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成立,「青島造」海洋監測儀器邁向...

2020-12-23 齊魯網

建「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推進海洋監測儀器研發,成立產業化公司推動「原創」核心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青島造」海洋監測儀器邁向「高精尖」

11月20日上午,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做了一件大事: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推動海洋監測儀器尤其是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研發和應用。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展廳內景。

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海儀所還有別的大動作:11月24日,與山東山科創新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將共同成立兩家產業化公司,推動海洋監測設備的國產化。

近幾年,海儀所利用幾十年來從事海洋監測儀器研發的基礎,立足多年來在國產海洋監測裝備總體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優勢,刀刃向內,轉型變革,從集成技術和集成裝備的優勢化發展,進一步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方向突破。

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突破再到成果轉化,海儀所打通了產業發展的全鏈條。面對國內海洋監測儀器行業「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發展現狀,海儀所以「捨我其誰」的歷史定位和現實擔當,大力推進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國產化。

久久為功:

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長期保持「四項冠軍」

與青島其他涉海高校、科研院所較少研發和銷售海洋監測儀器不同,海儀所作為「賣家」的身份顯得獨樹一幟。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一批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院所,近60年來,海儀所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建立了話語權,也極具代表性。藉助於集成技術的不斷積累和擴大優勢,海儀所研發的浮標、臺站、氣象儀等裝備,目前幾乎佔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具體來看,海儀所及孵化企業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長期保持「四項冠軍」:國產海洋監測裝備總體市場佔有率第一;船舶氣象儀國內軍用市場佔有率100%;海洋資料浮標國內市場佔有率90%以上;海洋臺站佔我國海洋臺站觀測網的60%以上。

有成績,也有清醒的認識。一說起海洋監測儀器領域,海儀所所長鄭軼常常用「挑扁擔」來形容:「扁擔上有三個重要位置,支點是集成技術和集成裝備,目前國內的水平不落後於國外,甚至在很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前端是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後端是儀器數據信息的處理,這兩個點因為落後國外太多,以至於扁擔兩端過於下沉,到了挑不動的程度,亟鬚髮力。」

當前,我國海洋基礎傳感與核心儀器領域的核心技術自給率仍然比較低,缺少總體水平超過國外、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同類產品。

「如果前端的核心傳感器和高端儀器不行,那麼扁擔上的支點做得再好,也無法挑起整個海洋監測儀器領域的發展。」鄭軼說,我國每年購買進口儀器不僅花費巨額科研經費,而且在重點領域存在被國外禁運的風險。國內海洋監測儀器行業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的怪圈,實現海洋監測核心傳感器與儀器的自主可控,已經刻不容緩。

戰略轉型:

向國產化替代、關鍵技術突破方向發展

先是亮相「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隨後又在「2020青島創新節」上展出,日前,海儀所推出的系列螢光傳感器,解決了螢光傳感器核心傳感技術「卡脖子」問題,成為其戰略轉型的一個典型案例。

「螢光傳感器是對溶解氧、CO以及pH值快速響應的光學傳感器,在水產養殖、醫療診斷、海洋地球化學和環境監測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海儀所光致發光與螢光傳感檢測團隊負責人姜子可介紹,目前,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螢光傳感器生產廠商幾乎全部為國外企業,國內企業尚無自主研發、批量生產能力。

不僅僅只做系統集成,經多年攻關,海儀所還成功突破傳感膜研製、螢光信號採集系統、信號校準等多項核心技術環節,成為國內唯一掌握螢光傳感器核心傳感技術的機構。姜子可介紹,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海儀所已推出不同參數的近10種螢光傳感器,最高精度的完全可以和國際大牌媲美,目前正在優化硬體,完善整個產品體系。

隨著系列螢光傳感器面世的,其實還有聲學釋放器等系列海洋水聲傳感器、金剛石薄膜電極式海洋鹽度等系列化海洋溫鹽深傳感器、系列化海洋資料浮標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傳感器。近期,海儀所陸續推出的幾款新產品,都在凝練和指示著一個方向,即推動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研發,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突破方向發展。

「按照不同功能分類,海儀所已經完成了近10類海洋核心傳感器的國產化替代。」鄭軼表示,「十四五」期間,預期實現25類以上海洋監測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國產化替代或「卡脖子」技術突破,力爭全部海洋傳感器一半以上實現國產化。

成果轉化:

把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打造成貨架產品

技術實現突破後,接下來重要的一步是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把研發出的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打造成貨架產品,就成為海儀所的下一步目標。

「不過,國內的海洋監測儀器進行成果轉化,一直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鄭軼介紹說,海洋傳感器雖然品類較多,又極其重要,但受制於行業的特殊性,大規模應用的儀器相對較少。除水產養殖等特定領域,使用海洋傳感器一般都是國家行為,很少與老百姓相關。因此,面對技術密集度較高、風險較大的海洋儀器項目,真正願意大量投入經費進行成果轉化的還是相對偏少。

此外,由於長期使用國外的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形成的路徑依賴,因此即使有可替代的國產設備研發出來,也往往缺少被使用的機會。「國產海洋監測儀器確實有不爭氣的情況,一些設備常常指標很好,應用時卻不符合實際。」鄭軼坦言,不過,經過多年發展,很多國產監測儀器已經可以和國外媲美,但卻沒有「使用-反饋-改進」的生態,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在呼籲出臺相關政策和加強項目立項以提高國產監測儀器使用率的同時,海儀所也從自身角度進一步尋求成果轉化的突破。11月20日,海儀所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在這裡,海儀所將建設國際示範學院及海洋監測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高端儀器與傳感器、觀測平臺技術及系統集成技術三大方向,打造海洋監測裝備領域的標杆;打造海洋監測裝備產業特色園區,孵化高新技術成果,形成若干高新技術企業,推動海洋監測裝備產業聚集化發展。

「針對目前已經攻克的『卡脖子』技術,山東山科創新股權投資有限公司已經與我們籤署協議,將針對海儀所在螢光傳感和雷射雷達上的科技突破,共同成立兩家產業化公司,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鄭軼介紹說,接下來,雙方還將針對海儀所在流體機械方面的突破,進一步商談合作,成立另外一家產業化公司。作為一個長期在國家層面承擔海洋監測儀器研發生產的科研院所,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海儀所有責任站出來,以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國產海洋監測儀器的水平,以成果轉化帶動海洋監測儀器行業的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責任編輯:楊凡、卜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2-85757799,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打造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在青成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0日訊 今天上午,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青島膠州上合示範區中央廣場舉行。總投資567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56億元的6個項目籤約落地,作為重點項目之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項目」(以下簡稱「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舉行了籤約儀式。「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籤約成立。「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內景。
  • 2017中國(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開幕
    當日,2017中國(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在山東青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屆展會為期三天,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展出面積3萬餘平方米,共分為海洋科技新成果和新技術、海洋工程裝備和儀器設備、海洋服務和諮詢、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科技五大主題展區,參展單位500餘家。
  • 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開幕
    當日,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在山東青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屆展會為期三天,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集中展示了海洋工程裝備儀器設備、海事技術與裝備、海洋觀測探測監測、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漁業技術與裝備、海水綜合利用等涉海行業發展的多項技術成果和產品。
  • 【微頭條】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6月開園運行,構建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
    中科院院士陳宜瑜、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工程院院士唐啟升、工程院院士袁業立、中科院院士胡敦欣等五位特邀理事獲頒聘書。 據了解,青島市作為副理事長單位,下一步將秉承「開放辦室、廣納資源、流動共享、協同創新」的理念,加大力度支持實驗室建設。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海洋局將高度關注並大力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建設。
  • 青島海洋活力區未來展示中心盛大開放
    今後,藝術展、咖啡品鑑、書友會等活動將成為未來展示中心的常態項目。承接國家戰略,擎領邁向世界大灣區以未來展示中心為介質,對新一代海洋產城模式的認知,勢必要從對青島的全新認知開始。在2018 年,上合峰會宣布「中國政府支持在青島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青島的戰略地位順勢提升。此後的2019 年,國家更是從戰略層面布局了「南深圳北青島」兩塊深化改革的「試驗田」,青島也明確提出要打造長江以北地區我國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
  • 創新為魂,海洋科研瞄準世界一流
    該中心由中科院海洋所牽頭,聯合聲學所、大連化物所、青島生物能源所、煙臺海帶所等共13家單位,以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臺站網絡和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為依託,集聚和共享高端創新資源,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協同創新基地,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 青島建設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資訊—科學網
    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全國人民「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今年,我國首次提出「中國海洋觀」,確定了建設「一帶一路」的方略。這些大政方針的實現依賴海洋科技的引領支撐。
  • 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 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以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為支撐,以功能實驗室、聯合實驗室、開放工作室、海外研究中心等創新單元為依託,匯聚全球海洋優勢力量,開展前沿引領性、戰略性、基礎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力爭打造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
  • 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
    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以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為支撐,以功能實驗室、聯合實驗室、開放工作室、海外研究中心等創新單元為依託,匯聚全球海洋優勢力量,開展前沿引領性、戰略性、基礎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力爭打造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
  • 山東海洋科技走出國門 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成立
    2016學術年會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在青島籤署了「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協議書」,將攜手構建全球分布式協同創新平臺,聚集全球資源,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設立在澳大利亞海洋科技中心霍巴特,擁有澳大利亞40%的海洋學家和60%的南極研究人員。未來,研究中心將會有30多家澳大利亞的科研機構共同參與。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支持青島打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持續放大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效應,聚力增強開放門戶樞紐、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全球創投風投中心。
  • 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天空、陸地、海洋……從不同空間獲得的海洋數據如何交叉融合併實現業務化應用?在海底,除了進行海洋動力觀測,我國科學家還在進行哪些國際前沿的探索?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海洋黑科技亮相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
    昨天,2018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以下簡稱「青島海科展」)在位於藍谷的青島國際博覽中心正式開幕。本次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將持續到14日。在今年的青島海科展上,遙感衛星技術、可燃冰探索、藍光存儲等海洋科技領域最尖端的科研成果齊亮相,向參展觀眾展示我國在海洋探測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 海洋技術科學學院簡介
    科教模塊目前設置海洋技術系。產研模塊包括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等。海洋技術科學學院實行「2+2」、「小班制」與「導師制」學生培養模式,即本科生入學後前2年在學校(科學院)長清校區學習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後2年依託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現有條件在學院青島院區學習專業課程並完成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
  • 海洋學院「心系海洋 逐夢蔚藍」實踐團隊赴青島開展就業實踐活動
    7月22日-7月23日,實踐團隊的8名本碩學生由鍾貽森老師帶領,赴青島開展就業實踐活動。青島地區匯聚了國內一批具有較強優勢的海洋科技力量,這些單位承擔了大量的國家海洋科技重大任務,為我國海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海洋學科發展有不凡的意義。
  • 義合控股附屬華大海洋與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訂立框架協議
    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是由中國海洋大學在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海大醫藥學院的基礎上創辦的海洋藥物協同創新基地(平臺)。研究院重點從事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研究及科技開發主導下的各種技術轉讓、諮詢與服務,致力於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熟化開發和技術轉移轉化,支撐、引領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的科技創新,推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山東明確濟青定位:濟南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山東省「十四五」期間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濟南、青島兩座副省級城市的發展定位被明確。12月5日,山東省委黨報《大眾日報》發布了「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青島市政協委員關注海洋產業發展,助力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張寧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肖玲玲 劉笑笑 王麗平青島是海洋科技創新城市,海洋產業是青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0年10月初,自然資源部進行相關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近日發布的《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為青島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目標。2020年以來,青島加快經略海洋攻勢,聚力打好海洋產業、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對外開放、海洋生態、海洋文化六場硬仗,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 青島: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海洋名城
    結合這一建議,市發展改革委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省委省政府海洋強省建設部署,緊緊圍繞突出創新引領、實現三個更加目標要求,落實一三三五工作思路,聚焦建設國際海洋名城目標定位,編制了《青島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行動方案》,深入謀劃海洋發展,打造國際海洋名城。
  • 海科展秀青島力量 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青島造
    水下探測機器人、無人碼頭、海水淡化系統……9月12日,2017中國(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在位於即墨的青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據悉,本屆海科展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展會從9月12日至14日,共分為海洋科技新成果和新技術、海洋工程裝備和儀器設備、海洋服務和諮詢、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等五大板塊,參展單位500餘家,邀請涉海、用海專業買家8000多家,預計吸引專業觀眾20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