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館不可錯過科技亮點 鼎結構藏抗震秘密

2020-12-19 騰訊網

志願者接力!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本報訊 (記者 馬亞寧)世博會開幕以來,中國館是大熱門。每天有成千上萬觀眾將其團團圍住,等待入館「一睹芳容」。不過,即使暫時不能入館參觀也不必著急或遺憾,因為「外觀」中國館同樣看點多多。

昨今兩天,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馬不停蹄穿梭於世博園內外——走進上海科普大講壇,登上「與院士一起看世博」講臺,指點遊客遠眺中國館不可錯過「四大亮點」。

亮點1 抗震

中國館總體形狀上大下小,看似不如金字塔式建築穩固。殊不知,這一狀如大鼎的形狀深藏著抗震的秘密:由於其整體對稱,四根腳柱堅實有力,靠自身結構就足以抗震。實際上,在不增加建築成本的前提下,中國館設防的抗震烈度比上海市標準還高了一度。所以,遊客們遠觀中國館的外形時,不妨細細品味其中的力學原理。

亮點2 觀文

中國館華美大氣,坐北朝南,東西對稱,層層出挑的每一面屋簷下,都有31個椽子。每一個椽子的立面,都被設計成一枚中國「印章」。每枚「印章」如一間房屋大小,約2.7米×2.7米,上書一個篆文。東面就是「東」字,西面是「西」字,南面即書「南」,北面就是「北」字。

「我們也想過在頂端鏤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名字,但涉及排序等問題,而且不太整齊、不美觀。就改為鏤刻方位字。」何鏡堂介紹,看得再仔細些,這些「印章」還是通風洞,筆畫鏤空處便是通風孔。中國館「華冠」層層疊出,玻璃斜置,只能採用全封閉式,通風就靠這近百個「印章」。這種巧妙設計,因借結構,被動節能。

平臥於國家館之下的地方館,建築外牆上也有線條疊疊繞繞,中國傳統的24節氣就被書寫成古代疊篆文字,鐫刻於此,用以「雕梁畫棟」。

亮點3 賞紅

中國館,中國紅,要確定用哪種紅,頗費周章。專家團隊仔細研究「故宮紅」後發現,故宮裡的紅色並不統一,而是因地漸變。最終,中國館的「紅衣裳」也被確定採用不同紅色。

鬥拱結構自上而下依次採用四種紅:最頂端橫梁紅得最深,中間部分淺些、再淺些,最下面的橫梁紅色最亮。這些紅色用在燈芯絨狀垂直紋理的金屬板上,保證了無論白天、晚上、晴空、還是雨天,從近、中、遠三個不同距離觀看中國館時,都能有穩定、整體、統一的色彩效果。

亮點4 探綠

平展的地區館屋頂是一個270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世博會期間主要用於人流集散,世博會後將是公共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這裡,清水環繞,綠島棋布,形制和取意都源於圓明園四十景之終景「九州清晏」,取名「新九州清晏」,即以碧水環繞的九個島嶼象徵中華之廣袤疆土。每個人工島嶼都模仿了一處中華地貌,或沙漠、或森林、或草原、或丘陵等,以其輕柔點綴之態,與剛強直立的中國館,相得益彰,剛柔並濟。

同時,清雅的屋頂園林也是調控溫度的「天然空調」,能產生8℃~10℃的降溫效果。

相關焦點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藏著木結構的傲嬌和痛!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也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猶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中國館以大紅色為主要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紅色為主題的理念,更能體現出喜慶的氣氛,讓遊客嘆為觀止。
  • 淺析砌體結構抗震措施[抗震鑑定]
    砌體結構因其材料選擇及施工的方便性,長期以來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結構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無論是從稍遠時期的唐山大地震,還是幾年前的汶川、玉樹震後統計來看,受破壞最嚴重的無一例外均是砌體結構,而且遙遙領先於其他結構形式。
  • 主體結構領先完工 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精彩可期
    28日上午,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合作夥伴授牌儀式在京舉行。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政府代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中國貿促會貿易投資促進部副部長舒寰,中國國際商會會展部副部長王瑞,以及來自企業和媒體的合作夥伴代表出席了活動。
  • 專訪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
    領銜設計者、70 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這樣回答:中國館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一,中國特色;二,時代精神。  從開工當日公布的效果圖來看,取名「東方之冠」的中國館雖然全部由巨型鋼構架構成,但鬥拱形頂部連同4 根混凝土柱子,又酷似一隻巨大的四腳鼎,大面積的紅更凸顯了中國特色。
  • 結構抗震計算方法及驗算
    1 結構抗震計算原則一般可沿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地震作用,並進行抗震驗算;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15°時,宜分別考慮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 抗震計算方法的規定高度<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於單質點的結構,可採用底部剪力法;其它的建築,宜採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特別不規則的建築,甲類建築及特高層建 築宜採用時程分析法作補充驗算。
  • 2017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主體結構竣工
    2017年4月25日上午,2017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主體結構竣工儀式在中國館舉行。中展集團副總裁姚瑞在致辭中表示,中國館主體結構提前竣工是各方通力協作,紮實工作的成果,為中國館的精彩展示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標誌著內部裝飾與布展工作的開始,希望各方再接再厲,精益求精,努力實現中國館建設質量和設計展示效果超過設計預期目標,為阿斯塔納世博會增光添彩。竣工儀式結束後,來賓們還一起參觀了中國館,並就相關工作進行了技術交流,現場商討了運輸物流等急需解決的工作方案。
  • 房屋抗震結構加固
    這幾天全球竟然發生了這麼多個地震,面對地震的發生我們總是防不勝防,目前能夠做的就是對房屋進行抗震加固儘可能的減少損失。據小編了解很多地震發生時受損的房屋大都是沒有做過抗震加固,因此在地震發生時候就很容易受到損壞,有的甚至倒塌嚴重,對人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傷害。  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效果,我們該怎麼對已建好的房屋做抗震加固呢?
  • 世博中國館土建結構順利成功封頂
    上海建工集團11月28日順利完成中國館4座24層、高69.2米的土建結構封頂,標誌著世博園區「一軸四館」(即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永久性建築制高點的誕生。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01萬平方米,由中國國家館、地區館等組成。
  • 世園會核心區初露芳容 中國館、國際館結構封頂
    中國館「玉如意」造型亮相。記者 和冠欣攝距離2019北京世園會開幕還有8個多月,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昨天(10日),媒體首次探秘世園會園區工程建設現場,中國館、國際館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植物館、天田山、永寧閣等核心建築初綻芳容。10月底,國外展園、各個省區市室外展園、企業展園、室內展位等將啟動全面布展。
  • 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思路的理解
    摘要: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我國工業與民用建築中最常見的結構。正確掌握現在抗震設計方法還要理解抗震思路的由來,不僅要進行抗震理論計算,更要重視抗震的構造要求,採取適當的抗震技術措施確保結構安全。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措施  我國抗震設計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提出的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結構在較大的屈服後塑性變形狀態下仍保持其豎向荷載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具體做法是通過合理設計使柱端抗彎能力大於梁端從而使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鉸機構」,即塑性變形或塑性鉸出現在比較容易保證具有較大延性能力的梁端;通過相應提高構件端部和節點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構件發生非延性的剪切破壞
  • 世園會中國館主體結構封頂 藝術之作「如意」骨架成型了!
    今天上午,由北京城建施工的世園會中國館正式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如意」的骨架已搭建完成。同時,生活體驗館也於今日完成了全部鋼結構框架的安裝工作。中國館要建成個藝術品1月9日晚上9點,延慶的室外溫度達到零下10度,人伸出五指,不消一分鐘,指頭就會凍得麻木僵硬。裹上厚實的外套,周偉光走出項目部,向世園會中國館的施工現場走去。
  • 2020年世博會中國館LOGO發布
    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方案在2019年4月已經亮相,大紅燈籠造型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精神的融合。最近,世博會中國館的LOGO也正式發布,圖形的創意靈感同樣源自具有中國特色的紅燈籠,以簡潔明快的扁平化設計風格為主,燈籠的中心位置有「CHINA」的英文字樣,整體外形又形似漢字「中」字,具有雙重寓意。
  • 抗震支架結構類型有哪些呢?
    抗震支吊架定義為:與建築結構體牢固連接,以地震力為主要荷載的抗震支撐設施。由錨固體、加固吊杆、抗震連接構件及抗震斜撐組成,主要用於建築機電工程項目給排水、燃氣、消防管道、電纜線盒、母線槽和空調、防排煙管道等領域。
  • 優必選科技成為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合作夥伴
    杜拜世博會中國館組委會宣布,優必選科技正式成為2020年杜拜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合作夥伴,以前沿原創的人工智慧及人形機器人技術助力中國館,為世博會來賓打造創新的人工智慧服務及科技體驗。 據了解,在杜拜世博會上,中國館以4636平方米的超大自建館形式精彩亮相,成為參展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的主題,將重點展示中國在科技、人工智慧、信息通訊、交通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發展成就。 優必選科技將運用人工智慧和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產品參與中國館建設和展示,以智能化服務不斷提升全球觀眾的參觀體驗。
  • 房屋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要注意哪些方面?
    因此,在建築結構的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可能給建築帶來的危害,從而保障人身安全,並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進行房屋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時,應該結合工程的具體需求,對其抗震能力做出準確的計算和評估,確定最為合理的設計方案,使得抗震材料的性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 世博會亮點初探:整個中國都是世博會「中國館」
    整個中國都是世博會的「中國館」――全國各省區市參與上海世博會亮點初探    新華社上海6月30日電(記者 吳宇 許曉青)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某一天,走進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園區,你可能迎面碰到一支巡遊隊伍,來自廣西壯鄉的「劉三姐」正在隊伍中與她的「阿牛哥」對山歌;來到吉祥喜慶的中國館
  • 風吹麥浪—米蘭世博會中國館
    義大利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國國家館,簡稱「米蘭世博會中國館」,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為主題。中國館建築外觀如同希望田野上的「麥浪」,設計靚麗清新,大氣穩重。中國館藉以「天、地、人」作為設計起點,凝練了華夏傑出的農業文明和民族希望。建築提案選用場域的概念,室內和室外維度彼此貫通,經由建築的屋頂、地面與空間,讓「天、地、人」的概念帶入其中。自然環境天際線和城鎮天際線融為一體的屋頂,似祥雲懸浮在空中,寓意大自然與城市和諧發展。
  • 中國貿促會首次披露杜拜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
    中國館建築名為「華夏之光」,寓意希望和光明。   中國館建築遵循「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設計原則,將中國元素與現代科技巧妙結合,彰顯中華文化自信和大國風範。
  • 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館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空中俯瞰世博園中國館特派記者龐山嵐 朱建國上海攝影報導上海世博會的開幕近在眼前,諸多場館中,中國館已成為園區當之無愧人氣最旺的耀眼「明星」A聚焦「東方之冠」觀眾的認同是最重要的記者:中國館成為園區試運營的「明星」,此時此刻您的心情如何?何鏡堂:中國館人氣旺,說明觀眾們認同和接受了她,我的心裡很高興,也特別欣慰。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每去一次,看到她心裡總有一種親切感和自豪感,我是越來越滿意了。
  • 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之「山外山」
    中國館將這一主題意譯為「化解現代性」,以「案例卡」作為基本元素,大量展現過去百年間中國建築在構件、結構、格局、造園和形意方面的案例,一方面突出現代性作為外來衝擊、以及中國建築現代化過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暗示中國文明對外來衝擊所一貫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