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邊糊,又稱鼎邊糊,福建省特色點心,風味小吃。其一直流傳到臺灣、東南亞等地。在福州地區已有400多年以上的歷史。
各地口味略有不同。福州鍋邊糊是用花蛤、蝦米為湯,在鍋裡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片。
在古田有的地方,鍋邊糊是用鴨肉、小腸等熬製而成高湯,湯清不糊,面片脆嫩,爽滑可口。
閩南的鍋邊糊是用紅油滷湯,湯鍋裡沸騰著的豬血,有鮮海蠣子、小腸、大腸、蝦仁等,配著還有金黃吃起來酥脆的油條。
原料:大米磨成米漿。
配料:豬棒骨、紫菜、蝦米、蟶乾、瘦肉、香菇、青菜、蔥姜蒜、醬油、鹽、老酒、胡椒粉。
製作方法:
1、將大米洗淨用清水浸泡,磨成濃漿,
2、把豬棒骨放進清水鍋裡熬煮成高湯。
3、將蝦米、蟶乾放進骨湯裡用中小火煮一小時,讓其入味後盛起。
香菇、蔥、姜、蒜,起油鍋炒熟。
4、制糊:大鐵鍋燒熱,將備好的湯加一倍清水,蓋上鍋蓋,燒沸後揭去鍋蓋,往鍋邊抹一層花生油,用小碗舀米漿往鍋邊澆一圈,蓋上鍋蓋約半分鐘,揭蓋把鍋邊的熟米漿片鏟到湯裡,加入高湯加蓋燒開。湯中加入蝦米、青菜、紫菜、瘦肉煮開出鍋裝盆裡,再調入醬油、鹽、老酒、胡椒粉即成。
鍋邊糊最美味的時候是剛剛煮出來微微燙嘴、滑滑糯糯的那一刻,放久冷了,湯底與面片就會真像漿糊,粘在一起,口感變差。鍋邊糊雖然歷史悠久,但這種美味可口的小吃,在酒樓、大飯店是吃不到的,只存在於街頭巷尾的小攤中和鄉村裡。福州俗語形容這人像「鍋邊糊」似,意思是這人他跟誰都自來熟,套交情,類似現在的「萬金油」。
鍋邊糊的也有佐餐伴侶,就好像咖啡配甜品一樣。第一種海蠣餅,基本也還是米漿。中間包菜絲、海蠣或蘿蔔絲作餡兒,上面再澆層米漿敷面。下油鍋炸至圓形,炸得脆黃,在我的老家管它叫油餅,也有沒有餡的空心油餅,和銅錢似的。
第二種是春卷,加豆芽、胡蘿蔔絲、蔥、豆乾等食材所煎成的卷餅。
還有第三種是芋粿,米漿中攪進切碎的芋頭絲,上籠屜蒸熟。熟了後再用菜刀一塊塊切作三角形。炸酥表皮,吃著有濃鬱的芋香。
說起鍋邊糊的來由,還與戚繼光的故事有關呢。明朝福建沿海城鄉鎮飽受倭寇騷擾,搶劫放火,人民苦不堪言。戚繼光帶士兵入閩剿滅倭寇,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郊區某鎮,當地村民擺下桌子板凳,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等,熱情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此時,士兵來報,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當即決定不吃飯了,馬上準備集合隊伍。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可這時鐵鍋裡的飯菜都還沒有熟。不知是哪位村民急中生智,想出了將大米磨成漿,青菜、木耳、魚肉等一股腦兒全部煮成清湯,刷米漿於鍋邊,一刻鐘後,一鐵鍋的鍋邊糊就煮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士氣大漲,奮勇上陣,把倭寇紛紛殲滅。
記得小時候,我母親就常常會做鍋邊糊給我們吃。彼時一鍋的新鮮米漿熱氣和著香氣升騰瀰漫,直撲鼻孔而來,等不及了的我靠近灶臺邊,墊高了身子迫不及待地舉著小搪瓷碗,不住地吞口水等鍋邊糊熟了吃,那味道是很誘人的。初初拿到碗裡,滿滿的一大碗,以為小小的自己,小小的胃根本吃不完這一碗。在隨後的一個小時,用小勺慢慢吃,邊喊著好燙好燙邊囫圇吞入口中。配著焦香脆脆的油餅,不知不覺碗底也見光了。在以後的漫長時光裡,我走過無數地方,吃過無數次的鍋邊糊,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童年的那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