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在中國,不努力考大學的孩子到底有多傻?

2021-03-01 新老教師公號


吃得了學習的辛苦,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那部分孩子,生活的苦頭會少很多。


「現行的高考教育制度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但是卻有著基本的公平。應試教育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


「對於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


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


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前段時間,韓寒在微博上發的這兩條微博,確實讓人頗感意外。



老實說,這些話根本不算什麼石破天驚之語,甚至已經可以說有些老生常談。只不過這話從韓寒口中說出,卻讓人又有另一番感慨。

十幾年前,韓寒被不少人奉為精神領袖,那時他的言論也很大膽:


中國愚民教育體制下的題目,會想盡辦法把人弄得很蠢,出來就是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很多人認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其實多少人在大學裡把時間都浪費掉了,沒有去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業,上不上大學又有什麼關係呢?」

那幾年,韓寒成為了一種現象,他的書大賣特賣,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孩子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韓寒的擁護和自己對教育體制的不屑。


20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高考時故意交了白卷。


用雙色筆答題並在試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滿,用以反抗高考。


2007年,瀏陽考生陳聖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題,直接交白卷。


2008年,雲南考生吉劍試圖故意考零分。因為答題時「閒著無聊」,胡亂做了些題,最終總分168分。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試卷寫滿自己對教育體制的控訴,故意交白卷……



02


現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那個曾經的新概念作文一等獎得主韓寒,開始從抨擊教育體制,到反思當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猛戳☞在中國,學什麼才能實現階層攀升?


只不過全中國只有一個退學,還能成功的韓寒。


曾經那些視高考為無物,並同樣猛烈抨擊教育體制的學生們,卻因為自己當初的舉動,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獨自咽下了生活的苦楚。



06年交白卷的蔣多多家境不好,但成績不錯。


在高考後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因為學歷不高,加上沒什麼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


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感慨。


後來幾經周折,蔣多多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回憶高考,她的坦言「現在我覺得有點可笑。」

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陳聖章的經歷更豐富一些。


高考後,他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每樣工作都做不長久,頻繁的跳槽。


期間也自己做過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終,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給人開車來還債。後來成為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


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0點結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08年白卷的吉劍曾是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後他一直輾轉各地打工。


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築小工,貼過考研海報,給文化傳播公司寫過軟文;生活上,他睡過公園邊的長凳,為吃飯撿過垃圾換錢。


回想起最初幾年的打工生活,吉劍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同樣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去年還上過微博熱搜,因為他想重新高考,並四處勸現在的學生們,不要放棄高考。


他當年深受韓寒《通稿2003》影響,強烈反對應試教育,原本成績也不錯的他,在高考後生活同樣被打工的「勞累」「辛苦」充斥著。






03

其實成年人的世界裡,很少有容易二字。


絕大多數人在高考後的10年裡,肯定也都經歷過一段迷茫和辛苦的時期。


可是從大概率上來講,學習成績的好壞,確實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


吃得了學習的辛苦,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那部分孩子,生活的苦頭會少很多。


不久前在朋友圈裡看到過這樣一張照片,文字是「北京海澱某頂級小學奧數課的教室後部,你們感受一下」:



圖片附加了解釋,說這是奧數教室後面,家長都是跟著旁聽的,筆記、攝像一個不落,回家提問孩子和複習鞏固。


我想大家看完,心裡肯定倍感壓力。


在全國輿論都在說奧數無用,奧數坑人,奧數殘害孩子的時候,中國教育資源最豐富,最強大,最頂尖的海澱區,父母們卻拼著十幾萬一平的學區房,給孩子報著幾百甚至上千塊一節的奧數課,並且在後方這樣盡心盡力的跟著。


是這些父母傻嗎?


不是,僅僅就這一個海澱區,中國包括清華、北大、人大的8所985大學和26所211工程大學集中在這裡。


最好的小學、中學、高中,也集中在這裡。


父母們太知道讓孩子進入一個好初中,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的重要性了。


僅僅在中小學階段,好學校的學生們享受的資源就已經讓人羨慕不已:


「當你去做實驗的時候,推開教室的們,中科院的院士在對你微笑,人大附小五年級這個班,它所有的實驗,所有的科技課程,直接輔導老師都是中科院院士。


國家重點實驗室,考上這個班的小孩隨便用。」


這批孩子們是不是都能擁有一個自己滿意的人生,任誰也不會知道。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會體會到蔣多多、吉劍、徐孟南他們那種心酸。


肯努力,分數高,成績好,適應性強,配以良好的教育資源,預測不了一個人發展的上限,卻足矣決定一個人發展的下限在哪裡。





04


韓寒說:「我現在所接觸到的富二代已經越來越強,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經濟條件更優越的家庭難道不會這麼想嗎?」


這話確實是很實在了。



從《爸爸去哪兒》中的那些明星家裡懂事乖巧的萌娃,到最近通過《最強大腦》被熱議頗多的澳門賭王之子何猷君。


我們會發現,「比你起點高的人,比你更努力這件事」,已經慢慢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如果讓普通家庭的孩子跟這些佔盡天時地利的孩子們,在高考時還要拼素質、拼特長、拼某種專項技能,那相信遠遠不如拼應試來得公平。


這樣說絕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希望,恰恰是想表達抓住現有教育機會,才是普通孩子站穩腳跟最有利的捷徑。


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還是抱著「學習成績無所謂」和「讀書沒有什麼用」、「上不上大學沒關係」這樣的想法,便是讓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換句話說,學習的路上要付出很多辛苦,高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在所有可供選擇的道路上,對普通人家裡的普通孩子來說,學習極有可能是最平坦的路,高考極有可能是最容易的挑戰。


吃的了讀書的苦,才能更從容更自信的面對生活的苦。

相關焦點

  • 一針見血:在中國,不努力考大學的孩子到底有多傻
    應試教育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對於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 一針見血:在中國,不努力考大學的孩子到底有多傻?
    應試教育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對於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 在中國,不好好讀書的孩子究竟有多傻?
    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在9歲才讀小學,連續3個學期考過全班最後一名。不讀書有出路嗎?有!但概率極低!:讀了大學沒什麼用,出來還是個打工的。不好好讀書的孩子有多傻?,不好好讀書的孩子都是傻孩子。
  • 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高中生高考時要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大學?
    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普通高中生高考要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大學?轉眼就要高考了,離2019年高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很多考生都在努力。985大學可以說是萬千學子的夢,那麼985大學到底有多難考呢?普通高中生要多努力才能考上清華大學?高考考上985大學需要多努力?想在清華大學讀書,多少分才夠?普通高中生考一個本科就不容易,211大學考上的就非常少,更何況是985大學。其實,想上985大學,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難,尤其是清華大學這樣的頂尖高校!
  • 現在考個大學很容易了,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平時不努力嗎?
    筆者這麼說的具體理由有三:首先、不管你有多聰明,不努力肯定考不上大學,努力的方式和程度,決定了你能夠考上什麼層次的大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筆者的理解就是,人要勤奮努力,持之以恆,不斷追求上進;不知道當年梁啓超先生將此古語引進清華校園,乃至成為清華校訓,是不是這個意思?
  • 你那麼努力的培養孩子,到底為了什麼?
    開個玩笑,總的來說,我加入過很多群,能如此熱情和真誠討論問題的群真不多。所以,我特意把他們討論的內容整理出來,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shx:「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
  • 普通人考清北需要多努力
    不管承不承認心裡有多不服氣,當下的清華北大就是現在中國的大學牌面,這不僅是客觀上的事實,也是社會上大部分公認的事實。 這兩個學校沒有任務義務與責任給所有人一視同仁學習的機會,我想到了高中這個年齡段,應該分得清什麼是義務教育什麼是非義務教育。
  • 我從來不讓孩子第一名!努力考7-17名最有出息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點進七到十七名裡,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後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裡面。」——這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長小學的一次親子課堂上,給300多位學生家長分享的一個小秘密。
  • 拼死累活考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不少孩子包括家長都迷茫,我們這樣拼死累活考大學到底是為了什麼?說實話,考大學是絕大部分人從小到大一種信仰,是父母對孩子最樸素的期待!從小父母教育孩子,長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學,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等你考上大學如何如何……,考大學是父母養育自己,教導子女的一種嚮往和追求,是他們心中的一種期盼!
  • 「畢不了業的大學生」,在中國到底有多少?
    導語:在中國古代就曾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足以得見,「金榜題名時」對於一個學生來講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是一個家族無上的榮光,時至今日,高考仍是改變一個普通孩子命運的關鍵時刻,進入一所重點大學,意味著人生將會有更多的機遇和平臺,比其他人有著更好的資源。
  • 2019中國大學分檔次排名發布! 考大學的檔次有多重要?
    普通高校畢業生費勁考了進去,苦苦工作了好幾年,才發現自己只是事業編制。而那些985大學的選調生一開始就有公務員身份! 差別在哪裡?福利待遇、職務晉升、公開選考...只有在黨政機關待過的人,才知道「公務員身份」一詞的含金量!有多稀有?
  • 在中國,反抗應試教育的人,是真傻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想法、她的人生。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好大學始終是有限的,好大學的名額始終是有限的,所以想要進入好大學,也必然需要經過考試。考什麼呢?既然是素質教育,那就考特長唄。考試之爭,就變成了特長之爭。而特長之爭,是需要錢來鋪路的。就拿彈鋼琴來說,隨隨便便買一架鋼琴,就需要1萬多元吧。你要憑鋼琴進大學,最起碼得練到10級吧。
  • 林清玄:我從來不讓孩子第一名!努力考7-17名最有出息
    作者:林清玄「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點進七到十七名裡,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後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裡面。」——這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長小學的一次親子課堂上,給300多位學生家長分享的一個小秘密。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
  • 又要考雅思託福了?那些沒考過的孩子怎麼樣了?
    但是一看到考官就緊張,實在不知道該怎麼進行突破。目前正在努力攻關口語,希望能有所突破。(口語不好是中國學生最大的劣勢,希望這個孩子能有所突破)@Tom(坐標英國):國內考了三次雅思,眼見著雅思考試費從1900+漲到2000+,就是考不出來好成績。實在是不想在國內繼續學雅思了、和父母商量後決定來學校讀語言,免得又耽誤一次開學。
  • 究竟要有多努力,一個普通學生才能考入985和211大學?
    所以當我們把上述問題都考慮進來之後就會發現其實能夠考上一個還不錯的大學真的不算是件容易的事情。 有了這個基本的認識我們再來看看考上985、211到底有多難就更加容易理解這個「難」的深層意義了——它不再是數據上的難易,而是能夠讓我們更容易站在考生角度去思考的真正的難到底有多大。
  • 被逼瘋的中國父母,到底有多焦慮?
    中國的家長有多焦慮?你很難想像?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麼樣呢?就業,買房,婚戀,後面頭疼的事情多了去。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 高三的學生,到底要多努力才會考上一本大學?
    「高三的學生,到底要多努力才會考上一本大學?」有人問。對於超級學霸而言,別說考上一本,就是考上清華北大都是輕鬆加愉快的事情,在他們看來,考一本基本上不需要多努力就可以做到;但對於學業成績存在嚴重短板的普通高中的普通學生來說,考上一本大學,就算用出「洪荒之力」也不一定能考上一本院校,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 高考600分以上接近五萬人,這個省份的孩子到底有多不容易
    一般來說,說學霸多,就意味著這個地方高考比較難,因為太難考了,所以大家都在使勁學習,湧現出學霸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河北因為衡水中學的存在早已在為眾人所知,而事實是,河南省的孩子在高考這件事情的難度上,甚至已經超越了山東和河北。2020高考中,河南省600分的考生接近五萬人,這個省的考生到底有多不容易?
  • 中國孩子到底有多累?最悲哀的教育:讓孩子累死在補習班上
    因為中國家長們的焦慮,中國孩子到底有多累?,你就考不到好的學校,考不到好的學校,你就完了!」   孩子承受著壓力和痛苦,不被重視,會發生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指某種壓力刺激過多、過強,導致心理極度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如果這種心理沒有得到有效疏通,就會一直壓抑在心裡,導致心率過快,心肌缺血,最後猝死。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因為孩子叛逆而苦惱的家長,都很想說:還好,孩子不乖。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有4個特質,佔1個也不錯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有出息呢?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成功的因素是有很多,但孩子的本身特質才是決定將來成敗的關鍵」。 ,面對有趣的東西總想著自己拆開看看,尤其是家中的玩具,被孩子拆卸的到處都是,這樣的行為就是孩子探索的表現,孩子愛拆東西並不是說他不聽話,故意給你找麻煩,而是為了滿足西內心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