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

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綜合了76項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涉及6個大洲的62種野生哺乳動物。分析發現,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後,這些野生哺乳動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強到先前的1.36倍。

分析結果表明,這一結論適用於該研究涉及的所有體重在1公斤以上的野生哺乳動物。研究還顯示,不僅狩獵、農業生產、道路和住宅建設會把動物驅趕到黑夜中,爬山和山間騎行等貌似沒有直接威脅的活動,也會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產生幹擾。

研究人員說,夜行性增強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生活習性與環境不適應、正常覓食行為受到幹擾、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增加、生存競爭激烈等。

相關焦點

  • 美國研究顯示:受人類活動影響哺乳動物夜行增多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7月17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團隊日前匯總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出現了因狩獵、郊遊等人類活動導致各種哺乳動物改為在夜間活動的現象。棲息在日本北海道以及栃木、長野兩縣的鹿和野豬也不得不在夜間行動。
  • 鳳凰百科知識——夜行性動物
    夜行性動物(nocturnal animals):這類動物每天的活動具有周期性,即白天休息,夜間進行攝食、生殖等活動;部分具有發光器官,對雌雄交配有所輔助。      動物選擇夜行,是緣於對生存環境的恐懼,是一種避敵行為。這是夜行性動物與晝行性動物(diurnal animals)相區別的根由。
  • 最新研究證明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靈長類最先
    人們很難想像,因為對恐龍的恐懼,恐龍同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夜間世界,全部晝伏夜出。直到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早期哺乳動物為了避免與已經佔據霸主地位的恐龍接觸,擔心被捕獲,所以選擇了在夜間活動。而現存大多數哺乳動物對夜間活動的適應,是對這一古老習性的繼承。此後,人們在解剖學、形態學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收集到越來越多支持「夜行瓶頸假說」的證據。
  •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考慮到人類對環境的廣泛影響,可以想像SK和GI微生物群落都是由人類活動的類型決定的。例如,暴露於各種化學物質、重金屬或電離輻射可改變實驗鼠的胃腸道微生物群。大多數環境汙染物對SK菌群的影響尚不清楚,但預計會改變SK菌群的多樣性和組成。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研究量化了人為棲息地的改變如何影響野生動物的微生物群落組成。
  • 人類與哺乳動物的根本不同 這才是真正的根本
    【科技訊】9月1日消息:人類與哺乳動物的根本不同,這才是真正的根本!我們都說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除了會使用工具與大腦容量,在「根本」上人類與不容動物也有著不同,那就是人類沒有陰莖骨!那麼問題來了,陰莖骨是什麼呢?
  • 動物醫學院舉行海洋哺乳動物方向校企合作教學專題講座
    動物醫學院舉行海洋哺乳動物方向校企合作教學專題講座 12月19日,青島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舉行海洋哺乳動物方向模塊教學專題講座。
  • 哺乳動物中,人類乳汁「水分」最大
    除了哺乳器官位置的不同之外,海洋哺乳動物和陸生的乳汁成分構成也有顯著不同。海洋哺乳動物的乳汁更加濃縮粘稠世界上有5600種哺乳動物,哺乳期長短各不相同。相比其他動物,人類乳汁裡的「水分」最大。人類乳汁裡,脂肪佔比為4.1%,蛋白質0.8%,糖類6.8%。
  • 解密:為何在恐龍時代鮮有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與之抗衡?
    恐龍出現的時代遠早於哺乳動物,當哺乳動物出現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被體型巨大的恐龍佔據,從能量和物質的流動方面來看,資源多被恐龍佔據,不利於哺乳動物發展。就像現代人類和其它大型生物的關係,從實力上來說,所有大型動物都被人類壓制,由於人類的發展,很多野生動物的家園逐漸破壞,棲息地面積一再龜縮,活動區域內的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難以支撐某些大型動物種群,這就是現代很多大型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自現代人類出現,一些人類的分支種,比如尼安德特人都被人類擊敗,最後消失不見。
  • 是什麼原因讓哺乳動物越來越「懶」?
    在自然環境裡年復一年逐草而生的有蹄類大軍們。人類影響越大的地區,哺乳動物的活動距離越短。為了得到這個有普遍性的結論,研究者收集了57種哺乳動物的活動模式數據。這些物種大到非洲的草原象, 小到南美的拉河三帶犰狳,既有斑紋角馬這樣以長距離遷徙聞名的食草動物,也有美洲獅等食肉動物和野豬等雜食性的物種。活動模式的原始數據是由全球定位系統 (GPS) 跟蹤803隻動物個體得到的地理坐標。
  • 僅佔生物總量0.01%的人類,卻毀滅85%野生動物!
    可儘管這一數值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相比十分渺小,但貫穿歷史,僅佔總生命0.01%的人類卻成為了這個星球的統治者,並造成了地球上更多的非人類生物的毀滅…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生物學家Ron Milo耗時三年梳理了關於地球生物量的現有科學文獻,並做出了有關所有生命群體質量最新的和全面的統計概況。
  •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
    「將大的滑翔哺乳動物劃分為多個物種,減少了原有物種之前的廣泛分布,進一步增加了對該動物的保護關注,並突出了其他大的滑翔物種信息的缺乏。」 夜行性滑翔哺乳動物白天生活在空心樹內,晚上則在森林中遊蕩,尋找它最喜歡的食物--桉樹葉。與這種動物的名字一樣,這種生物可以在空中滑翔328英尺(100米)。
  • 用大數據說話:中國專家為哺乳動物滅絕機制提供新解釋
    新華社哈爾濱9月9日電(記者楊思琪)大中型哺乳動物是如何滅絕的,一直是動物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日前,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姜廣順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採用定量方法研究發現了人為幹擾和氣候變化對哺乳動物種群滅絕的作用機制。這一研究論文3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 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是怎麼哺乳的?
    >>>>海牛目在這三個目中,海牛目可能是大家最少聽到的,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時,廣西附近海域還存在野生海牛,但經過數十年的捕殺幾乎絕跡。>>>>鰭腳目而鰭腳目中現存的三個科大家聽起來會熟悉許多,分別是海獅科、海豹科及海象科,我國僅有海師科及海豹科2科,這兩類哺乳動物基本上是水族館的標配,但野生的海獅、海豹數量依然非常少。
  • 哺乳動物在繁殖上都會使用陰莖骨作為「工具」,在這方面人類汗顏
    其實在哺乳動物範疇裡,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會使用「工具」,這種工具並不是用來狩獵或者保命的,而是有更重要的地方使用,這個特殊的場合就是在繁殖活動中,我想很多人都猜到了這個特殊的「工具」,它就是陰莖骨。陰莖骨的出現和演化實在是太過神奇了,這塊哺乳動物生殖器官上額外生長出來的骨骼,不與身體上的任何一塊骨骼相連,是獨立於骨架之外的。這就說明在哺乳動物的一切運動過程中,這塊骨頭都不參與協調、支撐身體的作用,它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哺乳動物繁殖活動時使用。
  • 記者目擊黃鼠狼獵獲鴿子 夜行性動物,白天捕獵少見
    在揚州,黃鼠狼是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它們一般在夜間出來捕食(夜行性動物)。不過,記者昨在灣頭看到,一隻黃鼠狼大白天「偷襲」鴿子。作為鳥類,鴿子在天空飛翔,但它們也常常在地上覓食,這也給了黃鼠狼「偷襲」它們的機會。記者看到,這隻白鴿被黃鼠狼咬住脖子,鴿子撲騰撲騰地掙扎,但很快就不動了。