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2020-12-14 環保在線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他明確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
 

  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其實,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
 

  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根據國際公約和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只有疏浚物、城市陰溝淤泥、漁業加工廢料、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天然有機物、島上建築物料、船舶平臺等7類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洋,可以說是「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而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垃圾廢物,主要成分有塑膠袋、漂浮木塊、塑料瓶、玻璃瓶、飲料罐和漁網等,主要是來自於陸源,大部分屬於「產生於陸地、輸送到海洋」。
 

  二是計量單位的混淆。廢棄物海洋傾倒的計量單位是立方米,而海洋垃圾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都是按照「個/立方米」的密度單位進行計量。
 

  實際上,根據多年的管理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基本上全部為清潔疏浚物,僅有少量的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和天然有機物。
 

  海洋汙染一直是國際上比較關注的話題,由於我國人口較多,近些年各方面發展較快,垃圾量產生較多,外媒很多矛頭都指向了中國。
 

  雖然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海洋垃圾的法案,但是針對海洋垃圾的汙染防治問題,我國也陸續出臺和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
 

  此外,我國也是較早發布「限塑令」的國家之一,也在不斷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制度。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水十條」「土十條」「河長制」等環境保護政策,沿海部分城市也開展了「灣長制」試點工作。這些政策措施對削減陸源固體廢棄物汙染、控制塑料垃圾入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下來,我國也將繼續深入開展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汙染綜合防控示範。
 

  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環境例行監測範圍;系統調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國際進程也是我國日後工作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可能隨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體,生態環境部:塑料垃圾已佔到海洋垃圾...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微塑料存在著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風險。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介紹,2019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海洋表層水體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塑料垃圾佔海洋垃圾80%左右。
  • 聯合國發布《海洋垃圾立法》報告:海洋垃圾汙染已對沿海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威脅
    2016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線發表題為《海洋垃圾立法:政策制定者的工具包》的報告指出,當前,海洋垃圾造成的汙染已經嚴重危害到海洋的生態系統健康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般性定義,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沿海岸環境內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是經過加工的固體廢棄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流動性等特點,主要可分為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海底垃圾三大類。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被選取的57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情況不容樂觀,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1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358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4千克;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6076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103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
  • 海洋垃圾
    環保專家大膽地提出,將垃圾送進海底,特別是放射性廢棄物能夠隨著板塊的俯衝而消融在地球內部,從而更好地解決垃圾帶來的危害。2、根據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所提供的報告,僅在1968年一年當中,美國就向海底傾倒了大約4800萬噸的廢物。美國國防部也曾把53000噸武器裝備沉入了海底,但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21世紀經濟報導 師琰 倫敦報導導讀由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而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追根溯源
    客鳥尾海岸石筍景區石筍沖天,怪石崢嶸,極具觀賞性,也是研究海蝕地貌、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教育的旅遊勝地。、濱海溼地等生態系統破壞退化問題較為嚴重,海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災害頻發,垃圾、富營養化和溢油汙染是海洋汙染的主要形式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性主要表現為近岸垃圾未得到有效處理、富營養化生態災害(包括赤潮、綠潮等現象)頻發、溢油與危化品洩漏等環境風險持續加大等。
  •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為了應對旅客暴增帶來的生態傷害,一群返鄉創業打拼的小琉球年輕人開始在各店家推廣環保餐具、重複性使用吸管以及永續海鮮食材等理念,力求給海龜良好的生態環境,最新的創意是這個「海灘貨幣」計劃。  「你撿垃圾我給優惠,期盼給海龜乾淨的家!」活動發起人是專門推廣海洋保護的「海湧工作室」負責人郭芙。
  • 生態環境部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8月27日,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視頻調度會商,調度規劃編制進展和督導幫扶工作情況,部署下一步工作。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出席並講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主持會商。
  • 專門吃垃圾?科學家發現,這種生物或將淨化海洋生態環境!
    環境汙染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保護環境也是需要人類持之以恆需要做的事情。 地球有70%被海水覆蓋,海洋作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由於自淨能力比較差,所以海洋汙染問題也比較嚴重。 專門吃垃圾?科學家發現,這種生物或將淨化海洋生態環境!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一: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海洋是地球的主體、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本報記者:劉鄧、陳子薇編輯:劉夢妮海洋傾廢、非法捕撈、盜採海砂
  • 海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對策
    2.4 固體廢棄物影響海洋環境的固體汙染物主要是工業和城市垃圾、船舶廢棄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這些固體廢棄物會影響沿岸景觀的美觀, 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不僅對人類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 而且對海洋生物也造成了致命的威脅。
  • 海洋塑料認證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OBP認證有助於減少塑料對海洋汙染
    海洋塑料認證在自然界中,沒有什麼地方能夠比海洋更令人心馳神往了。海洋的神秘和深邃讓世人著迷。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範圍慢慢擴大,我們熟悉的海洋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如今,在全世界的各個海域都能檢測到塑料的存在,這不禁令人擔心,海洋還是我們熟悉的那片蔚藍嗎?垃圾的產生,是因為這個物品對你已沒有價值,但是對於人類,它還可能產生其他價值。你也許不知道,在可回收垃圾中,塑料垃圾佔了很大比例,有數據統計,全球90.5%的塑料垃圾從未被回收,其中僅12%的塑料垃圾被焚化,其餘則被送往填埋區或直接留在大自然。
  • 買阿迪達斯海洋垃圾鞋就能保護海洋環境?圖樣圖森破!
    作為拯救海洋活動的一部分,該舉措鼓勵重新利用海洋廢物來解決日益嚴峻的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另一個有再生塑料生態頭腦時尚品牌是Outerknown,由衝浪者傳奇人物凱利斯萊特推出,他設計了一系列由回收漁網製成的100%可回收衣物。他的動機更高尚「一次性塑料進入海洋降解後,被海洋生物吃掉,讓它們的肚子裡充滿垃圾而死亡多麼殘忍。」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結束這種汙染而製造的服飾反而會使這種情況更為惡化!
  • 海疆頭條丨建設美麗海洋 破壞生態「零容忍」
    ——中國海警局聯合三部門完成「碧海2020」專項執法行動中國海警局著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監督檢查,整治海洋汙染與生態破壞突出問題,自4月1日起,聯合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
  • 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出海 為渤海深度「體檢」
    它是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也是系統性能最強的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7月16日,「中國海監108」船從大連出發執行入列後的首個任務,為渤海做全身深度「體檢」。監測48項指標為配合打贏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準確掌握渤海水質狀況,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組織了這次夏季航次監測。相較冬季航次、春季航次和秋季航次,本次為全測項航次,監測內容更為豐富全面。
  • 世界海洋日|別讓我們的孩子繼續吃海洋垃圾了!
    △被塑料勒住致死的海豹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漂浮著各樣垃圾,早已不是秘密。被稱為「第八大陸」的太平洋垃圾帶,胃中滿是垃圾的鯨魚、海龜、信天翁屍體,都在告訴我們海洋塑料汙染有多嚴重。紀錄片《塑料海洋》則赤裸裸地揭露了塑料廢棄物對海洋和人的傷害。塑料海洋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李幹傑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5月9日至10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出席會議並講話。
  • 無境深藍環保課 | 海洋垃圾
    浩瀚的海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有人推算,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於全世界陸地耕地面積所提供食物的1000 倍。           海洋生態系統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人類生存及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均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生態環境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保護海洋的行動勢在必得。
  • 海洋生態保護警鐘長鳴:全球海洋治理中國在行動
    生態優先:讓海洋休養生息  在養護海洋方面,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頒布第一部《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對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海洋開發過程中,更是遵循「海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以減少人類活動對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