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接力!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專訪世博園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空中俯瞰世博園中國館
特派記者龐山嵐 朱建國上海攝影報導
上海世博會的開幕近在眼前,諸多場館中,中國館已成為園區當之無愧人氣最旺的耀眼「明星」,觀眾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觀眾的接受和認同讓我感到很欣慰」,「不過建築沒有100%的好。」昨日下午,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建築沒有100%的好。關鍵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讓大多數觀眾接受和認同。現在看來,大多數觀眾不僅認同,還產生了喜愛之情。我現在去看,發現她比當初的設計更好,更能向世界表達中國精神。
A聚焦
「東方之冠」觀眾的認同是最重要的
記者:中國館成為園區試運營的「明星」,此時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何鏡堂:中國館人氣旺,說明觀眾們認同和接受了她,我的心裡很高興,也特別欣慰。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每去一次,看到她心裡總有一種親切感和自豪感,我是越來越滿意了。
我也現場詢問了很多觀眾,他們都說,走進中國館,人會不自覺地感到很自豪、自信,她不僅代表了中國精神,也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化,不論抽象的還是實物的,同時也表達了中國的自強不息。我認為,觀眾的看法、認同、接受才是最重要的。
作品之憾原有園林設計未現全貌
記者:她是不是您心中最好的作品?何鏡堂:這確實是我近年來主持設計的比較喜歡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不足,就是原來打算設計的園林少了,加上工期很緊,一些設計、用材的處理還需細化。不過從封頂的效果來看,懸挑效果好,整體造型剛健、有力度,基本達到了預期要求。
為使建築整體呈正南北向與世博路中軸平行,整個設計平面必須移動一定的角度,這樣一來,可利用的面積便少了,使原來設計的一些園林沒法實施。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入選之險沒入圍初選的「回頭草」
記者:據我所知,你們的方案在競標中差點落選,那為什麼之後又入選了呢?這其中有什麼樣的故事?
何鏡堂:建築師都能想到,中國館要表現「中國味」,難就難在如何在形體和精神上表達中國文化的韻味。設計初期,我們團隊形成了三個方案,「東方之冠」是其中一個。
在334個方案的競逐中,「東方之冠」卻沒有進入初選。但在20進8的評選過程中,評審專家對選出的方案都不滿意,院士程泰寧又回頭去翻查被淘汰的方案。他把落選的「東方之冠」再推薦給齊康等院士,使其最終入選。
「穿衣」之難光外牆紅色就用了4種
記者:方案入選後,在實施中,有沒有特別讓您擔心的事情?
何鏡堂:其實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難題和困難。最讓我擔心的還是「東方之冠」的「穿衣」問題。
從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僅「穿衣」方案就花去整整一年時間——團隊先後考慮過故宮的紅、中華香菸的紅、國旗紅等,但都不能滿足設計需求。最後是請中國美術學院的專家分析了故宮紅色的成分,設計出4種紅色來,在中國館頂層往下,分別用上四種紅色,而館內則使用了3種不同層次的紅色。
就連觀眾入館位置,我們也是進行了大量調研,並數易其稿。
質疑之聲「建築沒有100%的好」
記者:中國館一直都伴隨著質疑甚至批評,有人說她不時尚,有人說她模仿了別國的,您是如何對待這些質疑和批評呢?
何鏡堂:尤其是方案剛出來時,各方的質疑聲很多。我沒有在意這些,心態一直很好,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觀點是很正常的,建築沒有100%的好。關鍵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讓大多數觀眾接受和認同。
現在看來,大多數觀眾不僅認同,還產生了喜愛之情。我現在去看,發現比當初的設計更好,更有中國氣質,更能向世界表達中國精神。
細節之魅每個細節都體現主題
記者:中國館是如何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的呢?
何鏡堂:中國館的設計創作主要體現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
要展現科學、技術、節能、低碳,給參觀者一個舒適的環境等。
從建築本身來看,懸挑的空間等起到了節能等作用,也留給觀眾更多的活動空間,層疊出挑的架構,減少了太陽直曬。再就是屋頂的園林設計。面積達27000平方米的屋頂我們選擇了圓明園中的「九州清晏」作為參考,做了9個島,島與島之間用水困起來,並在其中設置了沙漠、森林、沼澤等地貌體現中國的特色。
天台上部可同時容納5000人。觀展平臺的構思,不但擴展了人流交往的場所,滲透部分綠化設計,而且可以從全景角度飽覽展館全貌,又照顧了景觀和拍攝效果。
還有就是雨水的收集利用等,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