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華人英語教育,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彭蒙惠。這位現年已經89歲的老奶奶,是一個在臺灣教英文教了半個世紀的美國奶奶,這位電臺英語老師的的《空中英語教育》、《彭蒙惠英語》也是中國內地許多英語學習者的日常首選資料之一,
對於這位英語學習者來說很熟悉的這位親切溫暖的美國奶奶,她數十年的辛苦耕耘使她成為全臺灣人的英語老師,而給所有的中國人當英語老師是她的終極夢想,曾經在2008北京奧運訓練英語人才是她實現夢想的一小步。
彭蒙惠有許多令人矚目的頭銜,比如臺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創辦人和總會長,三本英語雜誌的總編輯、有好幾個榮譽博士學位,她在教育上卓越的貢獻也讓國際職業婦女協會把2004年度風雲女性的燭光獎頒給了她。
在《鳳凰周刊》152期中,《愛不後悔——『空中英語教室』與『天韻詩班』創始人彭蒙惠博士》的文章中讚嘆說:「如果要歸納出一個彭蒙惠最強烈的特質,那就是快樂,還有一種中國老奶奶少見的天真爛漫,像一朵不凋謝的花,人生如果不快樂就沒有意義了。她說,整個人看起來就像要跳舞的樣子。而快樂的定義十分複雜,對彭蒙惠來說,快樂就是給予,就是張開雙臂擁抱人與被擁抱,就是分享。」
而她如此的活力和生命與她的基督信仰息息相關。這篇《鳳凰周刊》的介紹說:「用中國人的說法,彭蒙惠與臺灣、與中國大陸結有深緣,也許她上一輩子是一個中國書生或高砂族;用基督徒的觀點,是上帝把彭蒙惠送給了臺灣。有一頭金髮的Doris Marie Brougham1926年出生在西雅圖,是布容家的第六個孩子,Doris(桃樂絲)意為上帝的禮物,她下面還有兩個弟妹,布容家食指浩繁,非常清苦,卻是一個信奉施比受更有福的典型基督教家庭,有一年桃樂絲還把她熱愛的新洋娃娃送給了沒有半個娃娃的鄰居小孩,自己留下舊娃娃玩。如果沒有宗教和中國,桃樂絲應該進音樂學院,成為某個樂團的首席小喇叭手,然後戀愛、結婚,生一大群孩子,但她的命運卻在12歲那年參加的一次暑期聖經夏令營中轉變,一個來自中國的布道家計志文牧師把中國放進了桃樂絲的腦子,牧師講述中國種種,然後問:有誰願意去中國,去幫助那裡的人民?只見桃樂絲舉起了手,也只有她一個人舉手,她強烈感受到中國的召喚,不明所以。」
《愛不後悔——『空中英語教室』與『天韻詩班』創始人彭蒙惠博士》裡面談到,彭蒙惠1947年就來到上海,後來1951年輾轉來到臺灣服事至今已經約有60多年。她在臺灣落地生根,吃烤地瓜,講中文,建立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為了留在臺灣服事,彭蒙惠放棄了音樂,永遠錯過了父親和母親的葬禮,還有兩個男人,一個不想和她到中國,一個希望和她離開臺灣回到美國。但她並不感到後悔。她最主要的服事之一就是湊夠1962年創立了《空中英語教室》等英語廣播,之所以這樣做,是她希望分享神的愛,並且她希望分享給臺灣人更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她一直很認真的思考「英語教學」的意義所在,在她看來語言是一門藝術,是抒發感情和溝通的工具,而不是科學,但她發現臺灣人學英文太像科學了,只是看外面的單詞、句型、語法,而忘記了語言背後的文化,所以她希望把「正統的英語」帶進來。而她所創辦的廣播受眾以,雜誌也是臺灣發行量最大的約翰。
而在這些的背後,是她對於耶穌的愛和傳福音的熱情。在上月臺灣教會舉行的「教會青年國是論壇」中,彭蒙惠也到場分享,激烈教會要更多地關注年輕人,並且基督徒要更加勇敢的在全世界勇敢的傳福音。
該論壇是超過2000多名教牧同工就「校園工作」、「新媒體」、「流行文化」等許多重要話題進行討論,尤其是舉行了多場關於「新媒體」的經驗分享,呼籲教會要重視新媒體。
據Jesus Fashion官網報導,1951年就來臺灣以英語教育宣教的彭蒙惠對在臺灣貢獻超過半世紀、用英文讓無數學子認識耶穌,她對這樣的活動十分讚賞:「這樣的活動(教會青年國是論壇)需要多一點,讓基督徒在全世界能更勇敢地傳福音。」
彭蒙惠接受臺灣的Citynews訪問時說,「並不是我們要教英文,是神要我們教。空中英語教室是『Your friend for life』,是帶你認識『Friend for eternity』(永恆的朋友),就是耶穌。」
她接受Cheers專訪時曾說,「我一生什麼都沒有,身上的衣服、項鍊都是人家給我的,但是我很快樂…如果要給年輕人一句話,我會說,活著要有方向,為世界創造不同。Think bigger than yourself(不要只想你自己),我們活著,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