因此獲評「教學卓越獎」。
  • 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成立,「青島造」海洋監測儀器邁向...
    近幾年,海儀所利用幾十年來從事海洋監測儀器研發的基礎,立足多年來在國產海洋監測裝備總體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優勢,刀刃向內,轉型變革,從集成技術和集成裝備的優勢化發展,進一步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方向突破。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突破再到成果轉化,海儀所打通了產業發展的全鏈條。
  • 海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對策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擁有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 管轄總面積約300萬km2的海域。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 許多的沿海新區海洋經濟迅速發展。但是, 海洋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的同時, 隨之產生的海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
  • 《中國海洋保護行業報告》(2020)在滬發布
    報告分析了我國海洋保護工作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和各個利益攸關方的能力建設現狀,結合政策與時事的梳理對行業當下的機遇和挑戰做出了判斷,進而為行業未來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報告指出,漁業(含捕撈和養殖)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是現階段我國海洋保護領域主要聚焦的兩大熱點方向。漁業產能過剩是導致海洋生物資源衰退和棲息地喪失的重大誘因之一,而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整體則面臨水體汙染、塑料汙染、生物入侵、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等諸多嚴峻問題。我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已在重要海域開展了大量的監測、科研及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
  • 中標國家海洋監測中心!曙光先進計算支撐海洋預警
    我國擁有遼闊的海域以及豐富的海洋資源,而近岸海域汙染、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不佳等海洋問題卻一直存在。對於此,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突發事件的研究工作。 做好海洋生態災害預警監測與應急處置工作,將最大程度地減輕海洋生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同時,對相關行業預測業務的準確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2020年版中國海洋漁業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
    **年**月**日我國再次公布國務院就上海、廣東、海南3省市海洋功能區劃的批覆。至此,覆蓋我國全部11個沿海省(區、市)的地方海洋功能區劃已悉數出臺。在各類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實施下,坐擁1.8萬公里海岸線的沿海11個省(區、市)的海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相關漁業開發等行業構成利好。
  • 2020-2026年中國海洋工程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提高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南海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並首次將南海權益列為中國核心利益。據悉中石油已獲批准在南海12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進行勘探,中海油也已獲準在南海7萬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勘探開發,中石化則主要開發東海油氣資源。截至**陸上石油的發展與開採難度越來越大,為了我國的能源安全以及拓展我國新的能源儲備,向海洋發展,勘探新的油氣田已成為國家戰略。
  • 海洋環境汙染生態公益訴訟分段審理探析
    【關鍵詞】: 公益訴訟 審理模式 分段審理  海洋環境是生物資源產生和依存之本,海洋環境的破壞,直接危及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及其產品的根本,直接損害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海洋汙染事故頻發,已成為威脅我國海洋生態安全的重要原因。海洋生態損害的日趨嚴重,使得如何救濟這類損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海洋酸化已成為威脅人類發展的第三大環境問題
    會議期間,就海洋酸化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陳立奇和美國德拉瓦大學教授蔡衛君。  自從2003年國際上首次提出海洋酸化的科學問題以來,海洋酸化成為當今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前沿領域的重要內容,是繼全球變暖和海洋汙染後嚴重影響和威脅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大環境問題。
  • 題:蔚藍色的關注——我國海洋經濟致力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題:蔚藍色的關注 ——我國海洋經濟致力高質量發展綜述新華社記者王立彬從環渤海到長三角、泛珠三角,涉海區域經濟蓬勃發展,中國特色自貿港成為關注焦點……在世界海洋日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管轄海域一類水質面積比例同比略有上升,劣四類海域面積同比略有減少,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表示,我國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海洋生態安全為核心,構建覆蓋近岸、近海、極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 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的PEST分析
    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向環保產業的延伸,環境監測行業成最佳入口。  2015年8月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著力從三個方面推進「網際網路+生態環境監測」:一是建立統一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二是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制;三是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
  •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追根溯源
    這僅是海洋汙染的冰山一角,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海洋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2018年12月24日),我國約十分之一的海灣受到嚴重汙染,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足40%,約42%的海岸帶區域資源環境超載,近岸局部海域汙染較為嚴重,部分地區紅樹林、珊瑚礁
  • 2020-2026年中國水環境監測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水環境監測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認為,水質監測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經常性的地表及地下水監測、監視性的生產和生活過程監測以及應急性的事故監測。水質監測可以為環境管理提供數據和資料,可以為評價江河和海洋水質狀況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