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3300 字
閱 讀 需 要
8 min
—
2020年的高考大抵風煙落盡,各路學霸、學神開始總結學習心得,義務做起「高分傳幫帶」的工作。
這幾年,分享自己「高分學習心得」的優等生變得越來越實在了,相比有些學霸「謙虛」地稱「自己很少刷題」這種話,新一代的學神、學霸們不少都不諱言自己在衝擊高分時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他們的精彩經驗,是刷題的汗水浸泡過的,顯得更加樸實、可貴。
最近,畢業於復旦附中的於念可進入大家的視野中。她剛拿到心儀的北大中文系的錄取通知書,憑藉語文136分的高分,離自己的中文夢想又進了一步。
關於如何學習語文,如何在高考中拿到高分,這位宛若碧玉的女孩分享了10個字,她認為,是這10個字幫助自己比其他同學走得更遠。於念可的這十字箴言是:「功夫在詩內,功夫在詩外。」
與很多學霸拿到高分之後,對前途略顯茫然不同,於念可堅定地報考北大中文系,就是為了圓自己的「中文夢」的。
給別人介紹自己喜愛中文的緣由時,於念可會強調,自己從小就痴迷語文,這個愛好,也許會讓人覺得不夠「時髦」,畢竟,在功利的環境中,似乎能拯救世界的還是數理化。閱讀和寫作在不少人那裡看著是難題,視若危途,她卻甘之若飴。
上中學時,於念可獲得了一大堆各類讀寫的大獎,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一等獎、上海市古詩文大獎賽一等獎、上海市作文競賽一等獎……僅看她積攢的一大堆獎狀和證書就會明白,在這個秀外慧中的女孩心裡,語文不僅僅是一門應試得分的課程,她在閱讀和寫作中享受到了美好。
跟人談到自己對語文的感情,於念可有兩句話說得特別能打動人,不像出於一個中學生之口,她說:「高考的壓力之下,分數固然要緊,但希望大家還能擁有對語文的真誠、浪漫與愛,語文分數是美麗的,但更美麗的是語文本身。」
瞅著於念可總結的學好語文的十字決,就能看出她對古詩詞的喜愛,在她眼中,學好語文的功夫就在「詩」的兩側。那麼,在她眼中,「詩內」和「詩外」究竟有什麼區別。
到這裡,就能看出這個未來北大中文系才女的實在與智慧了,「詩內」是應對考試的刷題訓練,「詩外」則是課餘的積累。既然離不開詩,於念可聊到高考語文高分訣竅,說得最有心得的還是詩詞鑑賞。
詩詞和古文,是語文高考中失分率很高的兩道題,尤其是詩詞鑑賞。不客氣地講,很多孩子經歷過高考詩詞鑑賞訓練,離開高考考場之後,此生都不會再去主動讀古詩詞了,原因,就是大家被老師教「傷」了。
很多語文老師講詩詞,都在傷害詩詞,睹秋月則傷情,觀春花則悲懷,硬生生要學生把讀詩的審美過程變成生理反應。一位老教師告訴我,這種詩詞鑑賞的方法,都是以不準備讓孩子學會讀詩為基礎,硬湊出一套不會讀詩但勉強能得幾分的套路方法。
一個語文老師如此講詩,是對詩歌的犯罪。
於念可談她讀詩、做詩詞鑑賞的心得,有獨到之處。例如,她從不故作高深地嫌棄做題訓練,但在訓練中,她的方法很值得借鑑。
首先,古詩詞以格律為重,格律、典故之類的基本知識點,一定要掌握好。
其次,有了好的基礎知識,學會使用詩詞鑑賞時的術語和話術,剩下的就是要把握出題人在詩詞中埋好的得分點,或者說詩詞的賞析點了。
最後,一首詩,逐層剝離到此刻,在於念可看來,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走進詩人的內心,與詩人共情。例如,人人會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兩句詩中,看似沒有人的身影明確閃動,但處處都藏著詩人的有些枯澀的眼神。所謂詩詞賞析,就是要從文字的下遊往上遊追溯,找到文字背後詩人的感情,去體察、感受。
這個過程是美好的,既能訓練尋找得分點,規範答題話術的能力,更要緊的是,學會了這種答題心法,即使在枯燥的刷題中,也能感受到詩詞的美。會刷語文題的孩子,從來都能在這種美感中放鬆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被應試的大潮吞沒。
不少苦於語文試題的孩子,可能無法體會於念可在詩詞賞析中的悠然心態,他們很容易放棄這道題,轉而跟分值更大的閱讀理解題較勁。然後,卻常常在這道閱讀量大、分值高的題目面前折戟沉沙,一敗塗地。
尤其這幾年,語文的高考難度逐級增加,題量也不斷加碼,需要讀並理解的字數提升,很多學霸縱橫數理化考場,卻過不了語文閱讀理解這關。
語文136分的高分,標誌著閱讀理解得分不低,談到如果搞定閱讀理解,於念可首先談到的還是「套路」。和很多老師愛總結詩詞的對應關係一樣,高三時候,於念可一樣受到老師總結的閱讀理解答題要點和各類寫作手法。有人厭棄這些套路,覺得這種套路太過枯燥,於念可卻不以為意,她講了自己提高閱讀理解得分的心路。
從高一開始,仗著平時語文積累得好,她做閱讀理解題一直比較隨意,全靠自己很強的理解能力,靠感覺來答題,可能理解的思路是對的,但答題的方式不規範,最終還是容易導致失分。在高考考場上,分數就是命,這種隨性答題的習慣,首先要改變。
於念可的心態調整得不錯,她把這些老師總結的條條框框當作舞臺的邊界,一個合格的舞者首先要能在方寸之間展現芳華,分清、記熟各類標準操作手法的過程,就是庖丁解牛達到至高境界之前磨練技藝的苦修,等到刀法純屬,眼中無全牛的時候,才是一個高手尋找自由的時刻。
於念可也謙虛,說自己不會著意在語文上刷題,但她會認真做完學校發的每一份語文試卷。做閱讀理解題,刀法純熟,熟悉了套路之後,多年積累的理解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派上用場了。
閱讀很像一場智力遊戲,出題老師和做題的孩子就是隔著一張紙的頭腦鬥士,拿到題目那一刻,頭腦博弈就開始了,這裡面,最好玩的就是思維之間的纏鬥和剝離。
怎樣從這種思維遊戲裡獲勝呢?於念可的竅門就是主動探尋試卷背後出題人的思路,一道題做錯了,是不是自己沒有理解出題人的意圖,自己為何沒有找到這種答題的角度。有人說,這是在固化孩子們的思維,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換個角度,把應試當作一個錘鍊思考能力的過程,一個探尋出題人思路的遊戲,可能就不會如此緊張了。於念可,大概也是找到了這條路徑,才能在枯燥的應試準備中,一樣感受到語文的美。
如果說,這些套路都是詩內的功夫,做題的思路訓練,答題的技巧和話術的規範要求,都要一個孩子能接受套路,那麼,寫作就一定是一場發生在「詩外」的功夫修煉了。
讀詩、讀文章,都是磨練思路。讀後有感,有感能發,發而成文,就能體現一個人素質教育的水平。不少真正懂行的老師,通過看文章水準,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思辯水平和文化素養,就是按這個思路來的。
對於念可來說,寫作真正是一場漫長的修煉,那些保證三兩個月就能提高作文分數的人,逗人玩的性質更多。
可是,繞一個大圈子,想寫好,還是要先會讀,會從閱讀中學會別人高明的寫法和深刻的思想。於念可就很有針對性地推薦了兩本書,據她介紹,這兩本書對她的寫作幫助不小。
一本是《像哲學家一樣思考》,為何推薦這本書,與最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風向有關。像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題,就在引導考生發揮自己的思辨能力,這才湧現出《生活在樹上》這樣看著頗具思辨氣質的神作。
這本書給於念可的幫助是,書裡有不少基本的哲學思維方式,能夠幫助讀它的人深入思考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寫文章的時候,有這些思維方式襄助,很容易形成獨到的論點。
另一本看上去老套一些,是《古文鑑賞辭典》,這是上海辭書出版社一本年代久遠的鑑賞類辭典了,很少有中學生回去啃這種大部頭書。於念可卻像是找到了寶,這個大部頭書精選了經典古文篇章,不是靠它學好文言文,而是在精到的鑑賞稿中體會作者的筆法和思路,這才是於念可學習古文的秘訣。
除了這些大部頭的書,於念可還為身後的學弟學妹推薦了一些時新的讀物,像《三聯生活周刊》和其他一些關注社會議題的公眾號,如今高考的寫作趨向考察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辨能力了,這類讀物,也成為她的選擇。
從讀到寫,從套路到自由,這位馬上就能徜徉在北大校園中的才女學霸,跟我們分享的是一條既傳統——找套路,又紮實——強調語文素養的中間道路,既能享受語文的美,又能獲得高分,而更精彩的是她給更多應考學子的寄語:「語文能將廣闊無垠的人類思想共同體安植在紛繁蕪雜的人間,使超脫時空與自我的禁錮成為可能。」
這才是這個從套路中脫離出來,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才女的語文心得。
-END-
作者 | 吳事生非
責編 | 杜普
編輯 | 鄧茜
實習編輯 | 哥舒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
可發布於「讀者·新語文」旗下各大媒體平臺,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