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話厲害的人,都有什麼特徵呢?
首先,他們總能流利地闡釋自己的觀點,也能把道理講得比較透徹、動聽,不會有說教的感覺,讓別人很樂意接受。
當然,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的表達,而且還能從別人談話中,判斷出對方的意圖,領會到對方表達的意思。甚至還能通過談話和溝通,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建立進一步友好的關係。
而一些不擅長說話的人就剛好相反。他們不僅無法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讓聽的人費心又費神,而且又不懂得轉變表達形式,讓別人明白他們要表達的意思,這無形中就增加了彼此交流的難度。
有事情要跟別人說,或有事情需要跟別人合作的時候,說話流利、清晰和條理的人,總是很容易達到目的。而那些不會說話的人,不懂得跟別人溝通的人,其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
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表達不好的人,那麼如何讓自己從「不會表達」變成「自如表達」呢?這就涉及到以下技巧的運用。
打造表達的基本功
想讓自己的表達能力變得強大,一些基本功的鍛鍊是不能忽視的。
首先,發音要正確說話當然是讓人聽懂為前提,但是怎麼做到聽懂呢?發音就很重要!這不是針對普通話來說的,任何的方言和語言都適用。
所謂發音正確,意味著你要對每一個字,都能準確、清楚地念出來,不會讓人聽成其他發音的詞句。例如粵語的「開窗」跟普通話的「開槍」是一樣的。如果一個習慣說粵語的人,普通話發音不夠準確,就很容易鬧出誤會。
準確、清楚的發音,可以通過平時的練習。例如多念繞口令,多大聲朗讀文章,多與別人談話、多閱讀書報、多聽廣播來達到。
其次,說話的時候,儘量讓每一句話都「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不是說,不能談論深奧、專業的話題,而是這些話題要「看菜吃飯」。跟專業的人一起討論,固然可以使用專業的詞彙。
但面對缺失相關知識的普通人,就需要懂得對這些專業知識進行轉化。說到一些深奧的內容時,用通俗的方式去解釋,或者用不同的言語去輔助表達,這樣對於溝通會更有效果。
別以為經常說一些專業的內容,就顯得自己有學問。你可以看看新聞版區那些「爭吵的留言」,多少槓精去「懟」別人時,說的話能有多深奧就有多深奧。但是說完,別人還是不服氣,繼續反駁它。
其實,這種講話方式,不但讓人聽不懂,而且很容易會弄巧成拙,引起別人對你的誤解和疑慮,甚至產生反感。
畢竟良好的交際語言,應該是大方、熟練和生動的,既能很好地表達你的意思,也可以讓你的話有聲有色、扣人心弦。
再者,說話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快速的說話不但讓對方反應不過來,而且自己也容易疲倦。有時候嘴巴跟不上大腦,說話就會說得磕磕碰碰。當然,說話太慢也是不可取的,這會讓人覺得你做事不利索,好像思維的轉速不夠快似的。
「信口開河」 或「放連珠炮」這些都是不好的說話方式。
「信口開河」並非表示你很會說話。恰好相反,說明你說話缺乏誠意,不夠真實或不負責任。講述一件事或者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必須要中立、客觀。別以為誇大其詞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可能會損失你個人的「可信性」。
至於說話像「放連珠炮」,只會使人厭煩。因為在公共場合說話,你要顧及周圍人的感受,只顧自己一個人滔滔不絕,而冷落其他人,只會讓交談氛圍陷入僵硬。
當然,說話聲音也同樣重要。不能太尖銳、太大聲,也不能太柔弱、太小聲,根據所處的場合,選擇恰到好處的方式就已經足夠了。
有了上述這些基本功之後,接下來要懂得整理你的「表達」方式了。
所謂「表達」,就是把文字、句子等要素,按照某種方式組合起來變成聲音的一種說話行為。「話」的實體還是詞語本身,想要用詞語去表達,就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表達越簡潔越好
說話可以詳細,但表達一定要簡潔。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言語聽起來很有文化,於是極力修飾語句,或用重複的形容詞,不斷套用成語,動不動就拋出一句俏皮話,甚至引用經典、名人語錄等。這些「刻意」的表達行為,就會讓人感到厭煩。
因為用了許多華麗的字眼,也不一定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讓人失去理解你言語的焦點。假如別人不認真地聽你講話,還真不知道你想說些什麼。
有些人在說話時,東拉西扯,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也使人聽不明白。缺失表達的主線,東說一句,西說一下,就很難形成一個交流的焦點。
假如你說話有上述特點,只要在說話時注意說得簡明扼要就行了。在話未出口時,先在腦子裡構思一個輪廓,哪些內容重點去說,哪些是輔助去說,然後再按照先後次序表達。
這樣的表達,就能做到簡潔、條理了。
第二,表達的詞彙不要重複使用
你有沒有看過一些主持人,在介紹一個產品時,三句話裡就有兩句用同樣的詞語。
例如你介紹一輛車,直接就說:「這輛車比較省油,保養起來會比較容易。同時空間又比較大,坐起來比較舒服,駕駛感受就會給人比較舒適的感覺。」
說什麼都用「比較」這個詞彙,你認為這種介紹,會給人專業的感覺嗎?肯定不會!甚至聽多了,我們就會在心裡產生厭煩。
但很多人都有這些習慣。究其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轉換和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講述一件事,只停留在固有的表達習慣上。
如果上面這個例子,適當去修飾之後,就可以這樣說:
「這輛車的油耗不算高,相比同類型的其他品牌車輛,會更加省油,這樣保養起來的負擔就不會太大。而且這輛車的整車空間非常寬裕,坐滿人都不會有擁擠的感覺。座位又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坐起來很舒服。所以駕駛的時候,不管乘客和司機都會有一種舒適感。」
這樣說,是不是好很多?這就是針對同一件事(介紹車輛),變換不同的講述方式而取得的表達效果了。
重複的詞彙,在加強語氣時可以用,平時不能亂用。
第三,儘量豐富你的表述方式
正所謂:第一次把女人比喻為花的人是機智的,但第二次再用它的人就是愚蠢的了。
我們當然不必拘泥於這種說法,畢竟每說一事都要創造一個新名詞,思考一個新的表達方式,也往往吃力不討好。但是,重複或單一的語言,也確實會使人厭倦。
一個口才好的人,他們的表述方式是不會僅限於一種的。當一種表達不夠好時,他們就會立刻懂得轉變另一種表達。
高情商的人,就是屬於這種轉換表達形式非常熟練的高手。當朋友找他們借錢時,他們就算不算借,也不會直接說:「我不借給你」這麼傷感情。
而是他們懂得把「我不想借」這個核心觀點,通過不同的語言描述去「包裝起來」,讓別人領會到這個意思,如:
「對於這件事,我很難回答你!因為我每個月的用費已經佔據我和老婆的大部分薪水。以前還好,現在經濟環境這麼差,賺錢越來越少,一旦接下來生活上有困難,我可能就要動用到自己的儲蓄。如果借給你,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被動,到時我老婆說不定會因此而怨恨我,大家發生爭吵。借這些錢給你,我想有點困難!」
這種表達方式,就是根據彼此關係而調整的。如果對方是一個普通關係的同事,那麼又要換另一種說法,說「儲蓄不多,借不到你錢」就行。
豐富自己的表達句式,訓練自己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同一件事。只要你能夠做到這樣,你的表達能力就會太差了。
第四,不要過度表達
古諺道: 「字乃文章的衣冠」。現在我們說:「言語為個人學問和品德的衣冠。」
有些人表裡不一,外強中乾,不開口還好,一開口就滿口粗俗話,特別低俗,說出來的話讓人難以接受。剛建立起的敬慕之心,也會頓然消失。這就是「過度表達」的後果了。
什麼是過度表達?就是說出該說的話之後,還添加一些不適當的用語,諸如責罵、揶揄、低俗的話語,這就會表達的效果「變味」。
例如:「我喜歡你!」是正確的表達,但如果加多一句:「我喜歡你,尤其是你的前凸後翹的身材!」這就屬於過度表達了。
你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話來表現你的聰明、活潑和風趣,但如果你用的聰明和幽默,是通過一些不雅言論來構建的,那麼這些話就會讓別人覺得你卑劣、輕佻和無知。
和粗俗話一樣,深奧的學術語也不可用得太多,除非你是一個學者,正在討論學術問題。滿口新名詞,即使你確實學識豐富,也會給人一種「溝通隔膜」。
在說話的時候,添加一些不必要的過度表達,聽眾就會不知你想表達什麼,並因此而以為你有意在他面前炫耀或者裝作幽默。只要超出表達需要,別人就會覺得你很淺薄。
表達應該要恰到好處。如果你想要自己與別人的溝通取得很好的效果,就需要構建正確的表達方式。
只有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才是「會說話」、「會聊天」和「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