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2020-12-27 21世紀經濟報導

21世紀經濟報導 師琰 倫敦報導

導讀

由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而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緩解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仍是首先阻止塑料進入海洋。

又一頭抹香鯨的屍體被海浪衝上了印尼東部的海灘。人們在它的胃裡,發現了近6公斤亂七八糟的塑料垃圾。

2018年11月19日晚,這令人心碎的一幕被傳到全球,輿論再次震驚。按照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這只可憐的瀕危動物胃裡竟有19件硬塑料、4個塑料瓶、25個塑膠袋、2隻人字拖鞋,3.26公斤繩子,還有115個塑料杯的碎片。

就在5個月前,距此不遠的泰國南部宋卡府,也曾發現一頭奄奄一息的鯨魚,救援人員連續搶救了五天,也沒能挽回它的生命。臨死之前,它吐出5個塑膠袋。屍檢發現,在它腹中還有另外80個塑膠袋和其它共達8公斤的塑料垃圾。

印尼海事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說他「很難過」,希望鯨魚之死能有助於提高人們對塑料廢棄物的認識並減少使用。

海洋成為誰的「垃圾桶」

印尼由1.3萬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國家,擁有54716公裡美麗的海岸線,也排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排行榜的最前列,該國許多水道已達到汙染危機臨界點。印尼最長的河流之一Citarum河被認為是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今年春季最嚴重時估計每天有2000噸塑料沿著該河順流而下,以致河道被堵塞被迫關閉。這條河裡的魚類數量現在已驟減六成。

印尼政府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本國的塑料使用量減少70%。政府已敦促商店停止向顧客提供塑膠袋,並在學校開展提高學生對塑料廢物認識的教育計劃。

不過今年初,隨著中國宣布停止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塑料廢品,發達國家回收行業陣腳大亂,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立刻成了替代之地。

不舍商機,卻缺乏足夠且先進的廢物處理系統,讓印尼很快陷入一場「洋垃圾」危機。鄰國馬來西亞最大港口所在地英達島(Pulau Indah)也因接受了大量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塑膠廢料卻缺乏環保的垃圾處理機制,造成垃圾如山,焚燒帶來嚴重空氣汙染的惡果。

馬來西亞環境部長楊美盈表示,她不希望馬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垃圾桶」,隨著非法塑膠回收廠越建越多,英達島的情況也越來越糟。10月26日,馬來西亞政府終於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階段性廢止進口所有塑膠垃圾。

距離印尼不遠,還有一塊被人們戲稱為「第八大陸」的太平洋垃圾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規模日益擴大。荷蘭海洋清理基金會的科學家前往調研這塊處於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海洋塑料垃圾堆積區,發現這裡漂浮著超過7.9萬噸塑料垃圾,遠高於此前估計。

通過評估18艘船隻捕撈的652網廢棄物數據,發現這些廢棄物中99.9%是塑料。其中大多數體積較大的廢棄物已被分解成小碎片,但仍可鑑定一小部分是儲藏罐、瓶子、蓋子、包裝帶、繩子和漁網等。50件選取樣本仍可見生產日期,其中1件來自1977年,7件來自上世紀80年代,17件來自上世紀90年代,24件來自本世紀前十年,還有1件來自2010年。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這片巨大的塑料廢棄物中,塑料微粒雖然只佔總質量的8%,卻佔漂浮在此區域的1.8萬億片塑料的94%。

不過,研究人員仍無法量化評估這個垃圾帶源頭為何,以及還會漂浮多久。

根據從牛津大學了解到的數據,進入海洋中的塑料,若按管理不善的源頭劃分,在2010年,60%的塑料廢品來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11%來自南亞;9%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8%來自中東和北非;7%來自拉丁美洲;歐洲3%-4%;北美1%。

不過,這個數據的背後是過往發達國家產生的塑料垃圾絕大多數都被出口到了發展中國家。

最好的解決時機:《藍色星球》推動民意

英國海洋環境保護慈善機構——衝浪者反汙染組織(Surfers Against Sewage,以下簡稱SAS)對遠在北太平洋上的這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垃圾帶甚為關注。SAS本是一個康沃爾的衝浪愛好者組織,在這場海洋塑料危機中,遠方洋流匯聚形成的垃圾島所代表的巨大危機成了他們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海上垃圾「陸地」現在已是法國面積的三倍,而且可能還在擴張。今年早些時候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說,除非垃圾得到遏制,否則海洋中的塑料數量將在十年內增加兩倍。SAS迫不及待地呼籲人們抵制使用一次性塑料,並推動建立「無塑料」社區。

小鎮彭贊斯成為英國第一個獲得SAS「無塑料」地位認證的城鎮,意味著該城鎮商家和居民願意集體放棄使用所有類型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包括吸管、塑料瓶、一次性咖啡杯、包裝、外賣盒、棉籤、保鮮膜和叉子等等。

SAS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英國建立125個無塑料社區。這並非遙不可及。因為BBC《藍色星球II》所展示的種種海洋塑料汙染問題帶來的傷害,已深深觸動了每一個觀眾的內心。在最後一集裡,當看到信天翁父母餵他們的寶寶吃塑料的鏡頭時,很多人恐怕都在心裡想自己得做點什麼。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政策負責人Lyndsey Dodds說,他從事海洋科學和政策工作已20年,從未見過民眾對海洋環境的興趣變得像如今這麼大。他感慨如今正是最好的推動解決海洋塑料汙染問題的時機。

南安普頓大學海洋考察與公共參與副教授科普利(Jonathan Copley)參加了《藍色星球II》在南極洲拍攝的過程,他說儘管沒在極地水域發現塑料垃圾,但對在深海看到塑料垃圾仍感到震驚和失望。

「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深海大洋的關係比我們想像得更緊密。」他說。

目前,80%的塑料海洋廢棄物來自陸地,主要是塑膠袋、瓶子、包裝和工業廢品等;另外20%來自捕魚船隊,僅漁具就佔到塑料碎片總量的10%左右。

我們當前使用的許多塑料都屬於不可降解材料,只能分解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材料可以通過光降解緩慢分解,但這個過程有多長?

舉例而言,一根釣魚線需要600年才能完成分解,一個塑料瓶大約需要450年。那意味著,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大陸」,還會繼續擴張下去。

英國環境部首席科學家博伊德(Ian Boyd)認為,對海洋商業開發的速度也是需要警惕的風險,政府立法有必要努力跟上,以實現更好監管。

由他主持推出的「前瞻性海洋未來報告」中提出了許多問題,也包括對海洋塑料垃圾的擔憂,報告預計,海洋塑料垃圾在2015年至2025年之間會增加三倍。

至於如何去除海洋中現存的塑料垃圾,則仍是科學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在大多數科學家看來,緩解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仍是首先阻止塑料進入海洋。

民間自發機構The Ocean Cleanup正在致力於解決太平洋上的塑料垃圾「大陸」,他們的技術是使用幾公裡長的浮力管,聲稱可以捕獲尺寸從幾十米到1釐米的塑料,一旦該技術全面部署,可以在5年內清除50%的塑料。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政策與未來部高級經理Von Bormann看來,當前的塑料汙染危機也提供了一個以不同方式思考經濟模式的機會,設計塑料以確保可以重複使用、共享和回收利用就是一個經濟機會;而比起氣候變化和不平等加劇帶來的挑戰,他認為塑料危機還是相對容易管理的。

(編輯 李豔霞 liyx@21jingji.com)

21世紀經濟報導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智慧財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館塑料展:塑料去哪兒了?不只是大陸和海洋,還有人體
    展覽分為「翱翔精靈」、「藍色之殤」、「人類『塑』命」三個部分。「翱翔精靈」,信天翁為大型海洋性鳥類,主要分布於全球的溫帶海洋。其中,分布於北半球的黑背信天翁和黑腳信天翁屬於近危物種。圖為黑腳信天翁標本。每年都有大量信天翁因誤食海洋裡的塑料垃圾而致死。圖中臺板上放的是在信天翁屍骸中收集的塑料等垃圾。
  • 海洋塑料認證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OBP認證有助於減少塑料對海洋汙染
    如今,在全世界的各個海域都能檢測到塑料的存在,這不禁令人擔心,海洋還是我們熟悉的那片蔚藍嗎?垃圾的產生,是因為這個物品對你已沒有價值,但是對於人類,它還可能產生其他價值。你也許不知道,在可回收垃圾中,塑料垃圾佔了很大比例,有數據統計,全球90.5%的塑料垃圾從未被回收,其中僅12%的塑料垃圾被焚化,其餘則被送往填埋區或直接留在大自然。
  • 海洋生態保護警鐘長鳴:全球海洋治理中國在行動
    在浙江,2014年啟動了漁場修復暨「一打三整治」行動,通過打非治違、減船轉產、增殖放流等綜合施策,目前,當地主要經濟魚類資源發生量正逐步呈現出增長趨勢。  我國還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努力實現由點狀保護、政府單一投入向面狀保護、系統修復、多元投入轉變。
  • 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造成的危害
    在人類長期的海洋開發過程中,由於開發利用的不當行為使得海洋遭受了嚴重的汙染。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中,給海洋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作為擁有約21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900多公里海岸線、定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洋大省,海南也長期被這些難題困擾。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
  • 塑料對海洋危害有多嚴重?汙染最終或回到我們體內
    ,並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海洋生物正面臨著巨大威脅。聯合國海洋問題主管麗莎·斯文森(Lisa Svensson)表示:「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我們正在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但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哪裡受到的威脅最大?這些塑料垃圾又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我們可以從下面七張圖表中了解問題有多嚴重: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岸上的實驗大棚裡,珊瑚苗正被精心培育著,長到合適大小,它們就會被播種到需要修復的海域。工作人員介紹,種到海裡的珊瑚要長好,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修復珊瑚礁是一場長期的戰役。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
  • 海洋塑料,要分解有多難?
    這裡的「塑料汙染」與「廢塑料回收」,在對「塑料」的定義上有區別,後者不包括廢橡膠。圖源@VCG全球海洋和陸地上的塑料汙染早已不是新聞,至少49億噸的塑料已經成為這顆星球的一部分,參與到地球所有的生態系統裡。
  • 微塑料汙染環境需重視起來 adidas海洋紗線利用海洋塑料利用回收
    當前存在兩種微塑料分類:初級微塑料是指進入自然環境之前尺寸小於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顆粒,包括衣服的微纖維等;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產品通過自然風化過程進入環境後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來源包括水瓶、塑膠袋等。研究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製備嬰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將聚丙烯嬰兒奶瓶消毒、風乾,然後倒入加熱到70℃的水。
  •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追根溯源
    、濱海溼地等生態系統破壞退化問題較為嚴重,海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災害頻發,垃圾、富營養化和溢油汙染是海洋汙染的主要形式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性主要表現為近岸垃圾未得到有效處理、富營養化生態災害(包括赤潮、綠潮等現象)頻發、溢油與危化品洩漏等環境風險持續加大等。
  • 上升的水溫破壞了海洋生物的家園,也破壞了人類生命和海洋的聯繫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對人類生命至關重要。它們提供世界上大部分的食物和氧氣。但是,今天,世界上許多海洋地區都被過度捕撈和汙染。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海洋生態,不斷上升的水溫正在嚴重損害貝類,珊瑚礁和其它資源。
  • 聯合國發布《海洋垃圾立法》報告:海洋垃圾汙染已對沿海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威脅
    2016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線發表題為《海洋垃圾立法:政策制定者的工具包》的報告指出,當前,海洋垃圾造成的汙染已經嚴重危害到海洋的生態系統健康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海疆頭條丨建設美麗海洋 破壞生態「零容忍」
    ——中國海警局聯合三部門完成「碧海2020」專項執法行動中國海警局著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監督檢查,整治海洋汙染與生態破壞突出問題,自4月1日起,聯合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
  • 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 海洋的「死亡地帶」正急劇擴大
    圖據路透社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隨著海水溫度變暖以及海平面升高,一種被稱為「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帶」(OMZ)的「海洋死亡地帶」的數量正不斷增加,從50年前的45處增加到如今的700處,危及數十億海洋生物的生存。
  • 海洋參考|2018年全球海洋熱含量創新高
    然而,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也面臨嚴重威脅: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引起的氣候變化正使海洋變暖、酸化和脫氧,海洋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以及頻繁的極端天氣狀況;高營養輸入以及如重金屬和有機有毒物質等汙染物的流入,破壞了沿海環境;來自陸地和海洋的塑料廢物在海洋中積累;破壞性捕魚行為影響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
  • 環保科普|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一: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特徵海洋是地球的主體、生命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源泉。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108km2,分屬於陸地和海洋。如以大地水準面為基準,陸地面積為1.49×108km2,佔地表總面積的29.2%;海洋面積為3.61×108km2,佔地表總面積的70.8%。海陸面積之比為2.5:1。世界大洋通常被分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 《懸崖上的金魚姬》:純美愛情背後,隱喻著人類與海洋的共生關係
    這個片段讓人聯想到海洋對人類的治癒作用。(3)當宗介承諾會一直愛波妞的時候,世界的缺口已經補上了。讓人聯想到只有人類主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才能得以修復。波妞對宗介純真、熱烈的愛,不禁讓人們反思,人類對海洋資源無止境的索取和海洋對我們的包容。雖然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其實人類與海洋,一直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海洋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生命之水」。
  • 環保風暴進行時:可口可樂推海洋廢塑料再生瓶,贊!
    據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報導稱:近日,可口可樂公司推出全球首款由海洋回收廢塑料製成的飲料瓶,第一批塑料瓶共300個。據可口可樂公司介紹,從地中海和海灘回收的部分海洋塑料垃圾轉化為再生塑料後,按25%的含量參與了約300個可口可樂樣瓶的製造。
  • 用塑料垃圾關注環保 香港舉辦「海洋怒吼」展覽(組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海洋的惡夢」,由收集自北海、夏威夷、波羅的海和世界各地沙灘的塑料垃圾組成。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丁一鳴):香港是個海港城市,海洋生態健康與否與城市命運息息相關。為了喚起人們對賴以生存的海洋的關注,香港科學館從11月27日至2016年2月17日推出專題展覽「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將以極富創意的形式展出一系列由塑料垃圾化身而來的藝術品,希望以此引發對塑料垃圾如何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討論。 本次展覽融合了科學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