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可學習好的孩子永遠是少數,為什麼?
本文將在詮釋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教會你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水平,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強大信念。(我的方法簡單至極,無需購課,無需買書,拿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
先說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從小學習成績就不好,就是那種打心眼裡不喜歡學習的人,用學渣這句話形容我,簡直合適的不要不要。
但儘管如此,我也有遠大的理想,而且我深知,只有通過好好學習,才可以實現這個理想。但是,不論父母老師如何鞭笞我,也不管我自己如何激勵自己,本人就是對學習提不起勁。
偶爾有時候心血來潮努力那麼一兩下,可用不了多久,我又徹底放棄了。
如今回過頭來去想,其實根本的原因並不是我自己不想學好,而是我打心眼裡不認為自己能學好,這種認知會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本能地懷疑自己也許不是學習的料。
就這樣,我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學習,然而,在初三那一年,我碰到了一位人生導師,是他啟發了我,一下子激發出我對學習的信念,從那以後,我一路高歌猛進,考入理想的大學......
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一個觀點:
想要把學習搞好,除了本身的學習意願,最關鍵的是,孩子得有強大的信念,得堅信自己有學習的潛能,完全可以搞定學習這件事。
關於學習意願,大家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我認為,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無論後面做多少工作都將白費,」願意「是一切問題的前提。
那麼,孩子光有學習意願就行嗎?當然不行!誰還沒有個意願,誰都想變得優秀,變得更好,可」更好「這件事不是光靠我們想一想就能實現的。
我們還需要去面對實際的困難,處理現實的難題,因此,孩子們還必須得有強大的信念,得相信自己具備搞定學習的能力,為什麼這麼說:
我記得大三的時候,系裡面組織了一場拔河比賽,我們班雖然男生少,但是個頭都還算大,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很有信心取得冠軍。
實際上,在決賽之前,我們贏的都很輕鬆,大家都覺得冠軍肯定是我們的。
可沒想到,在決賽中遇到了強大的對手,在第一回合剛開始,我們就已經吃不消了,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艱難地挺在那裡,拔河的繩子似乎都靜止了,作為主力,我明顯感覺到這場要輸,於是我漸漸放鬆力氣,果然,我們輸了第一回合。
在休息階段,班上同學相互鼓勵,發誓一定要扳回一局,不能就這麼輸了。看著大家的氣勢,我也被點燃了,心裡想,這次我非拼了老命不可,果然,第二局我們真的贏了。
按照比賽規則,我們還需要進行第三輪的pk,說真的,我相信,不管是我們,還是對方,大家都已經精疲力盡,現在拼的就是意志和信念。
第三回合進行到一半,我就明顯感覺雙方都使不上力,似乎大家都只是抓著繩子躺在地上休息,但就在這時,對方的一名成員突然放開繩子,站在他們隊伍旁邊,瘋狂地為其他隊員喊加油,打節奏......
我們竟然輸了,嗚嗚嗚......在對方少一個人的情況下,我們竟然輸了。
講這個故事,我其實想說,信念這東西看起來很虛,但真正用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會給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會輸?因為在僵持階段,我們並不知道接下去會怎麼樣,我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會贏,可是,當對方在吶喊聲中重新燃起信念後,勝利只會屬於他們。
回過頭來看學習,不得不說,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件難事,我們不僅要學好幾門學科,還得把它們都學好,說實話,真心不容易,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孩子們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可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學好,那他真的很難堅持下去,他一定會在大概率上選擇放棄,道理很簡單:
只要停下來,只要不去面對,不去挑戰,整個世界都舒坦了。
我們說,做好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學習更是如此,一旦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把學習搞好,那麼最終他也基本不可能搞好。
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對搞定學習這件事深信不疑,那麼,他通常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儘可能讓自己努力奮鬥,而最終,他也一定會取得非凡的成績。
相信很多人看過《為人師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真實事件的改編 。
電影說的是美國一個以南美移民子女為主的高中,在這裡,無論是校長老師、還是家長學生,他們都不認為這群孩子可以把學習搞好,事實上,孩子們早已放棄了自己的學業。
但是,一位老師改變了這群孩子的命運,在他的鼓舞下,孩子們不再自暴自棄,不再怨天尤人,他們選擇了相信自己,而最終,他們也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這個成績甚至讓政府官員懷疑他們集體作弊。
你看,並不是這位老師有多大的才能,多麼高超的教學手法,關鍵是他激發出孩子們的信念,讓他們相信自己其實是可以的,是有潛力的,是可以把學習這件事搞好的。
事實上,關於信念的例子有很多,之前有一篇:,你會發現,不是孩子真不行,很多時候,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行。
小結一下:一個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這不是因為他運氣好,而是因為他堅信自己可以變得不平凡,因此,我們的孩子需要有這種」相信「的力量。
上面講的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可問題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沒有這種信念,他們不敢,也不願相信自己有學習的潛能。
我覺得原因很複雜,但歸結起來,一定跟以下三個方面相關:
這是一個心理學詞彙,說的是,當一個人反覆在某一件事情上受挫,那麼他最終會認為自己不是做這件事情的料。比如下面這些話:
你看,誰說女孩到高中就不行了,誰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些話既不符合實際,也沒有科學依據,僅僅是對某件事的錯誤認知,只是單方面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
關於習得性無助,下面這個實驗會讓我們更容易理解: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
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它可以主動逃避,結果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據此,塞利格曼提出了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它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關於這一點,還有很多的實證,比如,跳蚤再也跳不出沒有瓶蓋的的玻璃瓶,大象再也不去嘗試插在舞臺中央的棍子......
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他們很有可能默認為自己不善於學習、記憶力不好、沒有數學基因等等,而一旦陷入,他們便很難自拔。
如果說習得性無助是孩子學習過程中自己體會到的,那麼標籤效應,就是父母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塑造成的。
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拿教育孩子來說,懶豬、磨蹭、笨蛋、不自覺、沒耐心、不是念書的料、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都屬於標籤,當我們經常這麼說的時候,就會產生標籤效應,孩子的行為會逐漸靠近我們所表達的內容。
試想,當我們經常對孩子說:」你就不是念書的料「,那麼剛開始,孩子一定會進行反駁,可當我們經常這麼表達時,孩子雖說嘴上不承認,但在潛意識中,他已經認定自己」不是念書的料「,並在行為上去配合這個認知。
對孩子來說,既然父母都這麼認定了,那我很可能真不是念書的料,這就是標籤效應造成的惡果。
說到這,你可能不太相信,我拿科學試驗展示給你看: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相對應地,還有一些參加實驗者則沒有被下這樣的結論。
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再次要求這些人做捐獻時,發現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說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錢要多。
而那些第一次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被下過結論的人捐獻得要少。
這個試驗有點反直覺,按理說,當一個人被說成是」不慈善的人「,那么正常他應該做相反的事,來證明自己不是」不慈善的人「,結果,他被這個標籤牢牢地鎖定,真正成為了」不慈善的人「。
那麼再反觀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極有可能被打上差生、叛逆、厭學等負面標籤,而一旦被打上,孩子便很難相信自己可以走出來。
除了以上兩點,我認為,如果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少鍛鍊,那麼他也很難成為一個具備強信念的人。
試想,能做的,父母都替孩子做了,能避免的,父母都替孩子避免了,那麼請問,一個很少嘗試挑戰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強大的信心,去面對如此艱巨的學習任務。
有一年,我們的夏令營招收了一個學員,在報名的時候,她的媽媽反覆交代:孩子不會洗頭,需要我們幫忙,孩子這...孩子那....總之,就是希望我們從各個方面去照顧她的孩子。
事實證明,這個孩子不僅僅生活能力差,即便是簡單的遊戲任務,她都不願意嘗試,不敢去挑戰,而且在思考能力方面有缺失,學習新技能的效率遠遠低於其他孩子。
基於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對學習沒自信的孩子絕不是天生的,一定是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把他塑造成這樣。
那重點來了,孩子已然是這樣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幫助他們重建這種學習的信念,如何激發他們學習的潛力?先舉個例子:
之前,有一家景區請朋友去當營銷總監,號稱年薪60萬,結果被朋友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這個薪資沒有達到朋友的預期。
朋友告訴負責人,我有賺100萬年薪的能力,為什麼要來幹你60萬的事情,負責人說朋友這是獅子大開口,未免太過自信了。
是啊,為何朋友敢如此報價,為什麼他對年薪100萬這麼有信心,這是因為,他具備以下三個要素中的其中一個:
畢業以來,朋友一直從事景區營銷工作,先後在三個景區任營銷總監,按他的說法,自己絕對是這個行當的老手,幾個景區在他的運營下生意極好。據此,他認為自己絕對值這個錢。
你看,因為過去有成功的經驗,所以朋友充滿自信,他堅信自己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事實上,從後面的景區運營結果看,朋友的確不負眾望。
講這個故事,就是想說,一個人對一件事有沒有必勝的信念,關鍵在於他過去有沒有成功的經歷,如果有,他必定敢於繼續挑戰,如果沒有,你很難讓他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換成孩子的學習也一樣,如果孩子之前有過成功的學習經歷,比如曾經取得過很好的成績,拿過某些學習的大獎,那麼,只要解決了「願意學」的問題,孩子基本就會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可是,如果還沒有這種經歷,那麼我們無論是從動力上還是方法上,都很難讓一個孩子產生對學習的堅定信念,並愛上學習。
關鍵是怎麼辦?
我的建議的是,過去沒有,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先讓孩子找到這種成功的體驗,具體可以這麼做:
我初三時的老師是這麼做的,首先,他在上課時會準備ABC三種問題,其中A類問題最難,是專門針對傲嬌的學生,而C類問題最簡單,是用來針對那些缺乏學習自信的學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你會發現,像我這種差生,慢慢就從回答C類問題中找到了學習自信,能力不斷提升,學習興趣不斷濃厚......
有句話說得好,量變引起質變,一次又一次的小勝利,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疊加在一起就能起到質的飛躍,足可以奠定了孩子對學習的信念!
在北方,我們小時候經常玩一種跳馬的遊戲,就是一個人彎下腰,然後其他人一個個地從他身上跨過去,當然,誰跨得最高,誰就是老大。
你會發現,當彎腰的那個人站得越來越高時,很多人會選擇放棄,可是,如果有一個身高,體格跟你差不多的夥伴跨過去了,那麼你通常也會選擇嘗試一把,而通常,你也可以跨過去。
我們人類很奇怪,一旦某件事被跟我們差不多的人做到後,我們通常都會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到。我再舉個例子:
小時候我有很多玩伴,平時大家都是一起玩,一起鬧,可是有一天,你發現某個玩伴突然在某個學科上取得進步,這時候,我就會奮起直追,我的心裡是這麼想的:」既然你可以做到,那我也一樣可以做到「。
這兩個故事的啟發是,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產生學習的信心,那麼就得設法改變他的同伴環境,儘可能讓他與學習好的孩子玩在一起。
這並不是說讓你整天拿兩個孩子做對比,你只需要負責布局就行,成不成,關鍵得看孩子自己的覺悟,但我們還是要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
同樣的,關於同類的刺激,我們還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去做:
用書籍、影視等方式,從虛擬的層面,讓孩子感受到某種同類的刺激,奠定他們在學習上的信念。
如果說這幾種方法中最省事,最簡單的,我認為就是這一條——鼓勵!卡內基說過:「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渴望他人的認可」!
任何人都符合這一點,孩子也不例外,在他們成年前,父母和老師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權威,權威人士的欣賞與否,直接決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一句激勵的話,一段鼓勵的文字,都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
我有一朋友,他說自己小時候很頑皮,不喜歡學習,直到有一天,新來的班主任跟他說:「我看你化學作業做的不錯呀,感覺比其他同學還要認真」。
就這麼一句話,讓朋友更加願意學習化學,並且把這種熱情泛化到了其他科目,成績越來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鼓勵不是表揚,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自上而下的,一個是由內而言的,簡單來說,鼓勵是站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用語言、文字、表情等等,讓孩子自己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舉個例子:
你很棒!你這話就是表揚,因為這帶有一種自上而下的感覺。
因為你的努力才換回今天的成績,我為你感到高興,這句才叫鼓勵。
鼓勵的語言通常要有事實,要有感受,而且鼓勵通常針對的是努力的過程,而且結果,常用的鼓勵套路有以下幾種:
比如:哇!你三天就學會騎自行車了,感覺怎麼樣?一定覺得很厲害有沒有,究竟是怎麼學會的呀!再比如,這次語文考試成績很不錯啊,採訪下心裡有什麼感覺呀?這個學期你是用了什麼方法才取得這麼大進步的?
比如:爸爸相信你的判斷,爸爸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再比如,兒子,這個學習你的進步很大,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比如,兒子,謝謝你遵守諾言準時起床,這樣我們就可以按計劃去玩了,再比如,謝謝你剛才幫助媽媽照看弟弟,媽媽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了。
注意: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人的鼓勵,效用不同,年齡越大,父母的效用越低,而老師和同伴的效用越來越高。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不鼓勵,而是需要我們換一些方法,比如可以跟孩子說:「老師跟媽媽講你怎麼怎麼樣」,再比如,「你的同學誰誰誰說你怎麼怎麼樣」......
以上便是我今天的分享,我們知道,一個人缺什麼也不能缺自信,尤其是針對學習,一個對學習有信心的孩子,他絕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負擔,而會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
而實現這一點,關鍵靠我們如何去布局,我們可以通過打造成功經驗、可以利用同類的刺激,也可以靈活應用鼓勵的策略,我相信孩子一定比你想像中的更優秀。
需要特別說明兩點: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米哈裡EDU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並註明出處!讓我們一起探討孩子的、,。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希望我的一點火苗,可以點燃你的思潮,讓你的愛豐富孩子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