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經營目標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潤,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作為管理者往往因缺少科學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控制質量的管理方法而感到苦惱,這時,IE可以很好的幫忙解決在這個問題。
一、IE基礎知識
1、什麼是IE
IE全稱為「Industrial Engineering」,即「工業工程」,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並且是從泰勒等人創立的科學管理發展起來的. IE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設備和能源構成的集成系統的設計、改進和實施。它應用數學、物理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去說明、預測和評價由這樣系統得到的結果。
2、IE的發展歷程
3、IE意識:
1. 成本和效率意識:IE的核心就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率
2.問題和改革意識:降低損耗,消除冗餘,提高附加值
3.工作簡化和標準化意識:簡單化、標準化、系統化
4.全局和整體意識:系統工程,集成,全局/整體,全過程,全壽命
5.以人為中心的意識:人起主導作用,人參與的積極性,成員的創造性。
4、IE推進裡程圖:
二、IE七大手法
IE手法以人的活動為研究對象,強調尊重事實,運用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對整個生產系統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尋找問題、發現問題並進行合理化改善,最後實現作業標準化。IE七大手法的歸納用很多版本,其中最常用的IE七大手法為:防錯法、動改法、流程法、五五法、人機法、雙手法和抽樣法。
三、八大浪費
(1)管理浪費(2)不良修正浪費(3)製造過多(過早)浪費(4)加工過剩浪費(5)搬運浪費(6)在庫量過多浪費(7)等待浪費(8)動作浪費
四、製程改善總結圖
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程序分析
2、四大原則:(1)取消(Eliminate)(2)合併(Combine)(3)重排(Rearrange)(4)簡化(Simplify):
3、五五法(5W2H、5Why)
4、5WHY: WHY-WHY(為什麼-為什麼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它是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它的根源會引起恰當地定義問題。
1.分析時的5個方面
2.分析時的6大步驟
5、動作分析
動作經濟原則: 通過對人體動作能力的研究而創立的一系列能最有效發揮人的能力、同時使作業者疲勞最小、動作迅速、容易、有效的動作設計和改善原則。
6、時間研究
「時間研究」是運用一些技術來確定合格工人,在標準狀態下,對一種特定的工作,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時間的一種方法。」
目的:剔除不必要的時間;定訂合適的標準作業時間。(等材料,等零件,等加熱,等檢驗,領料,更換工具,清潔用具,裝卸時間,移動)
7、預定時間標準法(PTS)
模特法的原理:
五、工廠布置(LAYOUT)原則
六、生產線平衡分析和瓶頸改善
生產線平衡定義
線平衡是對生產線的全部工序進行負荷分析,通過調整工序間的負荷分配使之達到能力平衡,最終提高生產線的整體效率。這種改善工序間能力平衡的方法又稱為瓶頸改善。
主要目是對生產線的全部工序進行負荷分析,通過調整工序間的負荷分配使各工序達到能力平衡(作業時間儘可能相近)的技術手段與方法,最終消除各種等待浪費現象,提高生產線的整體效率。這種改善工序間能力使之平衡的方法又稱為 瓶頸改善。
節拍:英文名(Take time)-指生產線上連續出產兩件相同製品的時間間隔.它決定了生產線的生產能力、生產速度和效率
工站:一個或多個作業員在同一個工作地共同完成相同產品加工工藝中某一特定作業的操作組合
周期時間(Cycle time):完成某工站內所有工作所需時間
瓶頸時間:線作業工時最長的工站的標準工時稱之為瓶頸工時.它決定產線的產出速度
單件標準時間:一個作業員獨自完成一個產品所有加工作業所需的時間。 (單位:小時)
生產線平衡:又稱工序同期化,是通過技朮組織措施調整生產線的作業時間,使工站的周期時間等於生產線節拍,或與節拍成整數倍關係
線平衡改善步驟:
1.平衡前的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2.消除生產的浪費;3.利用方法研究進行改善
4.山積表平衡;5.建立新的生產流程;6.實施後的效果確認;7.改善後的總結報告
8.標準化推廣
IE是通過靈活應用各種應用科學及、管理學和社會學知識,持續改善工作品質和工作效率,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力,提升作業效率,消除浪費,強化企業盈利能力,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還包括我們日常見到目視化管理、時間管理、合理化及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