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汙染問題嚴峻 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愛護海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明確定義,海洋汙染,指的是因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將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其他各種海洋活動、損害海水使用質量和損壞環境的有害影響。現階段,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海洋汙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造成負面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
海洋環境監測,是由國家海洋局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涉及到的內容包括了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汙口監測、汙染現狀與趨勢性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主要海洋功能區監測以及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等多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海域使用管理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工作。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與之對應的海洋環境汙染狀況也日益嚴重,主要是由於生活廢水、工業廢水以及綜合廢水的排放。根據環保部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生活廢水直排海排放量達到12.6億噸,同比增長50.7%;同年,我國綜合廢水直排海排放量達到41.7億噸,同比增長5.4%;而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5.9億噸,較上一年減少了12.9億噸,同比下滑了33.3%。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各種廢水直排海排放量仍然龐大,海洋問題嚴峻,因此國家對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也是極為重視。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海洋環境監測行業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現階段,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高度重視,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專業、行業監測站將近達到5000餘個,其中海洋監測站數量佔比相對較小。而國家海洋局在《「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規劃布局方案》及《「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實施方案》中做出規劃,要加快完善我國海洋(中心)站布局,實現對近岸管轄海域海島觀測監測全覆蓋,到2020年,國內中心站總數將達到29個,海洋站總數將達到110個。
新思界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著嚴峻的海洋汙染問題。而海洋環境監測是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的一項檢測活動,近年來在光學、電學、機械學、材料學發展的帶動下,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不斷更新完善,目前已經初顯成果。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網將建設得更加全面,監測技術及設備也將更為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