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是考查小學生能否準確運用書面語言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因在小學階段中,學生自身年齡的原因,缺乏相應的經歷來進行作文寫作。而日記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日常生活尋找並挖掘到能夠應用於作文中的生活經歷,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
二、 日記的意義
日記一詞,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劉向在其著作《新序·雜事一》一文中所提到的「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並在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以及清代譚嗣同《瀏陽興算記·經常章程五條》中都有所提及,而後在我國的白話文運動時期,魯迅以及郭沫若兩位先生都將日記一詞應用於自己的文章之中,如直接將日記作為主題的《狂人日記》以及《洪波曲》中的那句「請原諒,我要依然抄錄我自己的日記」。
而在進入現代後,隨著教育的普及,日記也走進了群眾的生活與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在語文教學中推行日記寫作,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並鍛鍊其文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三、 日記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 開創起點
根據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在小學生升入三年級後,便要開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增加語文作文的內容。這也使得在學生進入三年級時為其開創一個良好的語文寫作起點轉變為小學生三年級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日記作為最為淺析易懂,且具有一定隨意性的作文方式,能夠輕鬆地為學生開創出作文寫作的一個起點。而且在實際教學以及考試測驗中,作文寫作都在其中在佔據著較大比重,而且作為語文能力的基礎,作文寫作不僅關乎學習成績,更是影響著學生整體的語文能力。
為此想要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日記寫作開創起起點的作用,要注意利用日記寫作為學生開創出一個輕鬆的寫作起點,並且適當地放寬相應的要求,讓學生先了解「什麼是日記?」再逐漸地將學生日記的形式進行規範。例如,當小學生剛剛進入三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放緩作文寫作課程的展開,而是優先帶領學生對日記進行了解,以及日記中所應當具有的內容,但不對其進行具體講解,而是讓學生隨意地進行發揮,允許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進行日記記錄,如:剪貼照片並加以簡單描述的剪貼日記、通過家長輔助來進行的語言日記以及視頻日記,而後再逐漸地要求學生將日記的形式轉移到紙面上,並進行格式上以及語言使用上的規範,循序漸進地將學生代入到作為寫作的課程內容中。
(二) 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培養寫作興趣是確保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主要途徑,而日記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首先了解到的寫作模式,通過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便可以輕鬆地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想要通過日記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首要的便是讓學生感覺日記不是一項老師對他們要求的硬性任務,而是學生自己應當進行的一種生活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在安排學生們的日記作業或是內容時,不要強行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在日記中寫夠一定字數,因為精彩的生活內容與領悟並不是每天都會發生的。因為即使如胡適先生一般的文學大家,在其學生期間所寫的日記中,也出現過連續幾日都只是簡單記錄「上課」二字以及一筆帶過的課餘活動,因此老師也要注意不要對學生日記的字數進行限制,強行要求學生達到相應的字數,而是將其重點放在內容上。並在持續的日記寫作中,慢慢地進行積累,逐漸養成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三) 使學生感受生活
無論何種寫作形式,其靈感都是來自於生活之中,或對日常生活的誇張、想像、諷刺以及一些瑣碎的內容的改編與記敘。任何脫離於日常生活的文章都是存在著弊端的,為此要在學生剛剛接觸到語文寫作的三年級,通過日記使其了解到日常生活對寫作的影響與重要性。
在大部分學生對日記進行寫作的初期,都會存在寫作內容空洞、缺乏感情且不切實際的情況。因此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認識到日記中的內容就源自於生活,讓學生們在進行日記寫作的同時認識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事務,以反思的形式讓學生領悟到生活所存在的正確三觀,實現「德」與「智」的雙重發展。
為了實現通過日記寫作讓學生體會到生活,教師與學校應當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學生走進能夠為他們提供正確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場所進行體會與學習,之後再安排學生對相應的見聞進行日記記錄。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清明假期前,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烈士陵園中莊重肅穆的氣氛,並了解到革命烈士們在戰爭中的豐功偉績以及為新中國建立所做出的偉大犧牲,在進行參觀並回到教室後,安排學生根據今日的見聞來進行日記寫作,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進行日記寫作能夠有相應的話題來進行書寫,也使學生在生活中領會到烈士精神,加強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日記在小學語文教育寫作中有著重要作用,其能夠為學生開創一個良好的寫作起點,激發其寫作興趣,培養其寫作習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並強化其文學思維,以此來提升三年級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