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教會對傳福音尤為看重,因為傳福音是教會的出路,是每個基督徒當具備的責任。展望當下的教會,不得不發出「傳福音不應該成為口號」的感慨。或許我們常會聽到講道人傳達的傳福音信息,並且呼籲每個人去做,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都要把傳福音的事放到第一位。無論在行路、購物、坐車、散步、旅遊,我們總有機會去傳福音,總有機會把基督的愛活在更多人的面前。
危機的是我們逐漸在社會中被同化,對福音的工作失去了敏銳和負擔,我們開始注重自己的得失,對別人是否接受福音不理不睬、不管不問。這是當下基督徒比較消極的一面,不看重福音的工作。也會想著,如果傳給別人聽對方不接受怎麼辦?似乎傳福音的首要是先攻克自己內心的障礙。
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教會裡,服事神的人總是那麼幾個,而更多的信徒並沒有這種服事的代價和心願,所以在面對福音總會有掉以輕心的時候,認為傳福音的道是講給那些有能力之人的、有口才之人的,實則不然,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成為門徒必修的功課。
筆者前陣子和一位教會的老阿姨交流,她談到:「我雖然不能上臺講道,又沒有口才,但我們願意服事神。當我發現別人需要我的時候,發現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是我作為基督徒的本分。」筆者聽到這句話深感慚愧,因為作為傳道人太多時候對於福音的行動也沒有那麼深刻。這位老阿姨談到,她去到養老院去服事那些孤寡老人,常常為他們洗衣服、洗床單,逢年過節的時候還帶著禮物去看望,日子長久,有一些老人就被老阿姨的行為打動,老阿姨就帶領他們做決志禱告,加入信仰。
這讓我明白傳福音是帶著愛去傳,這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個工作,而是一份憐憫,一份執著,一份同理心。
之所以我們把傳福音口號喊的響亮,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實進入福音的工作當中。我們只是滿懷熱情,卻缺乏實踐,缺乏具體的生活行動來影響別人。可能我們加入教會有十年、二十年,但在福音上所結出的果子卻寥寥無幾,這是我們的失職和懶惰。或許生活中有多次的機會,但我們卻沒有張口;或許有很多場景留給我們,但常常會覺得福音不好傳,覺得別人不一定給我時間去分享。
其實傳福音不僅僅是發現群體,看見需要,更重要的是有真理、有信心、有勇氣、有智慧、有方法。比如說向孩童傳福音可以借用無字書,向老人傳福音可以借鑑名人見證、宣教士來華的歷史,向中年人傳福音可以找契合當下的話題,尋找合適的時機去講明福音。
當然一個傳福音基督徒是需要多方的學習裝備,不僅要閱讀大量的屬靈書籍,最好也包括科學、歷史、生物、哲學等方面,當然這也根據個人的追求程度來進行學習。
我們從施洗約翰身上學習傳福音功課。施洗約翰是一位吶喊的福音使者,他能夠承受曠野的訓練,而且不懼艱難,無論面對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一視同仁,把福音講清楚,使聽的人願意悔改。在我們看來施洗約翰不是一個光喊口號的人,他是有行動的,他身穿駱駝毛的衣服,吃蝗蟲野蜜,在曠野吶喊訓練,在約旦河傳講且為人施洗。
如今我們是時候反省自己在福音上的責任了,原來在前些年我們有相對好的環境,可能做的太少,口號喊的多一些,如今眼下我們面對福音的阻力在外界環境上體現出來,我們想要努力為神做,但所面對的壓力和攔阻是越發艱難。有時候不被許可,被壓制,很多傳福音的形式都被攔阻,所以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影響家人、社區、城市以及周遭的人。儘管我們可能會面對嘲笑、諷刺、冷漠、不理不睬、不被理解接納,但我們當盡上責任去做。不要擔心別人會不會接受,因為神可以扭轉人的心思意念,當福音的種子在一個人心裡撒下時,生長發芽、開花結果是聖靈的保守。
我們渴望自己在教會中少說多做,不去做一些表面形式,乃是為這神的教會復興盡力,雖然傳福音不是我們一個人的工作,但每個人出一份力教會就會走得快一些。期待我們對福音有自己的理解,也在以後的生活中見證主名,無論我們去哪裡,經歷哪些場合,求神賜智慧和力量,讓我們有智慧和勇氣講明得救的福音。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