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院依託學校和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優質科研資源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進行建設,實行科教融合的建院模式。學院下設科教模塊、產研模塊、管理模塊三大模塊。科教模塊目前設置海洋技術系。產研模塊包括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等。
海洋技術科學學院實行「2+2」、「小班制」與「導師制」學生培養模式,即本科生入學後前2年在學校(科學院)長清校區學習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後2年依託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現有條件在學院青島院區學習專業課程並完成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以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現有師資力量為基礎,對學生第3和第4學年實行導師制管理,導師負責學生的綜合培養,包括指導學生參與高水平科研課題與工程項目,以及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同時,依託從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選聘的下屬學科團隊負責建設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並以小班制方式開設專業方向課。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始建於1966年,是我國最早從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相關成果轉化;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建設海洋監測科技創新平臺,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承擔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任務。
研究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300餘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人13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科技人員4名,外專千人計劃專家1人,泰山學者海內外特聘專家3名,1人獲國家「政府友誼獎」,3人獲「齊魯友誼獎」,1人獲「山東省友好使者」。擁有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及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0餘名。設有泰山學者崗位、院士工作站、山東省科學院博士後工作站分站。面向國家及山東省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在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與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了大量開創性和基礎性研究工作;在船舶氣象技術、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臺站技術、船舶與港口裝備技術、水聲探測技術、海洋傳感技術、深遠海探測技術、水下焊接技術、海洋浮標技術、海洋遙感遙測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綜合實力達到國內乃至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所建有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儀器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監測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 山東省海洋監測儀器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特種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國家認監委的海洋計量認證,取得了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建所幾十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0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餘項,院、市級科技進步獎100餘項,取得各項專利600餘項。其中,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2009年獲得「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證書,目前我國在位業務化運行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均由海儀所研製、建造並提供技術保障,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所有海區,為我國海洋預報、氣象預報、海洋工程建設提供實時觀測數據;船舶氣象儀系列產品廣泛應用於科學調查船、志願船等各類船舶;研製的自動化臺站觀測系統性能可靠、穩定性高,實現了無人值守連續監測,廣泛應用在沿海海洋環境監測站、海島無人值守自動觀測站及海上平臺等;研製生產的各類海洋調查工具在國內佔主導地位,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勘測調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