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綜合了76項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涉及6個大洲的62種野生哺乳動物。分析發現,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後,這些野生哺乳動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強到先前的1.36倍。
-
最新研究證明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靈長類最先
恐龍對地球上的動物產生過怎樣的影響?人們很難想像,因為對恐龍的恐懼,恐龍同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夜間世界,全部晝伏夜出。直到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迅猛龍和一些翼龍具有明顯的夜行性特徵,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恐龍時代晝行性哺乳動物存在的證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博士研究生Roi Maor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該研究直接支持了「夜行瓶頸假說」。後者是人們理解哺乳動物進化的核心概念。在今天,這種理解尤其重要,因為它是規劃有效保護方案的必要條件。
-
夜行動物:用時間換空間的夜間模式
分析顯示,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的祖先日間活動增加,但這一過程其實非常漫長,中間有長達數百萬年的過渡期,也就是晝夜活動夾雜的階段。而人類的祖先,也就是靈長目動物的祖先是最早改換成日間生活方式的哺乳動物之一。
-
哺乳動物最初都是夜行動物,而鳥類則傾向於有日光的環境
瓦洛蒂加拉等神經科學家收集了許多關於動物認知的硬數據,從中了解到動物看待世界的方式實際上比人類要深入得多,細節也要豐富得多。哺乳動物最初都是夜行動物,以避免被喜愛在白天行動的恐龍等食肉者果腹;而鳥類則傾向於有日光的環境,因而具有更加發達的色覺。
-
哺乳動物研究顯示雌性或活得更長
【新華社微特稿】一項國際研究發現,雌性野生哺乳動物普遍比雄性長壽,這或與它們的性別特徵和環境相關。據英國廣播公司24日報導,多國研究人員分析101種野生哺乳動物的估算壽命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
...因美國數據顯示製造業活動堅挺;歐元則受獲利了結影響,從2018年...
美元小漲,受強勁的美國經濟數據提振;① 美元周三反彈繼續脫離兩年低點,一度創兩日高點至92.47,因美國數據顯示製造業活動堅挺;歐元則受獲利了結影響,從2018年以來的最高位回落。② 周二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8月製造業活動提速至近兩年高位,受新訂單激增的推動,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8月全國製造業活動指數升至2018年11月以來最高位。
-
研究顯示,早期人類可能通過冬眠來度過漫漫長冬
儘管我們當中許多人可能渴望在整個冬季中入睡,但人類(與許多其他哺乳動物不同)沒有冬眠的能力。但是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已經調查了早期人類是否在某些時候有這種能力。結果——雖然是初步的——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做到了,即使他們不擅長。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近日,刊登於《科學》的兩項研究聚焦了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王國」正遭受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我們的研究表明暴露於環境汙染如何影響哺乳動物宿主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群落之間的關係,可能會使受汙染影響的棲息地的微生物群落趨於均勻。相比之下,GI微生物群受宿主飲食的強烈影響,其與更廣闊的環境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直接的。考慮到人類對環境的廣泛影響,可以想像SK和GI微生物群落都是由人類活動的類型決定的。例如,暴露於各種化學物質、重金屬或電離輻射可改變實驗鼠的胃腸道微生物群。大多數環境汙染物對SK菌群的影響尚不清楚,但預計會改變SK菌群的多樣性和組成。
-
動物的壽命和什麼有關,為什麼哺乳動物的壽命相差很大?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是120歲,海龜是150歲,牛是30歲。這些物種的壽命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最大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壽命為25-35年。人類也是哺乳動物。
-
達爾文進化論有了實證,人類活動或將影響物種未來進化
研究者通過分析《世界哺乳動物物種》這一全球性資料庫發現,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的作用比之前認為的更加重要。我們通常將能夠自由繁殖的一組動物成為一個物種,一個物種中的種群因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自身的繁殖範圍而彼此不同,我們將其稱為亞種。例如,北方長頸鹿有三個亞種;紅狐的亞種最多,有45個已知品種;人類則沒有亞種。
-
人類與哺乳動物的根本不同 這才是真正的根本
【科技訊】9月1日消息:人類與哺乳動物的根本不同,這才是真正的根本!我們都說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除了會使用工具與大腦容量,在「根本」上人類與不容動物也有著不同,那就是人類沒有陰莖骨!那麼問題來了,陰莖骨是什麼呢?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當前地球的氣候變化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主要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我不確定未來1萬年、10萬年還是數百萬年後,地球植物群和動物群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如果讓我猜的話,我認為這一時間會提早發生。伴隨著地球溫度越來越高,植物開始生長緩慢,針葉樹陷入生命掙扎狀態。
-
美研究顯示輕度脫水影響情緒和思維
新華網華盛頓2月19日電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即便是輕度脫水也能導致人們在情緒、思考能力和生理等方面出現變化。研究人員因此建議人們保證身體水分充足,避免脫水帶來的負面影響。
-
用大數據說話:中國專家為哺乳動物滅絕機制提供新解釋
新華社哈爾濱9月9日電(記者楊思琪)大中型哺乳動物是如何滅絕的,一直是動物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日前,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姜廣順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採用定量方法研究發現了人為幹擾和氣候變化對哺乳動物種群滅絕的作用機制。這一研究論文3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
新研究發現人類手指與魚鰭有共同基因
美國芝加哥大學一項新研究稱,通過研究斑馬魚,發現人類的手指和手腕與魚鰭的基因有極大的關係。這個最新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為人類進化史帶來重大突破。科學家早已發現,哺乳類動物的手腳的掌腕發展,與「Hox基因」有關。研究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有關基因從斑馬魚的魚卵中取出,結果培育出沒有魚鰭的斑馬魚。
-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專題展7月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而第四紀動物的猛獁象、野牛、披毛犀等大型骨架標本則分置於兩組開放式景觀中,配合相應時期古哺乳動物生活場景復原背景畫,由遠及近,相互融合,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化石標本數量增多 《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展覽面積480平方米,較之改陳前的展覽,化石標本數量增多,共展出了108件展品,展出了古哺乳動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動物。
-
中國科研團隊研究大中型哺乳動物滅絕機制獲突破性進展
圖1.我國公元前905年到2006年11種大中型哺乳動物種群衰退和生存率變化(存活網格比例)。中新網哈爾濱9月6日電(記者 史軼夫)東北林業大學6日下午發布消息,該校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重建了包括虎在內的中國11種大中型哺乳動物種群長期時空動態數據,揭示了人為幹擾和氣候變化共同對哺乳動物種群衰退和區域滅絕的驅動效應。目前,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仍在快速下降,物種滅絕速度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